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灶爺要上天”——蘭州人這樣過小年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祭灶”的日子,祭灶也稱“辭灶”,老蘭州人也把祭灶稱為“打發灶爺上天”。

過去每家灶間均設有“灶王爺”神位,灶爺是本家司命神,也就是名義上的一家之主。傳說灶王爺總管天下灶火,被玉帝封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屬於五祀之一。灶爺上年除夕就來家司職,臘月二十三要上天向玉帝述職,彙報這一年來各家各戶的善行惡舉。

灶爺對每家每戶的日常生計都看在眼裡,對哪家勤儉,哪家鋪張,明察秋毫,心知肚明,並會據此向玉帝詳細彙報。玉帝會根據每家上一年的表現,分配來年的福祿壽喜或吉凶禍福。因此,祭灶就成了年俗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臘月二十三,灶爺要上天”——蘭州人這樣過小年

過去祭灶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即官宦人家在二十三,平民百姓二十四,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祭灶,現在北方地區基本上都在臘月二十三舉行祭灶。俗話說:“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蘭州地處西北,年俗講究與其它北方地區大同小異,但是在一些細節上還是有所不同,帶有一些明顯的地域特點。

過去老蘭州人臘月二十三祭灶,要殺雞獻灶,現在已基本上看不到了。保留下來的祭灶風俗有烙灶餅、吃糖瓜、祭灶神。灶餅最早是用白麵烙的薄餅,不放鹽,祭灶用時疊起十二張,表示一年十二個月,閏年則是十三張,放置在灶臺上。現在多用發麵糖餅,糖餅餡料有白糖、芝麻、核桃仁、花生仁等,酥軟可口,非常好吃。灶糖則是麻糖和飴糖,也叫糖瓜,咬上去嘎嘣脆,吃進嘴棉軟粘牙。

“臘月二十三,灶爺要上天”——蘭州人這樣過小年

祭灶開始前,要把院子掃乾淨,灑上清水。然後在灶臺灶爺神龕前點上香燭,供上灶餅、灶糖、一葷一素兩個菜,一杯酒,一杯白水。然後將備好的草馬或紙馬放在灶臺下,紙馬旁邊放一小捆草,一碗黃豆,一碗清水,這些都是喂灶爺坐騎紙馬的草料,逐一備齊,然後開始祭灶。

“臘月二十三,灶爺要上天”——蘭州人這樣過小年

過去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爺,多為家中男子。祭灶時,首先要感謝灶爺一年來在家裡煙熏火燎,辛苦值守,佑護平安,對灶爺行跪拜大禮,以表恭敬。懇請灶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玉帝面前多多美言,保佑家裡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把飴糖抹在灶爺嘴上,意思是讓灶爺多講甜言蜜語。然後在院子裡點燃紙馬,打發灶爺上天。

“臘月二十三,灶爺要上天”——蘭州人這樣過小年

記得兒時每次家裡祭灶,父親都是一臉凝重,非常恭敬。我和哥哥跪在父親後邊,也是規規矩矩,不敢亂動。但畢竟是孩子,最關心的還是吃的,眼睛不時瞅著灶餅和麻糖,待香燭燃盡,祭灶結束,立馬抓起灶餅和麻糖就往嘴裡塞。

傳統年俗中,自小年至除夕,每天都有不同的豐富內容,民謠道:“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掃塵土;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夜,守一宿” 。

灶爺是民間最接地氣的神祗,也是和百姓離得最近的本家司命神,通過祭灶這樣一種流傳千年的民俗形式,寄託了百姓辭舊迎新,祛邪除災,納福迎祥的美好願望。祭灶是年俗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極具儀式感,它是百姓嚮往和追求美好生活最樸素的思想表達。在這些過年習俗中,蘊含著深厚的傳統文化,散發著濃濃的鄉土氣息,既獨立存在,又相互關聯,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並豐富多彩的中國年。

文章插圖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