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蝌蚪找媽媽過程中,兒童不同成長經過的思考

無窮信大家在童年的時候都聽過這樣一個童話故事——《小蝌蚪找媽媽》,《小蝌蚪找媽媽》是在1961年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攝製的,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影片改制曾經錄用在小學課本的方慧珍、盛璐德創作的同名童話,而角色的形象取材於畫家齊白石創作的魚蝦等形象。

在攝製技術方面,它突破了一般動畫片的“單線平塗”,完全採用了我國特有的繪畫技法,把典雅的中國水墨畫與動畫電影相結合,形成了最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風格,以優美的畫面和詩樣的意境,從而使動畫進入到更高的審美境界。

也因此這部動畫片也獲得了許多國際上的獎項:

1961年第十四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的銀帆獎;

1962年獲法國第二四屆安納西國際動畫片短片特別獎;

1964年獲戛納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

能民網評價這部動畫片表示:1960年,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誕生,其中的小動物造型取自齊白石筆下,一群小蝌蚪不過是一組墨點,影片卻利用它們遊動隊形的變化和快慢節奏,表現出細膩的感情,表現出中國山水畫的韻味。

而中國動畫片的藝術表現也由此在藝術殿堂上發光發亮。

《小蝌蚪找媽媽》:蝌蚪找媽媽過程中,兒童不同成長經過的思考

一、影片擁有著獨特的表達效果

在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成立,先後創作了《神筆》、《漁童》、《金色的海螺》等大批膾炙人口的優秀動畫片。這批動畫片在美術風格、音樂風格都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在技術方面也日臻成熟,內容老少咸宜,以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也為《小蝌蚪找媽媽》的水墨動畫的出現奠定了藝術與技術的基礎。

《小蝌蚪找媽媽》作為首部水墨畫風格的動畫片其中集結了大批知名畫家、音樂家、動畫人。他們以極大的熱枕、嚴謹的態度投入到藝術創作之中。在這一階段出現的動畫片,無論在繪畫、音樂還是技術方面都突破了很多以往的作品,做出了新意和特色。

1.在藝術表達方面融入了鮮明的民族特色

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時候,國內的電影行業也是處於一個發展時期這個時候國內電影的而主要表現形式就是水墨動畫片和摺紙片。

其中《小蝌蚪找媽媽》最重要的創新和突破就是讓中國特有的“水墨畫”動起來,在中國的民“水墨畫”一直有“國畫”之稱。從繪畫內容方面,中國話可分為花鳥、人物和山水畫;從繪畫技術方面,中國畫可以分為寫意、工筆和潑墨。一直以來人們習慣將用毛筆、墨和宣紙繪製的寫意花鳥、人物、山水畫統稱為“水墨畫”。

而《小蝌蚪找媽媽》這部動畫片的誕生對水墨畫的表現無疑是劃時代的成功。

在新華網中,也曾經對這部動畫片進行了一個評價:“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是一部一個劃時代的作品”。

通過動畫片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之美,讓人更加對中國文化有一個較深的瞭解。

2. 通過配音和配樂,使得動物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除了一幀一幀的畫面之外,動畫片的配樂也是同樣重要的。《小蝌蚪找媽媽》由吳應炬擔任作曲配樂。

影片的音樂初始悠揚而安靜,點出了這部影片將是一個充滿自然而和諧的故事。這段音樂與畫面上簡單的開卷式開篇相得益彰。

隨著音樂的漸弱,背景的女聲旁白交代了時間、地點和主人公。縱觀全片,吳應炬為每一種動物的出場都安排了別樣的音樂。隨著音樂的抑揚頓挫、歡快流離都精準的模仿、詮釋了每一種動物的動作和情緒。在這方面也將中國的民樂和水墨畫完美的結合到了一起。

《小蝌蚪找媽媽》:蝌蚪找媽媽過程中,兒童不同成長經過的思考


二、影片也表現出孩子的好奇心成長

在這一動畫之中出現了許多的小動物,這些小動物也代表我們現代社會當中的各類人群,而充滿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小蝌蚪也是代表了我們的兒童。

好奇心研究專家伊恩.萊斯利認為:在未來,有好奇心的人會受到青睞。

每一個孩子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對於一切都有無窮的探索慾望。全球知名教育家肯·羅賓遜在《什麼是最好的教育》一書中指出:只有瞭解自己的天賦、遵從自己的興趣,才能讓孩子與這個世界建立更好的聯繫。

在《小蝌蚪找媽媽》的劇情當中,因為並不知道自己的媽媽長什麼樣子,所以一直都在盲目的尋找。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們現在的孩子,很多時候由於缺乏做事情的目標,所以顯得“不知收尾”的進行,無異於浪費了很多的精力。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培養孩子做事的規劃能力,才能更好的提升孩子的做事效率。

而在動畫片裡有許多的動物我們也可以看到有很多的小動物:母雞、烏龜、蝦公公好心的為小蝌蚪指引尋找媽媽的路,這也代表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還是有許多幫助我們的人,例如老師或者是鄰居等。這些能在孩子出現茫然失措的時候給予孩子一定的幫助,從而讓孩子實現更好的自我。

《小蝌蚪找媽媽》:蝌蚪找媽媽過程中,兒童不同成長經過的思考


三、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也表現了兒童的不同成長經過

1.小蝌蚪找媽媽,也是小蝌蚪自我認同的形成

“自我認同”這個名詞是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首先提出了一個心理學概念,也被稱為“自我的統一性”,用專業的術語解釋起來較為複雜,但是簡單的進行理解就是:你知道自己是誰?自己需要做什麼?並且對所認知的自己抱有持續肯定的認同感。

而在小蝌蚪進行找媽媽了過程中,也是對自我認知的一個過程。而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將自我認同感分為了兩步:一個是找青蛙媽媽的自我認識過程,一個是孩子通過在尋找過程中的自我認同感建立。

而類似的通話當中還有《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之威嚇退百獸,在這個故事當中,鼓勵擁有較強的自我認知能力,在它明知自己不是老虎的對手的情況下,為了能夠繼續活命,它利用自己的聰明賭了一把,它的賭注就是老虎的自我認知能力不如它,而結果我們也都知道,狐狸賭對了,老虎的自我認知能力確實很差,從而讓狐狸假借了它的威風。

一個孩子真正的成長就是自我認知不斷進化的過程。

《小蝌蚪找媽媽》:蝌蚪找媽媽過程中,兒童不同成長經過的思考

2.小蝌蚪找媽媽的背後,透露出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矛盾先生在看完《小蝌蚪找媽媽》這部影片當中寫下了一首詩,這首詩的其中兩句是“只緣執一體,再三認錯娘,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認識不全面,好心辦壞事,莫笑故事誕,此中有哲理。”

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經歷了幾次“錯認”媽媽卻都沒有放棄尋找媽媽的步伐。反映到孩子身上,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也會經歷一定的挫折。但誠如古語中所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當孩子經歷過挫折之後,才會變得能屈能伸,肩負重任,即使在逆境當中也能夠泰然處之,坦然面對。

當一個孩子學會在挫折當中學會獨立的面對,才能夠越挫越勇,更為勇敢的面對未來。

這一部影片無論是表現形式方面還是藝術手法方面都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中國特有的藝術,也側面的表現出孩子在成長路上曾經也像一個茫然失措的蝌蚪一樣,慢慢的經過一位位好心的“小動物”成就自我的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