高度敏感、超会察言观色,这可能是父母送的最烂礼物(建议收藏)

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敏感的人吗?

你有时会觉得自己玻璃心、想太多吗?

你经常对生活中每个微小细节过分在意吗?

你会不会认为一些事情是自己没做好,进而产生羞愧心和自卑感呢?

一个人拥有敏感性格,究竟是先天造就还是后天形成的呢?


高度敏感、超会察言观色,这可能是父母送的最烂礼物(建议收藏)


曾经,美国洛杉矶一位性别平等作家道森(Dawson)通过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1.敏感并不是一种天赋


"作为一个精神情绪不稳定家庭中的幸存者,我从生活中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有些事情真的是你自己想多了。"


那些你在脑海中想了千百遍的事情,也许根本没有人在乎。


好比,你的朋友可能没意识到他在对话中已经打断你四回了;你的弟弟也没发现他的音乐对于正在读书的你来说有多么吵闹烦人;你的死党,闺蜜也不记得你正在赶时间交作业而拉着你不停地聊天;以及只有你注意到身边的朋友中已经有四个不同的小团体了……


那些被精神虐待过的孩子,尤其是那些长期与精神情绪不稳定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们,总是会对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过分在意。


因为他们从小就被迫学会察言观色,在别人眼中无关紧要的事情,曾经都是触发父母情绪崩溃的开关。


于是他们学会了如何看别人眼色,如何去揣摩他人的心思,仅仅通过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就脑补了生活的剧情。


那些细微的东西在他们脑海中不断放大,再放大,然后占据了思想阵地。


这并不是一种能力,也不值得赞扬,只是一种被情绪不稳定的父母所逼出来的应激性反应罢了。


这些孩子长大后总会倾向于下意识地注意每一个小细节,高度的敏感神经会让他们时常有‘过度解读'他人的后遗症。


重点是,大部分人不会如此。我并不是说其他人不会察言观色,而是这种过度解读的情况,更多是一种被虐待后产生的习惯。


高度敏感、超会察言观色,这可能是父母送的最烂礼物(建议收藏)


为了应付这个问题,我对自己有一个原则——不回应潜台词,也就是不对他人说的话或行为做过多的解读,尽管有时也会忍不住去思考它们背后的意思。


我会时刻提醒自己,并阻止自己进一步想深,因为你无法确定那一句话究竟只是字面意思还是你自己过度反应了,深呼吸一下,然后将这些想法统统抛之脑后。


另外,我一直坚持和身边的人进行‘坦率的交流’,不故弄玄虚、话里有话。


与其不断去猜测对方的话语,不如打开天窗说亮话。


坚持坦率的沟通,这可能是我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做的最正确的事。


明确去否定那些会引起我揣测的话语,对其他人来说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但对于我这样家庭情况出身的人来说,这是自我复原的必要条件。”


经历分享在这里结束,建议蓝色小标题下此处排版上突出,有层次感,一些网友对道森的经历很能感同身受。


“我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过度解读很多事情了,原来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我就是这样,只要别人情绪有细微的变化,我就会立刻反省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


“我母亲就是一个情绪不稳定的酒鬼,作为一个幸存者,谢谢你告诉我这些。”


“身边有人叹个气、关门声重了点,我都会下意识心惊,以为发生了什么事。”


“也许我们心里早就知道了,感谢你这么诚实地写出来。”


从道森分享的自身经历可以看出,孩子除了天生敏感,他们内心对这个世界的谨小慎微,很大部分原因也是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


2.你是不是造就敏感孩子的罪魁祸首?


家庭关系的和谐,能奠定一个孩子个性的最初形成,也能影响他一生的为人处世。


那些长期被迫成为父母焦虑、不良情绪的接收者,就比寻常孩子更容易拥有敏感这一特质。


美国心理学博士依莲‧艾伦(Elaine N. Aron)的通过“橘子理论”来形容敏感孩子。


她认为,橘子会根据大小被分别通过大、中、小三个槽在工厂传送,但敏感孩子的大脑不止三个槽,可能有十几个槽,而且分门别类得很仔细。要是一下子放入太多橘子,输送带就会被堵塞,大脑也就停摆。


所以敏感的孩子不喜爱去吵闹的地方、不喜欢看激烈快速的比赛、不喜欢成为大众焦点;他们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能注意到身边人和事物的细节变化;做事瞻前顾后、下决定前会更深入地思考一切;具备高度的同理心,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会勉强自己去配合别人,常常产生自责和自卑感……


我的一个朋友曾分享过自己的经历,幼年的她经常被母亲责骂,直至现在她还记得母亲说过的每个恶毒的词语。


有一回她哥哥因为做错事被母亲大骂,她只是在旁边听着听着,就留下了眼泪,被骂的哥哥一副没事的模样,她的内心却悲伤成河,这也造就了她如今敏感脆弱的性格。


高度敏感、超会察言观色,这可能是父母送的最烂礼物(建议收藏)


小心翼翼、怕被拒绝,源于他们的童年需求很少得到满足,更容易产生羞耻心。比如每当想要给父母展示自己的小小进步,甚至只是分享一件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时,父母忽视的眼神或不耐烦的表情,都是另一种无声的拒绝,更别说长期情绪的宣泄给他们心理烙上的深刻记忆了。


无数次的拒绝经验,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去自我否定——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久而久之,他们学会了不断地去揣测他人,只为了展现自己“体贴懂事”的一面。


因为对长期依附于情绪不稳定的父母的孩子来说,察言观色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每个小孩都渴望得到父母关爱的目光,做什么事一旦将个人意愿排在最后,而是去观察父母的心情,他们也容易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特质强加在自己身上,甚至是重新创造,从而逐渐停止自我主张,并渴望从其他人身上找到一种情感替代的安全感。


在综艺节目《中国式相亲》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对是一个二十多岁的男孩喜欢上了一位四十岁的御姐。面对现场一些不同的声音,主持人金星老师的一句话戳中了不少人:有的小孩从小缺少父母的关怀,长大后再多的弥补也难以填补内心所缺失的,才会在伴侣身上希望找到这种东西。


3.家有敏感儿怎么办?


那么,作为父母,如果你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敏感脆弱,应该如何应对呢?


也许你为此焦虑不安,也许你正纠结于哪种教养方法,从我个人来讲,我觉得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接受孩子的敏感特质是他生命中独一无二的礼物。


没错,养育一个敏感的孩子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他们会畏缩、逃避、玻璃心、固执、龟毛、脆弱……这些都会消耗父母的耐心。


但不要试图彻底改变或者矫正他们,而是多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独特之处,比如他们同情心强、直觉敏锐、做事沉稳、体贴入微等,他们爱思考爱衡量,比较不愿意做错事。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艾伦博士说过,“既然身为与众不同的孩子的父母,就得有不同于其他父母的觉悟”,在你试图“板正”他们之前,不要忘了检视一下自己的价值观,外向热情不应该是孩子性格的唯一模板,内向沉着也能拥有自己的海阔天地。


在丹麦心理治疗师伊丽丝‧桑德(Ilse Sand)的著作《高敏感是种天赋》中,她就提及到了一位高敏感人群的自我治愈经历。


这位55岁事业成功的男子,以前总是羡慕那些风风火火、能够快速做出果断抉择的人。


他自己经常在讨论工作时突然不知道要说些什么,也无法马上做出决定,他倾向于回家认真思考,并隔天做出决定。


一开始,他经常因为这种慢吞吞的行为而陷入自责,但慢慢地,他意识到这是属于他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尽管会议的隔天才能将自己深思熟虑的想法传达给同事,但这种认真谨慎的行为同样也会赢得大家的尊重。


勇于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欣赏他们个性中隐藏的发光点,你会发现他们的敏感特质也是个体生命中的独一无二。


高度敏感、超会察言观色,这可能是父母送的最烂礼物(建议收藏)


其次,帮助他们找到与这个世界舒服相处的模式,这个过程中提高并稳固他们的自信心尤为重要。


鼓励他们多面对面地接触不同的人,尝试一些不排斥或者稍有兴趣的群体活动,并允许给自己事前设好限度。比如孩子爱读书,鼓励他去参加读书会,若是第一次活动时听到不舒服的声调或者耗费太长时间,自己可以快速闪人。同样的方法也能运用在其它社交活动上,如果音乐声太大或者结识不到有趣的人,下一次可以减少参加同类活动。


允许害怕,但不要轻易放弃尝试。在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中,夏克立就通过讲故事的方法鼓励夏天去尝试踩泥潭,并表示尝试了不喜欢再放弃。


与其绞尽脑汁想要避开刺激点,不如事先学会利用预防策略来转化焦虑感,说不定孩子最后得到的都是有趣新鲜的经验,他们也会在事后感谢自己——鼓起勇气把自己主动送出门去。


就像育儿专家威格南德(Yvette Vignand)说的,“最终,你的孩子将需要学习在令他们担忧的环境里推动自己。”


最后,帮助他们设立人际交往的界限。


身处“喜好外向性格”的社会文化中,高敏感孩子容易压制自己的渴望去迎合他人的看法。然而,问题在于违背自己内心的行为会让彼此都感到疲惫。


在不同场合中父母可以指导他们练习区分问题的归属,即这是别人的问题还是你自己的问题,然后透过自我辨别学会拒绝和说不喜欢,而不是因为界限模糊让对方的情绪和行为轻易侵占自己的阵地。


比如可以问孩子,如果强迫你将最心爱的玩具送给来家里的小客人,你会愿意吗?帮他找到捍卫

“我拒绝完全是没错的”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树立自我辩护和自我保护意识,并延伸话题告诉他,无论以后处于哪种人际交往的情境中都要学会忠于自己。”


如果你拥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先让自己愿意面对这份与众不同吧。


然后帮他找到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并勇敢做自己的方式,这个世界正因为你我都不同才变得这么有趣。


敏感的心灵需要被认可被关注,让孩子学会享受自己得天独厚的能力,并和这个世界愉快地相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