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二战时的“樱花自杀机”是什么飞机?

浩汉防务论坛


MXY-7“樱花自杀机”实际上是一种由人充当自动驾驶仪和制导系统的原始空射反舰导弹,所以也称“樱花弹”。

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樱花弹”参加实战的是11型,木制结构,圆柱机身,头部是1200公斤烈性炸药和引信,下单翼安装在机身靠前位置,狭小的单人座舱位于机身后上方,其后是H型尾翼,尾部是火箭发动机。最大平飞速度630公里/小时,俯冲速度最大可达1040公里/小时,航程36公里。由于是一次性自杀用,所以“樱花弹”没有安装起落架,而且座舱盖也无法从内部打开,防止飞行员因为害怕而弃机。也就是说,驾驶“樱花弹”,飞行员的最终命运就只有死路一条,根本不要想着生还。11型的载机是G4M一式陆攻,挂在机腹。到达投射距离后,载机将“樱花弹”投射出去,然后返航继续挂载另外的“樱花弹”。在二战期间,日本共生产了800架左右“樱花弹”。
除了11型,日本还设计了“樱花”22型、33型空射型号,其中22型主要是改用“津-11”型热喷射发动机,以增大航程。机翼面积变小,机头装药重量减至600公斤。载机为P1Y3型“银河”轰炸机。二战末期,日本第一海军航空技术厂共生产了50架“樱花”22型机身,但“津-11”发动机只生产了3台测试型,所以22型没有一架参加过实战。“樱花”33型是在22型基础上进行了加长,换装1台石川岛播磨重工生产的Ne-20涡喷发动机,机头装药800攻击,载机为G8N“连山”四发重型轰炸机。但由于“连山”重轰研制时间拖延,“樱花”33型最终取消了生产计划。“樱花”还有潜艇携带和发射的43A型;借助火箭助推、使用弹射器发射,并有折叠式机翼,能藏在洞穴中的43B型;双座舱教练型K-1和K-1改;采用Ne-20型涡喷发动机、由载机拖曳的53型等。但是这些“樱花”都停留在计划阶段,没有机会“开放”。
“樱花弹”的作战效能主要取决于飞行员的驾驶技能。日本人将其设计为一次性自杀用,又采取了种种防止飞行员逃生的措施,但这改变不了飞行员面对美机和舰载高炮拦截时的巨大心理压力。尤其是驾驶“樱花弹”的都是些菜鸟,上到战场后心理压力更大,驾驶动作更容易变形。所以,规避美军战斗机拦截以及舰载防空火力拦截的很多复杂机动根本不是日军飞行技术很烂、心理压力巨大的菜鸟飞行员能做出来的。日本有一部反映“樱花弹”飞行员在太平洋战争末期作战经历的反战动漫《音速雷击队》,就对“樱花弹”大加吐槽。
在二战末期,虽然日军投入了数百架“樱花弹”,但战果很少,远不及那些装着炸药、有起落架的常规自杀飞机。虽然常规自杀飞机飞行员也难以活命,但飞机操纵性比“樱花弹”要好,又有起落架,至少在心理上会给飞行员以能够生存的念想,这样飞行员驾驶飞机时的心理压力要比“樱花弹”飞行员小,操纵飞机的能力也要好得多。
“樱花弹”的载机虽然不参与自杀攻击,但由于“樱花弹”航程太小,所以载机必须进入美军舰载战斗机拦截范围内才能投射“樱花弹”,结果经常在美军舰载战斗机的拦截下损失惨重,有时候连1架都飞不回去。(S)


联合防务


二战后期,日本负隅顽抗,为了最后的挣扎,搞出了很多不可思议的武器,其中“樱花自杀机”(也叫做樱花特攻机,具体名称看如何翻译了)就是其中最为有名的一款!之所以这种自杀机出名,那是因为它是二战中日本著名神风特工队的标配座驾。当年,愚蠢的大日本SB们,就是驾着樱花自杀机,从轰炸机的机翼下“起飞”,驾着满载炸药的樱花自杀机和美国军舰同归于尽。


▲这是便是大名鼎鼎的樱花自杀机。在当时来说,这款用于自杀式攻击的飞机的设计,其实相当前卫的,已经拥有了后来喷气式飞机的雏形。樱花自杀机使用的不是活塞式发动机的螺旋桨动力,而是用的火箭发动机。▼仔细观察其机头最前端,那个位置有一个引信,用于触发安装在机身前部,大概是驾驶员脚下位置的1.2吨TNT弹头的。樱花自杀机没有起落架,所以不能独立起飞,一般是由日本轰炸机挂载,在到达战场之后,由轰炸机空中投放,利用火箭发动机工作继续滑翔,然后人工操作攻击美国大型水面舰艇。▼图中即为一架日本轰炸机正在投放樱花自杀机,可以看到樱花自杀机机腹没有起落架,一旦投放出去,将再无退路。不仅没有起落架,这种飞机的座舱不能从内部打开,弹头也无法与机身分离,驾驶者只有死路一条。

樱花自杀机由日本横须贺海军技术兵工厂制造,一共有整整9个型号。其中包括7个战斗型号,分别为11型,21型,22型,33型,43型,43A型,43B型和53型樱花自杀机。还有两个教练机型号,分别为K-1和K-1改型教练机。教练机型号和战斗型号的不同之处有三个。第一,拥有一套伸缩式防滑起落架,战斗型号没有。第二,拥有两个座舱,这是教练机标配。第三,平时执行任务时,机头不携带弹头。▼下图为K-1型樱花自杀教练机(名字我取的,哈哈哈),可以看到它的起落架,座舱有两个。日本鬼子这种

疯狂的武器主要是在太平洋战场频频失利后用于对付美国军舰,以求挽回一点战场主动权,做最后的挣扎。后来美军发现了日本这种疯狂的举动,迅速做出了相关应对工作,舰队开始远离日本本土。同时派出远程巡逻战斗机值班,重点打击挂载樱花自杀机的日本1式陆攻。在美国人的高超警惕之下,日本制造的800多架樱花自杀机最终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战果。不过神风特工队的这种疯狂自杀式攻击行为和他们的座驾樱花自杀机却遗臭万年,被后人调侃。
樱花自杀机最开始来源于动力滑翔有人炸弹的构想,利用人工操作滑翔炸弹的办法来提升轰炸机投弹的命中率。这其实就是现代反舰导弹和精确制导滑翔炸弹的雏形,只不过当年因为技术限制,疯狂的日本人不懂制导,让人驾着简陋的飞机去和美国军舰同归于尽。而现代的反舰导弹则是使用主动雷达制导,利用目标反射的雷达波实现瞄准从而击沉敌方目标。说到底,樱花自杀机这种反人类的武器出现,既是因为日本人的固执,更体现了这个民族深处的愚蠢!


赤焰哒哒哒


“樱花自杀飞机”是日本第一海军航空技术厂专为神风特攻队而设计的特别攻击机。

简单点说就是一枚由日本人控制的空对地导弹,用来向美军发动自杀式。

“樱花”机头前部可不是雷达,而是一枚1.2吨的高爆弹头。机身为木制结构,尾端有火箭发动机。中间就是这个倒霉蛋子的驾驶舱。

由于“樱花”没有起落架也没有常规发动机。因此它只能由体量大、航程远的轰炸机,例如一式陆攻作为母机,挂载并且投放。

它的最大航程才36千米。一式陆攻带着他到了目标三十六千米内将他投放,脱离母体后“樱花”火箭推进器点火,

“樱花”最高平飞速度可达每小时630公里,而向下俯冲时更是可以达到每小时1,040公里。二战时这种时速的东西想去拦截基本上无解。

当特攻队的疯子看到目标后就会俯冲下去,因为驾驶舱在出发前早就被焊死,“樱花”又没有起落架,飞行员只能硬着头皮喊一声“板载”撞下去。

樱花-11型是制造最多的,大概800架,且没有取得太多的战果。因为当时美国航母编队用大量的驱逐舰作为雷达哨,整个侦察半径将近300公里。因此当日本飞机飞近美国航母编队侦察范围时,美国舰载机就起飞拦截。而日本轰炸机又大又慢,为了保命,轰炸机很果断就丢了所有“樱花”返航。然并这会儿被抛弃的“樱花”压根连敌方舰艇都看不到,燃料耗尽之后一个个都掉海里喂鱼。

而拼了老命闯进目标三十六公里范围才被投放的“樱花”也没有取得太多的战果,飞行员自己也知道活不久了,还能指望精神崩溃的飞行员撞得准?其次“樱花”俯冲时速度实在是太快,而“樱花”可操纵性又太差,很多就头朝下倒栽葱一头扎进海里放了烟花。

“樱花”的战果也就1945年4月12日击沉了M. L.阿贝乐号驱逐舰。

还重伤了“希”和“休·海德利”号驱逐舰。


疯狗的轻武


本社头条号文章上个月提到过。在介绍亚利桑那图森的皮马航空航天博物馆有一架正在修复的樱花。


(当时并未展出而是在一个工作区进行修复的樱花机体)

从其配置两个座舱来看,这一架可能是樱花43 教练型。

樱花43教练型改自K-1型,是双座教练机,用于岸基弹射训练。前后座舱分得很开,机尾仅装一台 68 千克推力的固体火箭助推发动机。1945 年初夏在神奈川县的武山海军陆战队机场试飞成功,仅此一架。

总的来说,樱花这种装备可以看作早期“人在回路”式的“电视制导武器”。原本认为有人操纵精度会有所提高,但是实际上濒死状态人紧张,再加上装备性能缺陷,实际上其战场实战战果比较差。

1944年,这种武器开始试制,对于这种只使用一次的特种飞行器,按照海军的要求,必须达到以下战术技术指标:

① 有效载重中的 80% 必须是炸药战斗部;

② 机头为穿甲弹头,引信的可靠性为 100%。

③ 为避开敌机拦截,飞行速度要尽量提高;

④ 为便于瞄准,飞机的稳操性能要好;

⑤ 飞机尺寸要小,且便于装拆,并应适合在狭隘的地下防空壕中大量存储备用;

⑥ 材料选用易取的木材和钢材,加工要方便,制造工时不得高于常规战斗机的 10%;

⑦ 飞行仪表要尽量精简。

樱花攻击想象图

空技厂在飞行机部长佐波次郎少将的指挥下,首先设计木质的机翼部分,期间,得到了茅崎工厂石桥实工程师的帮助。……由于工程进展神速,一个月以后(1944 年 9月),原型机组装竣工,暂名"空技厂一号机",它成为后来各改型的原准机。不久,才又以东洋国的国花将其定名为"樱花",足见军方对它的期望值有多高。

樱花11 型(MXY7) 原型机及批产型,母机是"一式陆攻"轰炸机。

fine model 经常出一些小众产品,不过樱花和回天鱼雷基本也就买他家的大比例款了,店家见水印(最近似乎断货了)

樱花K-1 型: 单座无动力教练机,由母机空投。除了拆去发动机和战斗部,并在座舱前后各设一个配重水箱以外,同 11 型。由空技厂生产,1944 年 10 月它试飞于百里原基地。fine model 的橙色款即为此款。

前两年卖110左右,现在涨价到130左右的K1型

樱花21 型: 除将战斗部减重至 600 千克、母机改为"银河"式轰炸机以外,基本同 11 型。

樱花22 型: 为解决续航距离过短的问题,在 21 型的基础上换装了一台推力仅为 200千克的"ツ-11"(读作"兹-11")型喷气发动机。其实,它只不过是一种相当原始的喷气发动机,即用一台 105 马力的"初风"倒立四缸空冷活塞式发动机去驱动一台空气压缩机而已。原拟交由爱知飞机厂生产 50 架,后因终战而作罢。

樱花33 型 :22 型的放大型,改用较先进的"ネ-20"轴流式涡轮喷气发动机(原用于"橘花"式喷气式战斗机,其技术源于德国的 Me 262)。战斗部重 800-900 千克,续航距离延长到 278千米,拟用"连山"式四发大型轰炸机为母机,但均为纸上谈兵。

长谷川新出的“日系概念机套装”据说质量一般,注意机体下的白色挂载物,就是一架樱花,不过改动较大。

樱花43 甲型: 用 33 型改装的专从潜水艇上弹射起飞的改型,因此机翼可以折叠。为提高翼载,其铝制翼稍飞行中可以抛弃,但没有来得及研制,战争已经结束。

樱花43 乙型: 43型的岸基改型,从山头上的发射架上起飞,专事打击近海水面舰只。采用可折叠全铝合金机翼、可抛弃式起飞滑撬和"ネ-20"型喷气发动机。计划要求在1945 年 9 月达到实用阶段。为此,建设省曾跑遍各观光点,将那里的缆道索车通通拆下备用。足见当时日本鬼子对物资的贫乏已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

樱花43 教练型: 自K-1 改装而来的双座教练机,用于岸基弹射训练。前后座舱分得很开,机尾仅装一台 68 千克推力的固体火箭助推发动机。

当然了,毕竟是急急忙忙搞出来的半成品,其搭载机体过于沉重,难以自保,而且需要驾驶员必死的攻击模式也使得理论上的高精度在实战中由于驾驶员的紧张实际并没有体现出来,樱花和回天的作战效果还不如常规神风部队,只能算作是昙花一现式失败的巡航导弹和制导鱼雷的早期概念产品。

长谷川的情怀产品,不过说实在的《音速雷击队》片子太扯了,居然一颗樱花殉爆了一艘埃塞克斯级航母,但是片子的主题曲真的挺好听,至于这个的模型.....反正小编表示其实也就是当初某时搞活动,就当买个情怀了。图森博物馆正在修复的这架绿色涂装机型,至少从涂装角度而言比较罕见。

从技术角度而言,樱花和回天算是巡航导弹和制导鱼雷的前身,只是指导方式比较坑人。


现代舰船杂志社


二战末期轴心国战况急转直下,德国、日本都展开末日武器研制,只不过双方思路、走向有点不同。德国人旨在发明各种新式装备提升战斗力,而日本人则在“一亿玉碎、本土决战”等前提下,造出这种以“一人一机一舰”为杀伤目的的不对称自杀式装备。

“樱花自杀机”也叫“樱花特攻机”,二战末期日军为挽回败局研制的“人肉炸弹”—樱花式有人驾驶自杀飞机。说是飞机其实就是一枚携带简易驾驶舱的大炸弹,用人的操的方式能更精准的撞向盟国舰船,然后同归于尽。

“樱花特攻机”而由航空技术厂开发的火箭动力飞机,本质上是一枚单人操纵的反舰导弹,头部装有1.2吨炸药,一经点火毫无生还的可能。以最初的11型为例,最高平飞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630公里,向下俯冲时可以达到每小时1040公里,理论上在当里基本无法拦截,不过航程很短仅为36公里。

美军检查在冲绳战役中缴获的“樱花”自杀飞机,美军给“樱花”起了一个很讽刺的名字,叫“八嘎弹”。

早期空射型樱花弹由1式陆攻携带并进行投放,有效射程37公里,1945年4月12日,日军出动8架1式陆攻携带樱花11型攻击美军特混舰队。发射之后有6架因射程不足坠海,另外两架之一撞中曼纳特.艾贝尔号驱逐舰,当场将其炸成2截,最后一架在1艘驱逐舰旁落水将这艘驱逐舰重创。

在日军这种自杀式特攻实战之后,吃了亏的美军知道了樱花弹的真相,不再接近日本本土航行预防被攻击。另外重点打击携带樱花的1式陆攻,将樱花摧毁在发射之前。截止二战结束,日军共出动樱花特攻机55架,战死540人,但是战果只有上面的两艘军舰。


河东三叔


这玩意就是一个人操炸弹,因为二战后期日本在军事上兵败如山倒,为迟缓美军进攻日本本土的步伐,日本进行了各种垂死挣扎,其中最让人熟知、并且恶名远扬的就是神风自杀攻击,而神风自杀是攻击除了驾驶战斗机以及其他飞机进行撞击以外,还有一种就是这种“樱花自杀飞机”。由于飞机的制造无论是工时还是造价都非常高,日本高层觉得如果单纯用于神风自杀就显得太浪费资源,所以他们需要一种既廉价而且制造又简单的自杀式武器,这就搞出了樱花式自杀飞机。



由飞机进行投放攻击

其实它就是一个炸弹和一个喷气式发动机以及一对木制机翼组成的一次性的简单玩意,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喷气式发动机的,能靠飞机投放进行自由滑翔。后面从德国获取了喷气式发动机的技术,于是就生产了拥有喷射发动机的樱花22型与33型。妄想要一个人没炸弹换取美军一艘军舰,但是在实际的运用当中,只造成了美军一艘驱逐舰沉没另一艘重伤,是该款武器唯一的战绩,验证了日本在二战末期的垂死挣扎。

而相比之下这是由于日本技术落后的表现,虽然樱花自杀式飞机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巡航导弹,但是他却是有人操控的一款武器,也就没有了意义。相比之下被称为黑科技之国的盟友德国,就制造出了最早的反舰导弹其中弗里茨 X无线电自导炸弹就击沉了意大利的罗马号战列舰。德国的这一款炸弹其实和日本早期的樱花滑翔自杀炸弹的组成差不多,但是日本人是人用人操控指引炸弹飞向目标,而德国是用无线电遥控进行目标参数修正。除此之外,日本人同样也搞过人操自杀鱼雷,和花自杀飞机一样,能操控去指引目标,不过这种东西最早是由意大利人搞出来的,但不同的是,意大利的那种人操鱼雷是拥有逃生装置的,而日本的人操鱼雷是没有的。
德国飞机投放弗里茨X炸弹,其实就是用1400公斤的穿甲弹改造而成的

意大利的人操鱼雷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听到“空射巡航导弹”这个名字,你一定会认为其科技含量很高,像是军工大国苏联,也到了1962年才研制出了第一款空对地反舰导弹,即Kh-22,可见其技术研制难度之高,而其实在二战之时,就已经有了“空射反舰导弹”,这就是日本的MXY-7“樱花”特别攻击机。

日本二战时的“樱花”导弹

别看“樱花”名字好听,也以飞机来称谓,但其实这是一款专为神风特攻队打造的“自杀式导弹”,因为它根本不满足一款飞机的条件,它无法返航,与其称其为“一次性战机”,还不如叫它为导弹实际一些。在那个年代,由于没有计算机,所以不存在航电,也不存在远程控制,“樱花”完全是由人手动操控的,以“手动空射反舰导弹”的打击方式对敌方舰船造成自杀性打击,所以这其实是一款十分残忍地,会让人送命的导弹。

“樱花”11型是唯一真正参与实战的导弹型号,机头前部是一枚重达1.2吨的TNT弹头,为了减重,机身整体采用木制打造,机尾配有火箭助推器。整体机身浑然一体,“樱花”没有任何自卫武器的存在,由于推进性能强大,在平飞时“樱花”能够以每小时630千米的速度进行巡航,而在俯冲阶段,最大时速可以超过每小时1000千米,理论上美国海军的防空炮火无法对其拦截。

携带“樱花”导弹的三菱一式陆上攻击机

另外,“樱花”各型设计均无起落架,一旦起飞后,驾驶“樱花”特别攻击机的乘员就无法再活着踏出机舱了,因为机舱的舱门是从外面被锁上的,飞行员无法逃生。这么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飞行员抱着侥幸的心理而试图逃跑,而一旦“退无可退”名飞行员只会全力一战,达到最佳的进攻效果。

日军通过使用大型远程轰炸机,如三菱的一式陆上攻击机作为母机,携带上一枚“樱花”11型导弹,飞抵距离目标仅有30千米的地方后,在高空投放导弹,随即“樱花”导弹的飞行员启动火箭推进引擎,向目标精准制导。

美军士兵正在拖曳一枚“樱花”导弹

而携带“樱花”导弹的母机,则不会参与自杀式攻击,而是重新返回基地,携带上一枚新的“樱花”导弹以计划下一次的对敌方舰队的袭击。

而在实战层面,根据记载,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一共制造了大约800枚“樱花”11型导弹,但真正所使用的导弹数量绝无这么多。因为挂载并投送“樱花”导弹需要用重型轰炸机,而因为其过慢的飞行速度,经常出现还未飞至目标附近,就因为进入敌方射程惨遭击落。和驾驶传统战机冲撞敌军海军舰船的神风特攻队相比,驾驶战机自杀式袭击时,飞行员尚有生还希望,而一旦进入“樱花”导弹,那就意味着必死无疑。正是因为这点生存希望被抹去,加之没有起落架的设计,“樱花”导弹的实际战绩并不突出。

在冲绳被缴获的“樱花”导弹

根据美国海军记载显示,由日方“樱花”导弹造成的最大损失是来自于“希”号驱逐舰,35名水兵阵亡,91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而为了造成这些“抽奖”般的打击效果,日军往往要付出一整队轰炸机和“樱花”导弹的代价才偶尔能有幸取得,大部分时段外出袭击的机组经常全军覆没,且“樱花”导弹无一命中目标。


科罗廖夫


樱花特攻队,又名神雷特攻队,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使用的一种特殊部队,其宗旨是飞行员驾驶满载炸药的飞行器撞击敌舰。它其实也是敢死队的一种,与著名的神风敢死队很相似,区别在于神风队使用飞机,樱花特攻队使用的是一种类似于飞弹的特制飞行器。



樱花是一种特别攻击机,由横须贺第一航空工厂(空技厂)研制,生产型号MXY7。它长6.06米,翼展5.12米,全木制,装有推力为79千牛的火箭发动机,载有1200千克烈性炸药。最高时速876公里,最远航程37千米,由一式陆攻机作为载机,使用樱花作战的部队被称为神雷特攻队,以区别于使用飞机的神风特攻队。樱花有一个直径不变的圆筒雪茄形铝合金结构的机身,这显然大大简化了工艺,它的表面采用承力蒙皮。一对展弦比极小的木制机翼安装在机身下部,并采用与“彗星”攻击机相同的高速翼型,翼上只有横向操纵用的副翼,而没有襟翼(仅教练机例外)。铝合金制的H形尾翼拥有双垂尾,这样可以避开机身后流的干扰。作为战斗部的前机身内充填了 1,200 千克炸药,装有多枚引信,确保以任何角度命中目标时都能引爆。机身的最前端是半卵形机鼻罩。因为座舱很靠后,所以它高高凸起在机身上。樱花出于它特殊的用途,没有配备任何武器和起落架(仅教练型有一个机腹滑撬),在机尾品字形安装有三台小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单枚推力 800 千克,由飞行员通过电气控制逐个单独工作,用于有限的机动飞行。


真正参加过实战的只有和原型机基本同型的樱花11 型,其他 8 种改型,要么用于教练,要么未实际投产。这些改型的简况如下:樱花11 型(MXY7) 原型机及批产型,母机是“一式陆攻”轰炸机。樱花K-1 型 单座无动力教练机,由母机空投。除了拆去发动机和战斗部,并在座舱前后各设一个配重水箱以外,同 11 型。由空技厂生产。樱花22 型 为解决续航距离过短的问题,在 21 型的基础上换装了一台推力仅为 200 千克的“ツ-11”型喷气发动机。其实,它只不过是一种相当原始的喷气发动机,即用一台 105 马力的“初风” 倒立四缸空冷活塞式发动机去驱动一台空气压缩机而已。由于空中无法点火启动,所以“ツ-11”必须在母机起飞之前就开车,至投掷之前,所用燃油均由母机提供。于是,续航距离扩展到樱花11 型的 3.51 倍。与此同时,其机尾保留了一台 11 型上原有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以供应急时加速使用。为了与“银河”匹配,翼展缩短到母机主起落架横距以内。樱花33 型 22 型的放大型,改用较先进的“ネ-20”( 读作“奈-20”)轴流式涡轮喷气发动机。战斗部重 800-900 千克,续航距离延长到 278 千米,拟用“连山”式四发大型轰炸机为母机,但未实际投产。樱花43 甲型 用 33 型改装的专从潜水艇上弹射起飞的改型,因此机翼可以折叠。为提高翼载,其铝制翼稍飞行中可以抛弃,但没有来得及研制,战争已经结束。樱花43 乙型 43 型的岸基改型,从山头上的发射架上起飞,专事打击近海水面舰只。采用可折叠全铝合金机翼、可抛弃式起飞滑撬和“ネ-20”型喷气发动机。樱花43 教练型 自K-1 改装而来的双座教练机,用于岸基弹射训练。前后座舱分得很开,机尾仅装一台 68 千克推力的固体火箭助推发动机。

1944 年 10 月它试飞于百里原基地。樱花21 型 除将战斗部减重至 600 千克、母机改为“银河”式轰炸机以外,基本同 11 型。1945 年 8 月 12 日,樱花22 型作了处女航,但火箭发动机不慎提前点火,使尾翼撞到母机“银河”的腹部,造成机毁人亡的悲剧。原拟交由爱知飞机厂生产 50 架,后因终战而作罢。1945 年初夏在神奈川县的武山海军陆战队机场试飞成功,仅此一架。樱花的设计要求如下:

① 有效载重中的 80% 必须是炸药战斗部;

② 机头为穿甲弹头,引信的可靠性为 100%。

③ 为避开敌机拦截,飞行速度要尽量提高;

④ 为便于瞄准,飞机的稳操性能要好;

⑤ 飞机尺寸要小,且便于装拆,并应适合在狭隘的地下防空壕中大量存储备用;

⑥ 材料选用易取的木材和钢材,加工要方便,制造工时不得高于常规战斗机的 10%;

⑦ 飞行仪表要尽量精简。


HMSVICTORY


这是二战后期日本的自杀式小型飞行器,它非常简陋,长度约6米,整体为木质结构,没有座舱盖,座舱位于飞行器后段,使用只能工作很短时间的火箭发动机,没有起落架,在其前段装有1吨烈性炸药,使用轰炸机投放,自主飞行距离在30到40公里,速度最快可到900公里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