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就讓孩子住校好嗎?

用戶133916062


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家長忙於工作,尤其是一些農村地區的學生家長,因為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形態研究較少,總想把時間騰出來多賺點錢。

其實這是家長對待小學生住宿問題的一大誤區。可能沒有花時間考慮小朋友的感受,也沒有想過其實真正優質的教育反而是來自於原生家庭的教育。

小學階段就讓孩子住宿總體上來說會讓孩子有以下幾方面的表現。


住校的小學生普遍表現沒有安全感

家長們可以考慮到多花點錢就是對孩子愛的表現,但是小學階段的孩子並不能考慮到這一方面。

他既不可能考慮到父母辛苦工作的辛勞,更不能考慮到父母將孩子送到寄宿學校背後的原因。

如果您家裡還有二胎的情況下,孩子就更會覺得家長把老大送到學校是為了更好的照顧老二。

孩子表面上哭鬧一頓之後聽著父母的話進入到寄宿學校,但是孩子心裡會想:父母根本就不愛我,要不然怎麼會把我推到寄宿學校不管不問?

高興的事情不能和父母分享,傷心時也沒有父母給予額外的關心,遇到困難時更無人求助。

長此以往,孩子會經常把心理問題藏在心裡,不容易和父母之外的他人分享,而且每天都是處在公共空間會導致孩子缺少安全感,總有一種漂浮不定的感覺。


孩子住校後容易使親子關係疏遠

孩子住校後,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必然會減少,沒有與爸爸媽媽交流的時間,而親情和血緣依賴是任何人無法替代的。

缺乏親子交流,沒有那種家庭之間溫馨愉快的氛圍,孩子和父母之間會漸漸地產生隔閡,我認為這對孩子或者父母來說都是非常大的損失。

因為孩子不能每天出現在父母的眼前,所以家長不能及時掌握孩子的思想動態和心理動態,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反而成為了局外人。

孩子的很多生活或者學習上的情況,父母反而需要跟外人來了解,孩子經常遠離家庭、脫離父母視線,就非常容易與父母感情淡薄。


住校容易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小學階段,是各種習慣養成的時期,如果在小學階段,能夠培養起孩子良好的心理和行為習慣,那麼孩子將終生收益。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孩子在小學階段的行為習慣將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也經常有很多小學生在小學階段表現良好,到了中學階段就不需要讓父母操心了。

拿作者自身舉例來說,小學的時候,每天放學回家之後,媽媽都要求我先寫作業,寫完作業才能繼續玩耍,養成了這個習慣,後來到了中學就再也沒讓爸媽操心過作業能不能按時完成。

老師在學校要面對很多的孩子,不可能把時間都分給自家的孩子,因此更需要讓孩子在家庭環境中獲得支持,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身心。


總之,孩子的成長需要多方位角色,寄宿制學校裡,親人的角色就缺失了,這對孩子一生都將會走啊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所以,能不寄宿還是不要寄宿。


正己基業


小學就讓孩子住校,確實有點早。

不過現在好多地方,尤其是農村的好多村子裡已經沒有小學了,小學基本上都設在了鄉鎮,甚至是縣城。

本村沒有小學可上,基本是以下幾種情況:

一、大人租房子或買房子陪讀

本村沒有小學,可是又必須得上這種情況下,一部分學生是由大人陪讀。

陪讀的這些家庭必須有足夠的人力和財力來作為保障。因為不論是買房子或是租房子都需要經濟支出,陪讀的家長也需要佔用一個勞動力。



二、在學校住宿

如果學校有住宿的條件,那麼學生就可以在學校裡住宿。

這種情況下家長只要把孩子接送到學校就可以了。我們村在當地屬於鄉鎮,有一所鄉鎮的小學,周圍其他村莊的小學生都來這上學,這學校提供住宿。如果有家長不能陪讀的話,小學生就可以在這兒住宿。



三、在託管班住宿。

有的學校不提供住宿,或者是說住宿的名額已滿,這種情況下,如果要住宿,只能在託管班了。

我姐姐家的孫子就在縣城讀書,從一年級就開始住宿。每個週五下午,有車子統一把他們送回家,每個週日的下午,又有車子把他們統一送到學校。其實是把他們送到的縣城的託管班,在託管班裡住宿,然後又由託管班的阿姨統一接送他們去上下學。



這種現象在當地非常常見,可以說是一個孩子,從六歲開始就要離開家庭,單獨在外地求學,一個星期回家一次。雖說是鍛鍊了孩子的獨立性,可是孩子在成長的關鍵時刻,大人確實是陪伴的太少了。



記得有一次,孩子因為鉛筆丟了,哇哇大哭,後來讓託管班的阿姨給家長打電話,因為家長畢竟離得遠,也沒有辦法及時解決,只能委託託管班的阿姨先給買支鉛筆,然後再把錢給補上。

事情雖然不大,可是每一件事都與孩子來說都是大事。可是條件有限,沒辦法,也只能這樣。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小學住校我一般比較反對。但前提是父母能正常陪伴孩子,照顧孩子起居等等。

現實是農村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多爺爺奶奶照顧。而且部分家庭還不完整,有殘障父母等等。完整且溫暖的家庭佔比一半不到,有的班級甚至留守和問題家庭佔到五分之四。即使完整的家庭,父母不一定有好的教育理念。

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在家庭中不能得到正常的照顧,還不如送到學校。沒有在底層待過,你可能沒有見過吃不飽翻垃圾桶吃腐爛食品的孩子。到學校後孩子很開心,吃飯吃的很香,改掉了翻垃圾桶的毛病。至少保證三餐洗手洗臉,營養跟的上。政府還有各種補貼計劃,保證孩子的三餐學習。

小學有正常的星期天可以回家和父母團聚。這並不會阻斷親情聯結,同時學生也會打理自己的生活起居,慢慢獨立勤勞,很有禮貌。

在學校的選擇上要注意口碑,尤其是孩子的情緒,正常的孩子會挺喜歡學校的。因為寄宿制會讓學校很注重課程的開發,注意全方位的教育。這些學校的老師和學生感情很深厚,有帶入感,會積極解決孩子的心理素質等問題,在教學上更會努力銜接各個階段,問題儘量解決在萌芽階段。因為以後孩子的問題還是這些老師解決,就在這種過程中積極商量探索交流。給家長合適的建議。而非住校的孩子老師往往會難把控孩子心理變化,往往把問題歸咎於家長以及難度大。

我姐姐的孩子在寄宿學校,一學期三萬的那種孩子很喜歡。我自己在一學期一千八的公立學校上寄宿,學生也很開心。

這種利弊關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還是要自己針對自己的情況斟酌考慮。


教育孺子牛


小學就讓孩子住校,我認為是十分不好的。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父母的陪伴。他們每天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情,被父母知道,察覺,和父母溝通交流,及時的解決。


我們父母必須有這樣的意識: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師,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最好的寄宿學校也不能代替母親。

尹建莉老師曾講過,她的女兒圓圓在初中時,讀的是一所住宿制學校。這讓尹老師後來感到非常後悔。儘管已經是初中生了,但是也產生了很多不良影響。更何況小學生。



尹老師覺得那三年在教育上感覺最力不從心,而她的女兒也是狀態最不好的那三年。


孩子小學六年都住宿的話,我們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太少,屈指可數。


有的家長會找各種理由,藉口。自己工作忙啊,要掙錢啊,說是不得已才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

有的父母認為,住宿的話,可以很好的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集體意識。但這樣,缺少家庭的溫暖,家長和孩子交流時間很少。那麼不利於孩子情感培養和智力發展。但是自理能力,不是說把他放到集體生活中就能保證鍛煉出來的。


農村有好多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為了賺錢。把孩子留在家,而年邁的爺爺奶奶,在學習上給不到幫助。那麼父母就會選擇把孩子送到一個住宿學校。但也這只是在能做的選擇當中,最難的一種選擇。在權衡陪伴孩子學習成長和賺錢的這兩個選擇當中,父母如果說是為了孩子,那麼還是請選擇陪伴吧。


綜合各種條件因素,住在家裡才是最好的。


杉禾的花果蔬菜園


小學就讓孩子住校,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總體來說,是弊大於利的。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如果讓孩子住校,那麼家長的陪伴就是缺失的。孩子在心理上就會缺乏安全感,更缺少與父母溝通的機會,也不利於家長及時地關注孩子的思想動態。

孩子太小住校,容易造成親情的缺失以及失去精神上的歸屬感。

孩子年齡太小,本應該在父母懷中撒嬌的年齡,卻要離開父母一個人去過集體生活。不管何種原因,家長送小孩子住校,對孩子來說都是比較殘酷的。有人說,讓孩子住校是為了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也許住校的孩子比別的孩子更會照顧自己,但是孩子也要獨自面對很多本不該他們這個年齡面對的東西。

之前親戚家的孩子,在小學二年級的時候,被送進了寄宿制學校。親戚有天去看孩子,發現孩子黑眼圈很重,一問才得知,孩子害怕打雷,因為第一天晚上打雷下雨,孩子很是驚恐,幾乎一晚上未睡。孩子若在家裡,在孩子驚慌恐懼的時候,家人的陪伴與安慰也許會平復孩子的心情吧!

孩子的住校生活往往比較刻板,呆在教室的時間較多,外界的信息接觸不到。

寄宿制學校的作息時間,往往安排得特別緊湊。他們除了吃飯和睡覺的時間,其它時間幾乎都在教室裡,小學生要學的書本知識有限,也大多活潑好動,根本不需要一整天的時間都在書海里苦讀。但是學校出於安全考慮,不會給孩子太多的自由時間,只有在老師的眼皮底下,才能保證孩子們不出太多的意外問題。

寄宿制學校信息閉塞,孩子接觸外面的的信息少。在孩子上下學的路上,每天都會遇到一些人一些事,而這些人這些事或許能成為孩子寫作的素材。

結束語:

如果不到萬不得已,儘量不讓孩子太早住校。家長辛辛苦苦奮鬥,多半還是為了孩子的成長,但是孩子的成長不僅需要物質,更需要親情的滋潤,更需要家庭帶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試問家長,你是想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學習優秀性格壓抑的人,還是想讓孩子過得陽光快樂成績一般呢?況且,不住校的孩子並不見得學習就會差呀!孩子的性格健全比學業優秀更重要。


春風化雨花草香


有句很流行的話“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小學階段的孩子特別需要家長親情的陪伴,如果住校,則會斬斷這種感情的聯繫與交流。雖然會有周末假或者月末假,但是與親人特別是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會明顯缺少。我們長討論,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不行,交給姥姥姥爺也不妥當,父母在孩子成長階段的陪伴缺失會對孩子心理和情感的發展極其不利。而住校不但父母的愛缺失,連隔代的親情也無法傳遞。另外住校,一個老師要管多少個孩子,要管住必然要壓制孩子的天性磨平孩子的稜角,使孩子缺少靈性。二是集體生活必然有摩擦,霸凌現象不可避免。三是住校不可能給你安排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孩子的視野和經歷將單薄許多。

當然對於部分家庭,住校是唯一的選擇,離異家庭、空巢家庭…存在即合理,但是有條件的話能不住校還是不住校


電子信息小貨棧


我覺得小學實在是太小了點,如果是六年級的話,可以適當考慮一下。在孩子👶🏻的成長初級階段,非常需要長輩尤其是父母的關心和陪伴。孩子畢竟是孩子,小學就住校的話對他們的生活和成長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總體感覺弊大於利,對於自理自立能力的培養,還是要遵循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比較好一點。時間,真的是最寶貴的財富。🕐🕐🕐🕐


徐鵬噠噠噠


孩子太小,不宜自己出去學習,因為他還沒有這個能力。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44bf0000665455b30355\

董思


不好

1、能不寄宿儘量不要寄宿。   

小學生正是對世界認識的時候,最應該和父母在一起。如果家長確實很忙,忙得不能保證孩子的正常起居,寧可託付給保姆或者其他人,那還不如寄宿,寄宿可以增強孩子獨立能力。 2、開朗懂事的孩子相對易適應 。

一開始可能不適應,慢慢也就習慣了,寄宿生活能培養與人交往的能力。   

3、家長的角色不可缺 。   

不要以為,孩子送進學校,一切責任都歸老師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學校無法包辦代替,建議再忙的家長,也要留出週末的時間和孩子好好交流。“孩子成長需要多方位角色,寄宿制學校裡,老師的角色的確加強了,可是親人家人的角色就缺失了,這對孩子一生都是很大的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