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股市千股跌停的時候,為什麼樓市迎來了全面漲停?


2016新年伊始,中國股市迎來了四天兩次熔斷,數次千股跌停的慘劇。

可是中國樓市突然絕地反擊,量價齊升,各地開始了搶房大戰,上演了價格跳漲的盛況。

於是,和以前歷次樓市大漲的局面一樣,一些專家開始叫囂這是中國樓市“最後的瘋狂”,“日本泡沫的重演”等等聳人聽聞的怪論。甚至拿2015年股市的由盛而衰的景象套用在樓市上。

那麼股市跟樓市有什麼區別,中國樓市緣何能夠走出觀望氣氛,再次迎來黃金時期吶?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經告訴了大家,房地產就是國家財富的民間體現,房子的價值就是房子周邊的各種城市公共配套設施的價值總和。老百姓買房產其實就是買的房子周邊的配套設施,也就是說,房子的價值的只是房子周邊的各種公共配套設施的多少決定的。而房價就是圍繞房子價值波動的貨幣體現,房價雖然會上下波動,但是最終還是要圍繞價值來體現。


所以,在投資者老師眼裡,去判斷房價只需要去研究房子周邊的配套設施,那些配套設施會不斷增加的房產就是我眼裡具有投資價值的好房產。而房價漲跌的內在原因就是房子周邊的配套設施不斷增加或減少的必然結果。也就是說,那些配套設施不斷增加的房產就會升值,而配套設施不斷減少的房產就會不斷貶值。

所以,我們看到本輪樓市回暖的最大特點就是分化,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房價在上漲,而三四線城市幾乎沒有什麼變化。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就是一線大城市由於人口不斷流入讓城市建設還在不斷加大投資,所以房價就會跟隨上漲,而三四前城市由於人口流出造成城市建設停滯不前,結果就是房價一直平穩甚至下跌。

大家看到,這幾天北京宣佈五年內再建造兩百多公里地鐵,這些地鐵的鉅額投資在我看來就是給北京樓市在送金送銀,本輪北京房價的上漲自然跟地鐵加大建設有正相關作用。

而房價之所以跟股價相比比較穩定,首先就是房價的交易程序比較麻煩,通常一個單向操作就會要幾個月。而股市的買賣只需要一秒鐘,所以股市才會大起大落。比如房價一年漲50%就已經算暴漲,而股價四個漲停板就漲幅達到50%,更別說很多股票十幾個漲停或者幾十個漲停。對應的下跌也是一樣的幅度。

另外,房子是有形實體,可以用來自住或者出租,中國房產雖然交易量很大,但是真正用於交易的比例很小,絕大多數都是房主不會用來交易的,這種房子就像非流通股。而可以流通的房產通常都是投資性房產,這種房產覺大多數都在投資者手中,而這些房產投資者一定對房產的價值看的非常清晰,當房價暴漲也就是房價超過房子的價值的時候,這些投資者就會賣出房產獲利兌現,而當房價低於房子的價值時,這些投資者就會買進房產在持有階段時期出租獲得租金收益。這就是中央經濟會議上提出的“ 要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鼓勵自然人和各類機構投資者購買庫存商品房,成為租賃市場的房源提供者,鼓勵發展以住房租賃為主營業務的專業化企業。”

而目前中國的房產只有持有兩年以前才能用於交易(未滿兩年會有很高的交易稅費),這就決定了房產不能短炒而只能長期持有,通常五年左右再拿出交易。這種兩年的交易限制就決定了房產的長期投資者要遠遠多於短期投機者,所以房價的漲跌幅就會相對較小。

中國股市中大量的都是投機散戶,這些散戶對所投資的股票可能根本就不瞭解,只是看別人買了自己就跟風,當開始下跌的時候就會再跟風拋出,造成了追漲殺跌的結果。而中國樓市中的房產投資者大都跟老師一樣對房產有較多的研究,每一個投資者在買進房產的時候都會對這個區域的房產做深入的瞭解。即使房價由於某種誘因出現下跌,但是這些投資者由於對房產有深入的瞭解,所以就不會出現跟風殺跌的情況。比如前年樓市調整觀望氣氛濃厚的時期,雖然房價也出現的局部下跌,但是沒有出現恐慌性拋盤,這個時期頂多就是買房人也較少,交易量下跌,自然樓市就沒有出現深跌的局面。而像老師和其它有遠見的投資者反而在這個時期趁著別人恐懼時瘋狂買進,最終不僅自己收穫了超額的房產收益,也為穩定中國房地產市場做出了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