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马决战与垓下之围:被忽视的东西方战争模式分水岭

文|过春天


公元前202年,东西方的两场大混战

公元前202年秋冬时节,在地中海世界与中原大地两个远隔千山万水的地区,竟然几乎同时爆发了规模巨大的地缘争霸战争。在西方,罗马共和国的军队肃清了意大利境内的迦太基残余力量,并发动了登陆北非,直接攻打迦太基本土的远征作战。双方在北非的扎马展开血战,并以前者胜出而告终。此后,罗马人冲出了亚平宁半岛的狭窄地带,踏上了构建横跨欧亚非大帝国的新征程。

扎马决战与垓下之围:被忽视的东西方战争模式分水岭

(罗马帝国的崛起)

同一时期的东方,秦帝国遗产的继承者——未来的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则在鸿沟之盟签订后不久,随即撕毁合约,发动了对项羽集团的最后进攻。经过垓下苦战,项羽兵败自杀,而刘邦则通过清除异姓诸侯的方式稳固了权力基础,重建了一度四分五裂的帝国秩序。

两场战争,塑造了东西方早期大帝国的恢弘局面,而如果细心比较战争前后东西方战争模式,我们会发现,在战争之前,双方的战略战术等还没有显著差异,可在战争以后,罗马人在军事建设方面,却走上了一条与秦汉帝国相迥异的道路。也就是说,公元前202年末的扎马决战与垓下之战,竟然同时构成了东西方战争模式发展的一大分水岭。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首先,我们需要适当比较双方在公元前202年以前的战争模式,在这之前,东西方在军事建设上,都偏重于发展步兵方阵的战术,而对骑兵等其他兵种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扎马决战与垓下之围:骑兵军团的崛起

罗马人在与迦太基进行扎马决战之前,主要敌人是亚平宁半岛北部的伊达拉里亚人与南方沿海地区的希腊移民城邦。罗马人与他们的对手所生活的地区温暖湿润,且以山地平原为主,根本不适宜战马的培育,所以战争双方多以步兵为主,或全是步兵。

为了确立罗马在半岛的霸主地位,罗马城邦中家庭富裕的公民置办了长枪与厚重的铠甲,并披挂起来出征,在与对手的搏杀中,他们把从希腊人处学来的方阵变换等战法进一步升级,形成了自己的多层级纵深罗马方阵。这种打法屡试不爽,在与迦太基人的海上对决中,罗马人甚至制作了"乌鸦"这样的接舷战专用器械,在海上搭建起步兵近身格斗的平台,让对手苦不堪言。

扎马决战与垓下之围:被忽视的东西方战争模式分水岭

(罗马步兵在海上作战)

当迦太基人正式成为罗马人在地中海争霸的主要竞争者后,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率领步骑兵与少量战象深入亚平宁腹地作战,直接动摇了罗马人的统治基础。在著名的坎尼会战中,汉尼拔敏锐地觉察到罗马人倚重重装步兵方阵进攻,其防御坚固但行动缓慢的特点,所以假意让己方正面对峙的步兵退却,然后抓住罗马步兵追击的时候战线拉长、队形松散的间隙,派骑兵主力从两翼包抄合围,配合正面进攻部队全歼对手。这种步骑兵结合,以骑兵大胆冲击敌阵的战法,虽然让骑兵蒙受了一定的损失,但却是屡试不爽,而罗马人经过对惨败所得出的教训后,也开始避免与迦太基主力决战,并改之以小股游击队骚扰其补给线。

扎马决战与垓下之围:被忽视的东西方战争模式分水岭

(长途奔袭罗马的汉尼拔军团)

经过休整,罗马人重新集结了新的生力军,为了避免新军再步坎尼会战中友军的后尘,他们又与北非强国努米比亚结成盟友,努米比亚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向罗马人提供了四千多名轻骑兵。罗马将领西庇阿大喜过望,在后来的扎马决战中将其尽数投入战场,他效法汉尼拔的战法,先让己方步兵后退诱敌深入,然后出动轻骑兵从两翼包抄迦太基的步兵,最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经历此战,迦太基陆军精华尽数覆灭,扎马决战既标志着迦太基的没落,也宣告了骑兵这种新兵种,在军事斗争中重要性的飞速提升。


如果项羽是东方汉尼拔,韩信就是东方西庇阿

无独有偶,就在扎马会战的硝烟还未散尽的时候,在东亚大陆的垓下战场,楚霸王项羽和迦太基名将汉尼拔一样,都集结了自己有限的主力,攻击自己昔日的手下败将。

和习惯了用骑兵从两翼包抄对手的汉尼拔类似,项羽也曾在彭城之战中以少数骑兵突击汉军步兵方阵,冲垮其阵型,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在垓下之战中,他试图复制之前的进攻模式,用江东子弟构成的骑兵精锐来突击汉军的正面防线,由此赢得全局。

扎马决战与垓下之围:被忽视的东西方战争模式分水岭

(秦汉时期的骑兵)

可他想错了,如果说他是东方的汉尼拔,那么韩信,就是和汉尼拔对峙的罗马名将西庇阿。面对楚霸王的突然袭击,韩信将自己从齐国带来的陆军主力,在正面战场构成纵深队列,虽然项羽来势凶猛,杀伤无数,可是始终无法冲破敌阵,到达汉军步兵阵型的尽头,相反,越来越多的汉军包围上来,将他和突击骑兵困在核心,至于楚军的步兵主力,则被挡在阵外,遭到由汉军骑兵(多由秦国降军编成)组成的预备队的分割包围。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在汉军的步兵纵深和骑兵包抄联合打击下几乎全军覆没。我们不妨大胆猜测,项羽之所以不过江东,恐怕不仅仅是羞见江东父老,而更有可能是对自己所依赖的骑兵突击战术破产的失望。所以和扎马决战的结果及影响相同,垓下之战,也证明了步骑兵配合进攻战法的优势,远非单纯凭借重装步兵或骑兵正面突破的旧战术所能比拟。

扎马决战与垓下之围:被忽视的东西方战争模式分水岭

(楚汉战争)

为什么罗马人和秦汉帝国对发展骑兵的态度迥异?

按理说,东西方从步骑兵联合作战模式中尝到了甜头,理应当继续推广与深化,可是,在公元前202年之后,骑兵却逐渐淡出了罗马军人的视野,而与此相较下,西汉在应对周边威胁的战争中,则是鲜再使用大规模步兵出击,而改之以轻骑兵的长途奔袭,例如漠北之战,即是这一战法的体现。这又是为何呢?为何在取胜方法相似的扎马与垓下之战后,东西方会走上不同的军事发展道路。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释,主要原因有两点,一就是双方此后面对的敌人不同了,灭掉迦太基后,罗马人的主要对手变成了阿提卡半岛、小亚细亚与叙利亚等地区希腊殖民城邦,这些城邦根本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组建庞大的骑兵军团,所以以家庭为单位临时征召的重装步兵,成为了不二之选。

另外,这些地区多为崎岖山地和沟谷,不像北非地区那样开阔平坦,骑兵也施展不开,所以罗马人在对付他们上,也就逐渐削减了轻骑兵在军团中的编制数量,因为在其看来,仅仅依靠己方数量上占优势的步兵方阵来作战,便绰绰有余。

可是西汉王朝就不同了,就在中原地区陷入军阀混战的时候,塞外的匈奴骑兵发动了侵袭内地的攻势,连收复不久的河套地区都被其轻易夺回。人们都说匈奴人狡猾不好对付,汉高祖不信这个邪,偏要去硬碰硬,结果被匈奴骑兵困在白登山,险些变成匈奴单于的阶下囚。

残酷的现实,让汉朝的军事精英逐渐放缓了步兵战术的改良,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组建像匈奴人一样强大的骑兵军团之上。从此,李广、卫青、霍去病等依靠骑兵发家的名将迭出,把西汉王朝的声威推向了一个新高峰。

扎马决战与垓下之围:被忽视的东西方战争模式分水岭

(影视剧中的卫青)

第二点,则与双方的国情有关。罗马共和国的步兵方阵,基本由拥有公民权的城邦富裕平民来充当。战争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荣誉,还使得他们拥有分享战利品的资格。可是,骑兵这种新型兵种被广泛使用所带来的竞争,意味着利益这块大蛋糕需要重新分配,这自然是罗马公民兵所不喜的。所以随着迦太基的衰亡,他们极力抵制骑兵这种新兵种的扩充与发展,这便制约了其军事革命的开展,而重新回到了重装步兵垄断一切的老路上来。到了后来朱古达战争爆发,缺少机动骑兵的配合,让罗马人在努米比亚骑兵面前吃尽了苦头,这是后话。

但是西汉王朝有不同了,新兵种的组建意味着新阶层的崛起,而这必然对军功贵族势力构成威胁在,这是集权的西汉皇帝最乐于见到的。所以他们基本都鼓励骑兵部队的组建。当然了,也有周亚夫这样的将门之后适应了新兵种出现带来的挑战,主动去训练骑兵,适用新的作战模式(七国之乱,即是在其派出轻骑兵断绝叛军粮道,使得对手军心涣散最终失败)。可是这毕竟是凤毛麟角,而且就连周亚夫本人,其结局也是不堪被皇帝猜忌而在狱中自杀。所以西汉王朝骑兵军团的扩张,同时也是中原王朝皇权进一步强化的过程。这和主张奴隶主共和政治的罗马人,又有显著的不同了。

扎马决战与垓下之围:被忽视的东西方战争模式分水岭

(反映周亚夫治军有方的画作)

公元前202年末的两场大混战,就这样成为了东西方早期帝国战争模式发展的分水岭。而下一个分水岭的出现,还得再等近两千年。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

罗伯特·L·欧康奈尔《坎尼的幽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硕《南北战争三百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