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末路,注水的“神话”!遭东罗马帝国压制的“上帝之鞭”

网络上有一个很常见的说法,内容是这样的,遭到汉朝击败的北匈奴部流窜到欧洲,对蛮族和罗马帝国发动猛攻,最终导致罗马帝国的灭亡。这个说法听起来很提气,过去我也常常认为是事实,但是随着罗马帝国分裂时期的逐步了解,先不提罗马人面对的匈人是不是匈奴,仅仅就匈奴吊打罗马帝国这件事,就和真实情况有很大出入。

匈奴末路,注水的“神话”!遭东罗马帝国压制的“上帝之鞭”

肆虐欧洲的匈人

实际上,匈奴对于整个罗马帝国来说,很难称得上是毁灭性的大敌,而且,最后彻底摧毁“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匈奴帝国,正是所谓的被“吊打”的罗马帝国分裂后的一半-东罗马帝国。

首先说清楚一点,所谓匈奴吊打罗马帝国这个说法,太简略了。匈奴正面接触罗马帝国的时候,统一的罗马帝国已经不存在了,而是分成了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其中,东罗马帝国的综合国力强于西罗马帝国,但是西罗马帝国在分裂之初的军力比东边的兄弟更强。因此,所谓吊打罗马帝国,要从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两方面来说。

匈奴末路,注水的“神话”!遭东罗马帝国压制的“上帝之鞭”

入侵东罗马的匈奴人

从时间上来说,最开始遭到匈奴人进攻的,是东罗马帝国。在我们所熟悉的描述中,东罗马帝国的欧洲领土,也就是多瑙河以南包括希腊在内的领土,常常被匈奴人所蹂躏,东罗马帝国的军队,也常常被匈奴人给击败,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常常被迫和匈奴人议和,承担大量赔款。听起来,似乎东罗马帝国真的被匈奴人吊打,但是理一理东罗马帝国的兵力,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匈奴人自始至终,都仅仅是在与一部分东罗马帝国军队作战。

匈奴人入侵的东罗马领土,主要是后者欧洲部分的达西亚和色雷斯地区,这个地区的军队,主要是色雷斯野战军和地方边防军,人数大概在5万人左右,而东罗马帝国全国兵力大约在29万左右,而且,这些军队当中,最精锐的部队,当属皇家野战军和东部野战军,这些人应对来自东边的敌人,因此匈奴人基本没有和他们交战的机会。

匈奴末路,注水的“神话”!遭东罗马帝国压制的“上帝之鞭”

萨珊波斯帝国

当然啦,全国军队不可能都调来打匈奴,不过,历史上东罗马帝国长期都没有把东部野战部队调回来对付匈奴,除了这样的军事调动太耗费财力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东边有一个远比匈奴麻烦的大敌-萨珊波斯帝国。萨珊波斯,这个取代了帕提亚帝国后与罗马对峙的大国,长期和罗马帝国作战,军事实力有保证,也俘虏过东征的罗马帝国皇帝,而且文明程度与罗马人不相上下。匈奴人最鼎盛时不过只是肆虐东罗马帝国的欧洲领土,而萨珊波斯帝国最强大时占领了后者除欧洲部分以外的几乎所有领土,两相比较,萨珊波斯明显比匈奴人威胁大得多。

更有意思的是,在欧洲出现的匈奴人,第一场败仗,正是败给了萨珊波斯帝国。在“上帝之鞭”阿提拉还和兄弟布莱达一同统治的时候,匈奴人曾经从高加索地区南下,试图入侵萨珊波斯领土,结果遭到后者迎头痛击,从此以后,匈奴人直到彻底从西方历史舞台消失,都没有再次入侵过萨珊波斯帝国。

匈奴末路,注水的“神话”!遭东罗马帝国压制的“上帝之鞭”

狄奥多西二世的雕像

那么,为什么每次东罗马帝国都那么爽快地与匈奴签订条约呢?关于这一点,我想举个金国和北宋的例子,北宋真的打不过金国吗?肯定不是,事实上,如果北宋统治者徽钦二帝能够强硬点,两国胜败还真难说,这一点,对于东罗马帝国也是一样。这一时期的东罗马统治者是狄奥多西二世,这个皇帝性情懦弱,不怎么管事,因此权力大多落到了皇姐普尔喀丽亚手上,姐弟两都是深宫里出生的金枝玉叶软骨头,面对匈奴人,基本都是赔钱了事,因此,东罗马帝国的主力,大多都没有与匈奴人见过面。

而一旦皇帝态度有变,匈奴人就头大了。公元450年,软骨头的狄奥多西二世去世,即位的皇帝退役的老将军马利基安,军人皇帝一上位就准备对早就看不顺眼的匈奴人下手,因此,所有条约一律撕毁,所谓的贡金也一律取消,并且调动所有的野战军奔赴色雷斯集结,自己担任总帅,要与匈奴王阿提拉的大军决一死战。

匈奴末路,注水的“神话”!遭东罗马帝国压制的“上帝之鞭”

东罗马帝国精锐骑兵

但是,这一战最后没有发生,因为对于匈奴人而言,这几乎是一场必败的战役,所以面对宣战后的东罗马帝国,匈奴人的选择,是去入侵西罗马帝国,因此导致了后来鼎鼎有名的“沙隆会战”。为什么说匈奴人必败?因为,在沙隆会战里,根据现代可信的数量,匈奴人和西罗马帝国联军双方兵力都没有超过10万,而东罗马皇帝集结的帝国主力,仅仅包括最强的野战军在内,就有近10万人,这还不算多瑙河沿岸的边防军。而且就军队质量而言,阿提拉的军队中,中坚力量的匈奴军队不超过一半,其它的都是附庸的蛮族部落军队,这些人在沙隆会战中还输给了西罗马帝国和其附庸蛮族部落军队,可想而知,这样的匈奴军队,要真去打马利基安的野战军,不全军覆没已经非常客气了。

所以,从马利基安登基以后,即使“上帝之鞭”阿提拉还在世,东罗马帝国对匈奴都是一个态度,那就是战争,而在日后匈奴军队的行动,总是受到东罗马帝国军队的种种限制。

匈奴末路,注水的“神话”!遭东罗马帝国压制的“上帝之鞭”

沙隆会战

而从西罗马帝国这边来看,其实一开始和匈奴人的关系还是非常融洽的,要知道有“最后的罗马人”称号的埃提乌斯,就经常向匈奴人借兵来对付其他蛮族。而在沙隆会战中,西罗马联军被安排对抗匈奴军队的,是西哥特王国的军队。讽刺的是,正是西哥特王国的骑兵,在激烈的鏖战后,最终击败了匈奴军队,奠定了沙隆会战胜利的基础。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匈奴人面对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联军这样强势,那么阿提拉为什么会有“上帝之鞭”的称号,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原因很好笑。“上帝之鞭”这个说法,并不是东罗马帝国所命名的,而是源自西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徒。在沙隆会战后第二年,阿提拉入侵意大利烧杀掳掠,正是在这一期间,西罗马帝国的宗教人士们给阿提拉起了这样一个称号。

匈奴末路,注水的“神话”!遭东罗马帝国压制的“上帝之鞭”

“上帝之鞭”阿提拉

不过,这一时期的西罗马,本来兵力就极少,再加上阿提拉直接入侵意大利,只是西罗马自己的领土受威胁,因此包括西哥特在内的蛮族势力都没有出兵,所以阿提拉的行动异常顺利。然而,阿提拉的军队却并没有多留,在听说东罗马帝国的援军在进发的消息后,阿提拉就主动撤出了意大利。

因此,“上帝之鞭”这个称号,存在极大的水分。

而在入侵意大利以后,阿提拉在第二年就死了,某种意义上来说,阿提拉的死也保全了自己的颜面。因为他死后,匈奴内部的问题就彻底暴露了,阿提拉的儿子们争权夺利,匈奴人的附庸们也发现匈奴已经只是个“纸老虎”了,因此以格皮德人为首的附庸便发起了叛乱。在内忧外患之下,阿提拉还有一个儿子居然带兵入侵东罗马帝国,结果自不必说,这位老兄的首级被送到了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

匈奴末路,注水的“神话”!遭东罗马帝国压制的“上帝之鞭”

对于罗马人而言,真正的麻烦还是蛮族

另外,关于匈奴人吊打罗马帝国这个说法,有一种观点是说,匈奴人驱赶了蛮族,导致后者大迁徙,最终蛮族冲击压倒了罗马帝国。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全面,首先,东罗马帝国并没有灭亡,而于公元476年灭亡的西罗马帝国,面对的蛮族,除了哥特人、汪达尔人和阿兰人之外,大多不是大迁徙来的蛮族,例如,入侵不列颠的朱特人、撒克逊人、皮克特人、盎格鲁人,都不是被匈奴人驱赶来的蛮族,还有日后统治西罗马大部分旧土的法兰克人,也不是匈奴驱赶来的蛮族。因此,匈奴人驱赶蛮族的确对罗马帝国造成了麻烦,但称不上主责。

实际上,真正导致蛮族人大规模入侵罗马领土的因素,还是当时的气候变化,所谓的“小冰河期”,这才是导致大批蛮族离开世代居住土地的主要原因。

匈奴末路,注水的“神话”!遭东罗马帝国压制的“上帝之鞭”

在漫长的罗马历史上,匈奴人的兴亡就像一颗戛然而止的流星

而为什么匈奴人会在西方历史上影响这样大,个人认为,主要是西罗马的基督教导致的。这些人亲眼见证了阿提拉在意大利的暴行,而随着基督教在中世纪的发展,他们的观点也广为流传,最终导致了阿提拉和匈奴人的“神化”。实际上,对整个罗马文明而言,匈奴人与蛮族、阿拉伯人、突厥人相比,宛如一颗流星一般戛然而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