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蝌蚪找妈妈过程中,儿童不同成长经过的思考

无穷信大家在童年的时候都听过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找妈妈》是在1961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影片改制曾经录用在小学课本的方慧珍、盛璐德创作的同名童话,而角色的形象取材于画家齐白石创作的鱼虾等形象。

在摄制技术方面,它突破了一般动画片的“单线平涂”,完全采用了我国特有的绘画技法,把典雅的中国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形成了最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以优美的画面和诗样的意境,从而使动画进入到更高的审美境界。

也因此这部动画片也获得了许多国际上的奖项:

1961年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的银帆奖;

1962年获法国第二四届安纳西国际动画片短片特别奖;

1964年获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

能民网评价这部动画片表示:1960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其中的小动物造型取自齐白石笔下,一群小蝌蚪不过是一组墨点,影片却利用它们游动队形的变化和快慢节奏,表现出细腻的感情,表现出中国山水画的韵味。

而中国动画片的艺术表现也由此在艺术殿堂上发光发亮。

《小蝌蚪找妈妈》:蝌蚪找妈妈过程中,儿童不同成长经过的思考

一、影片拥有着独特的表达效果

在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先后创作了《神笔》、《渔童》、《金色的海螺》等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动画片。这批动画片在美术风格、音乐风格都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技术方面也日臻成熟,内容老少咸宜,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也为《小蝌蚪找妈妈》的水墨动画的出现奠定了艺术与技术的基础。

《小蝌蚪找妈妈》作为首部水墨画风格的动画片其中集结了大批知名画家、音乐家、动画人。他们以极大的热枕、严谨的态度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在这一阶段出现的动画片,无论在绘画、音乐还是技术方面都突破了很多以往的作品,做出了新意和特色。

1.在艺术表达方面融入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时候,国内的电影行业也是处于一个发展时期这个时候国内电影的而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水墨动画片和折纸片。

其中《小蝌蚪找妈妈》最重要的创新和突破就是让中国特有的“水墨画”动起来,在中国的民“水墨画”一直有“国画”之称。从绘画内容方面,中国话可分为花鸟、人物和山水画;从绘画技术方面,中国画可以分为写意、工笔和泼墨。一直以来人们习惯将用毛笔、墨和宣纸绘制的写意花鸟、人物、山水画统称为“水墨画”。

而《小蝌蚪找妈妈》这部动画片的诞生对水墨画的表现无疑是划时代的成功。

在新华网中,也曾经对这部动画片进行了一个评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是一部一个划时代的作品”。

通过动画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美,让人更加对中国文化有一个较深的了解。

2. 通过配音和配乐,使得动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一帧一帧的画面之外,动画片的配乐也是同样重要的。《小蝌蚪找妈妈》由吴应炬担任作曲配乐。

影片的音乐初始悠扬而安静,点出了这部影片将是一个充满自然而和谐的故事。这段音乐与画面上简单的开卷式开篇相得益彰。

随着音乐的渐弱,背景的女声旁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主人公。纵观全片,吴应炬为每一种动物的出场都安排了别样的音乐。随着音乐的抑扬顿挫、欢快流离都精准的模仿、诠释了每一种动物的动作和情绪。在这方面也将中国的民乐和水墨画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

《小蝌蚪找妈妈》:蝌蚪找妈妈过程中,儿童不同成长经过的思考


二、影片也表现出孩子的好奇心成长

在这一动画之中出现了许多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也代表我们现代社会当中的各类人群,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小蝌蚪也是代表了我们的儿童。

好奇心研究专家伊恩.莱斯利认为:在未来,有好奇心的人会受到青睐。

每一个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一切都有无穷的探索欲望。全球知名教育家肯·罗宾逊在《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一书中指出:只有了解自己的天赋、遵从自己的兴趣,才能让孩子与这个世界建立更好的联系。

在《小蝌蚪找妈妈》的剧情当中,因为并不知道自己的妈妈长什么样子,所以一直都在盲目的寻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们现在的孩子,很多时候由于缺乏做事情的目标,所以显得“不知收尾”的进行,无异于浪费了很多的精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培养孩子做事的规划能力,才能更好的提升孩子的做事效率。

而在动画片里有许多的动物我们也可以看到有很多的小动物:母鸡、乌龟、虾公公好心的为小蝌蚪指引寻找妈妈的路,这也代表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还是有许多帮助我们的人,例如老师或者是邻居等。这些能在孩子出现茫然失措的时候给予孩子一定的帮助,从而让孩子实现更好的自我。

《小蝌蚪找妈妈》:蝌蚪找妈妈过程中,儿童不同成长经过的思考


三、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也表现了儿童的不同成长经过

1.小蝌蚪找妈妈,也是小蝌蚪自我认同的形成

“自我认同”这个名词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首先提出了一个心理学概念,也被称为“自我的统一性”,用专业的术语解释起来较为复杂,但是简单的进行理解就是:你知道自己是谁?自己需要做什么?并且对所认知的自己抱有持续肯定的认同感。

而在小蝌蚪进行找妈妈了过程中,也是对自我认知的一个过程。而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将自我认同感分为了两步:一个是找青蛙妈妈的自我认识过程,一个是孩子通过在寻找过程中的自我认同感建立。

而类似的通话当中还有《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在这个故事当中,鼓励拥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在它明知自己不是老虎的对手的情况下,为了能够继续活命,它利用自己的聪明赌了一把,它的赌注就是老虎的自我认知能力不如它,而结果我们也都知道,狐狸赌对了,老虎的自我认知能力确实很差,从而让狐狸假借了它的威风。

一个孩子真正的成长就是自我认知不断进化的过程。

《小蝌蚪找妈妈》:蝌蚪找妈妈过程中,儿童不同成长经过的思考

2.小蝌蚪找妈妈的背后,透露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矛盾先生在看完《小蝌蚪找妈妈》这部影片当中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其中两句是“只缘执一体,再三认错娘,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认识不全面,好心办坏事,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经历了几次“错认”妈妈却都没有放弃寻找妈妈的步伐。反映到孩子身上,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会经历一定的挫折。但诚如古语中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当孩子经历过挫折之后,才会变得能屈能伸,肩负重任,即使在逆境当中也能够泰然处之,坦然面对。

当一个孩子学会在挫折当中学会独立的面对,才能够越挫越勇,更为勇敢的面对未来。

这一部影片无论是表现形式方面还是艺术手法方面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中国特有的艺术,也侧面的表现出孩子在成长路上曾经也像一个茫然失措的蝌蚪一样,慢慢的经过一位位好心的“小动物”成就自我的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