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汉族对匈奴作战的名将,卫青霍去病为何受到后人的礼遇差距如此之大?

南洛平


题主好,我是绿纸,一枚喜爱国学、历史和文化的小妹纸,希望我的解答可以帮到你。

卫青和霍去病二人同是汉武帝时期的著名战将。如果看过当年中央电视台热播大剧《汉武大帝》的应该对二人会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既然说到二人的礼遇差别,我们就先来看看二人的战功,然后再来说礼遇问题吧。

一、战功对比

1、大将军卫青(第一次出击不是主将),七次出征,共斩敌4万余,捕获俘虏数千,抓获牛羊等数百万头。

2、骠骑将军去病,六次出征,五击匈奴,总斩敌12万余,杀单于大父、折兰王、卢胡王,生擒单于季父、酋涂王,促降浑邪王,没有抓获牛羊等畜生的纪录。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大将军卫青的主要战功在于捕获牲畜,骠骑将军的主要战功在于斩杀敌人,尤其是重量级的单于。虽然二者不能做这样简单的对比,但不得不说霍去病这样的作战方式更令敌人闻风丧胆。

二、礼遇差别

根据史籍记载,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是亲戚关系,卫青的姐姐卫子夫是汉武帝的嫔妃,深得汉武帝宠爱。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也可以算是汉武帝的外甥了,因为二人既是汉武帝的姻亲,同时也都具有非常卓越的军事才华,所以都深受汉武帝宠幸。但说到具体待遇,尤其是二人死后的待遇,还是有不小的差别的。

1、生前待遇

在霍去病没崭露头角时,卫青可以说是集万千宠幸于一身,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此时卫青的待遇估计除了卫子夫没有人能跟他相提并论了。但是,随着霍去病的逐渐崛起,而且军功越来越大,卫青开始受到了汉武帝的冷落。这种冷落主要体现在将霍去病提升为主将,由他带兵出征,和卫青平起平坐,甚至高卫青一头,而在军功封赏时卫青多次没有加封,而霍去病却是屡屡加封。

2、死后待遇

说到死后待遇,二人的差别更是明显了。请看《史记》原文记载:“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可见,汉武帝本人为了悼念霍去病不仅为他修了一座象征祁连山的大墓,而且用玄甲军发丧,列阵从长安直达茂陵,这阵势简直是没谁了。

再看四年后卫青去世时《史记》的描述,“其后四年,大将军青卒,谥为烈侯。子伉代为长平侯。”,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几句。

所以,单从葬礼的礼遇程度上来说,霍去病比卫青又高了不止一个等级。

三、差别原因

这就好比是职场上,一个领导因为公司发展到了一定阶段,需要补充新鲜的血液,这时突然发现一个小伙特别厉害,于是就让他带一个小团队干一个项目,没想这小伙子干一个成一个,接连给公司带来红利,如果你是老板你会喜欢吗?太TM喜欢了。这是其中一个原因。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霍去病英年早逝,死时还不到25岁,这么年纪轻轻又战功卓著的将领,汉武帝本寄希望于他彻底消除匈奴边患却中途遭此厄难,其爱才惜才必痛彻心扉。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霍去病算是汉武帝的外甥辈,汉武帝是看着霍去病长大的,曾多次故意教授他兵法,这明显是在有意培养他。突然遇到这种变故,汉武帝不仅损失了一名战将,也相当于损失了一名有着深厚感情的“外甥”,这种痛固然令人难以承受,变成行动那就是大张规模的悼念了。

喜欢就点个赞呗,大家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互动,一起讨论。


社交和娱乐


历来卫霍都是并列,卫不离霍,霍不离卫!在汉朝,名气和功劳最高的三位非韩信,卫青,霍去病莫属!之所以给人错觉!可能有以下原因:



霍去病 嫖骑将军 冠军侯

外戚家族:其母为卫氏三家妹之一,本人乃私生子,姑父汉武帝,舅父卫青,弟弟霍光。




卫青 大将军 长平侯

外戚家族:汉朝势力最为显赫的外戚家族卫氏家族。本人乃私生子,幼年乃平阳公主骑奴。姐夫和小舅子汉武帝,姐姐皇后卫子夫,外甥冠军侯霍去病,外甥戾太子刘据,妻子平阳公主(汉武帝同母的姐姐)。


1.功绩,从功绩上来看,卫青从前129年十年间六击匈奴,杀敌共计五万余人。而霍去病短短几年杀敌十一万余人。从效率上来看,霍去病确实要高一些,另外,从杀敌的总人数来看,也是霍去病占上风!其实,功劳两人差不多!重要战役中,卫青以第一次奇袭匈奴祭祖圣地龙城最为出名,王昌龄诗曰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其龙城就是指此战。而霍去病最为出名的应该是河西之战,打通河西走廊,第一次把河西之地纳入中国版图,为此后经营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都有很高的意义。对匈奴的打击很大,匈奴人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河西走廊,今甘肃,地图中通向西域的细长通道。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央视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雅尼同名配乐超级棒!!


2.战术,二人均开启了对匈战争的远程奔袭模式。在具体的打击匈奴上略有区别,卫是以战养战,以俘虏敌人,牲畜,烧掉敌人的草场为主,以河朔之战收复河套草原为汉军进攻匈奴的根据地为例,而霍去病是打到哪里算哪里,有时候俘虏太多,直接干掉!以游击战为主!


3.性格,卫内敛,霍张扬。以李敢事件为例,漠北之战之前,李广因迷路未能与大将军卫青在指定的地点汇合而自杀,战后,李广之子李敢认为是卫青害死其父,而刺伤了卫青,卫青对此事没有进行任何处理,大事化小 小事化无,而霍去病气不过李敢欺负其舅舅,射杀了李敢。另外,霍去病有一句壮志豪言匈奴未灭,何以为家,霍去病英年早逝24岁,没有后代!


4.仙庐。卫霍的墓都在今天的茂陵!14年有幸去了茂陵旅游,瞻仰了一下。为纪念二人的功绩,卫的墓起冢为庐山,而霍的起冢为祁连山,墓前有名点一一马踏匈奴。二者相距1000米,同为汉武帝茂陵陪葬墓。不过,今天,霍去病墓因马踏匈奴而成为茂陵景区最重要的景点,维护的相当好,绿水青山,山上还有庙,庙前有块去病石,茂陵博物馆也位于此。而在霍去病墓顶看卫青墓,墓上有垃圾,不禁让人感慨啊!


左一的冢为卫青墓,中为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 1914年拍摄


今霍去病墓


今卫青墓


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至今为止拍的最好最有影响力,由女导演胡玫执导的霸气的电视剧汉武大帝,可以帮助你了解更多关于卫霍的情况!!

PS:史记的编纂者司马迁和李广之孙李陵是好友,李陵兵败匈奴而降,司马迁在武帝面前为李陵辩护,而触怒武帝,获宫刑,获刑后的太史公奋而写太史公书,对于卫霍的记载不是很多,作为同一个时代的,而且卫青和司马迁是同龄人来说,实为可惜!!!

但是,难掩卫霍帝国双璧的万丈光芒,后世对二者评价也甚高,尤以唐诗最为显著!!!


汉高祖刘季刘亭长


两个人给世人留下的印象都是差不多的呀,基于当时的国情,他们因为抗击匈奴有功,被称为民族英雄。

虽说两个人是舅舅和外甥的关系,但是,对于汉武帝来说,他们两个都是外戚派。

只不过这两个人被汉武帝重用的时间不同而已。

因为卫青年长,仅仅比汉武帝小一点而已。所以在卫青被重用的时候,霍去病还很小。

到了霍去病长大之后,汉武帝发现霍去病竟然是不可多得的一名战将。

这让汉武帝大为惊奇,毕竟他找到能打压大将军卫青的合适人选了。

大家知道那时候卫青的权力大到什么地步了吗?

因为卫青抗击匈奴有功,他在朝廷的威望也就越来越高了。据说当时很多大臣见了卫青都是要行跪拜礼的。

这个举止在汉武帝看来是致命的,因为卫青毕竟是外戚派,关键他还是太子刘据的舅舅,这样有威望的人,若是等到自己外甥掌权的时候,在朝廷中还不是呼风唤雨式的人物呀。

所以,汉武帝对卫青感到很后怕。

虽说当时的卫青很知趣,也很低调,他不像窦婴和田蚡,仗着自己是外戚派大量的豢养门客。

因为卫青知道汉武帝很讨厌大臣的势力过大,所以,他是为了投汉武帝的所好,而拒绝豢养门客的。

按理说卫青已经表现的很好了,但是,即使卫青做到了这样,汉武帝对他还是不放心。

当他发现霍去病能打仗的时候,就开始重用霍去病,打压卫青了。

汉武帝同样是派他们两人出征,但是,对他们的待遇却不同,每次出征前汉武帝都是让霍去病先挑选士兵,霍去病把年纪轻,火力足的将士全部选走了。剩下的老弱病残全部给了卫青。

可以说这对于卫青来说是一点都不公平的,可是卫青什么也没说,他选择了忍让。

更让人气愤的是两队凯旋归来后,汉武帝只奖赏霍去病以及霍去病的将领,对于卫青是不将也不罚,连卫青都是没有受到奖赏,更何况跟随他的将士了。

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挑拨他们两个之间的关系。毕竟卫青旗下的将领一看跟着卫青没有前途了,就主动去投靠霍去病了。

不知好歹的霍去病竟然是照单全收,你说,让你舅舅知道了你这么做,他会作何感想?

汉武帝对霍去病不薄,霍去病也对的起汉武帝,他曾经说过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豪言壮语,这是这句话,把汉武帝感动的老泪纵横。

但是,霍去病还是太年轻了,他只知道一味地奉迎汉武帝,但是,他得罪了他的舅舅卫青这是一点都不明知的。

当然最主要的是霍去病年纪轻轻就死了,这也是他比起卫青来,名声或者影响力没有卫青深远的原因。

总之,从大的方面来说,两个人都为大汉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至于个人恩怨,应该是无从轻重的吧。


史学达人


近日有网友提问:同是汉族对匈奴作战的名将,卫青、霍去病为何受到后人的礼遇差距如此之大?史料上对卫青的贬低之词不绝,而对霍去病多持肯定态度,如今的坟墓也是一个车马冷落,一个人流如织,这是什么原因呢?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缘于文化传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卫青在立德,立功,立言上仅做到一点,同时认为他是汉武帝穷兵黩武的帮凶,死后祸及家族被作为外戚集团连根去除。霍去病则不失人之本性,击杀李敢、豪言“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其弟霍光辅佐三代皇帝,被称为“汉之伊尹”。


1、卫青只有“立功”之功

在上千年的历史中,传统文化讲究“立德,立功,立言”,被合称为“三不朽”。卫青只有“立功”之功,无立德、立言。司马迁曾记述:“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称也。”大将军卫青仁善忍让,用宽和、柔顺之道“自媚”皇上,可天下没有人称赞他。自媚,司马迁使用的这个词很有深意。

对于卫青的总体评价,司马迁认为:“青本奴虏,忽升戎行。姊配皇极,身尚平阳。宠荣斯僭,取乱彝章。”卫青本是骑奴,有幸成为将军。是因为他有个姐姐受到皇帝宠爱,才得到如此尊荣富贵,他也娶了平阳公主。卫青姐弟获得的荣宠太过分了,正因如此才导致后来的卫氏一族灾难。

立言上,司马迁只记述了一件事:有人劝卫青收养门客,卫青拒绝:“窦婴和田蚡收养门客,被人们痛恨。亲近士大夫,收养贤才门客,这是国君的权力。臣下只要安份守已做好本职就可以了,何必干那些事?”对于这唯一的立言,后世也有争议,称这更表现了卫青的奴性。

相比于卫青,霍去病不仅有“立功”之功,还有“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立言,并且把弟弟霍光引入汉廷,此后成为辅佐三代皇帝的肱骨之臣。霍去病与卫青相比,性情更本真,比如每次出兵前,都让汉武帝派十几辆大车给自己运送日常用物,比如李敢击杀卫青未果后,霍去病竟在皇家猎场把李敢射杀……这些做法从人性上更接近年轻人的本真,不象卫青那样把自我隐藏得不见踪影。

2、卫青被认为是李广自杀的直接责任人

《史记》把卫青、霍去病传记合并一起,李广单独立传。司马迁对李广的偏爱直接影响了后人,以至于唐朝诗人王维在《老将行》中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认为卫青屡战不败是走运,靠皇帝宠幸;李广无法封侯最终自尽,是运气太差,不得皇恩的眷顾。

李广郁郁不得志,以死维护尊严,是古代文人所尊崇的。有相似际遇的文人自然有“扬李抑卫”心理,就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本是卫青也不认可,把功劳算到李广身上。

到苏东坡那里,他直接说“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踞厕见之,正其宜也。”意思是:比如卫青这样的奴才,专门舐菊舔屁的,皇帝大便时接见他非常合适。所有这一切不屑均与李广之死相关,卫青被认为是李广自杀的直接责任人。

3、霍去病有荐弟之功,使霍光得以辅佐三代皇帝

霍去病如流星闪过,每战必胜,封狼居胥,把强汉的威名传播于八方。其短暂一生中还有一个大功绩,就是推荐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入朝,使霍光得以辅佐三代皇帝。《史记》记述这段历史也颇花费了些笔墨:

霍去病获封骠骑将军出兵征匈奴,路过河东郡,太守到郊野迎接,引大军入城,中途到平阳侯家里休息。霍去病派人请来生父霍中孺。霍中孺到来后霍去病迎接拜跪:“过去不知道我是您的骨肉。”随后,给霍中孺买了大量田地、宅院、奴婢。

还军时霍去病经过河东,把十几岁的霍光带到长安。霍光最初被任命为侍郎,后升为诸曹侍中。霍去病死后,霍光被封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汉武帝出行时奉车随驾,宫内侍奉身前。汉武帝死时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政事由霍光决断。

霍光辅佐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加上汉废帝,霍光是历经四朝的权臣。后世常把他与伊尹相提并论,称为“伊霍”。尽管死后他的家族因谋反被灭,但史家对他的评价是极高的,班固说:“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

霍光在汉武帝之后,执掌权柄20年,是西汉里程碑式的政治人物。这一切与霍去病当年带弟入朝的举动分不开,可以说如果没有霍去病对弟弟的推荐和提携,也就没有霍光此后的作为,也就没有了西汉的“昭宣中兴”。


指动济南


很多种原因,霍去病功绩比卫青多,因为后来汉武帝重点培养霍去病,一般都是让霍去病出征,所以卫青后来不受重用,立功自然没霍去病多。再就是汉武帝很喜欢霍去病的性格,有时候霍去病跟汉武帝说话都是没那么多拘谨,甚至有时候有点不礼貌,汉武帝都不计较。汉武帝是溺爱霍去病,打压卫青的。卫青已经是一国统帅大将军,又是皇亲国戚,怕卫青做大。所以要有个平衡,这是一种权术。而且汉武帝认为霍去病更有才,要培养他成为历史第一大将,成为汉武帝征服外族的最恐怖的杀手锏。所以后来霍去病为了替舅舅卫青出气意气用事杀了李广的儿子,汉武帝是有多愤怒,就是因为对霍去病抱太大希望,希望日后可以成为一代战神,结果霍去病这样胆子未免太大了。但是还是因为惜才,只是把他发配出京城了,风声过了再召回来,但是就没有然后了,那段日子霍去病心里也难受,再加上得了瘟疫,不久就去世了。个人认为从某些角度上看霍去病还是厉害些,看战绩他都是活捉这个王那个王,杀敌都是几万几万的,而且他的锥子战,闪电战,机动性强,抢敌人的以战养战,更适合对付游牧民族。而且霍去病那么年轻,没得瘟疫必定是一代战神搬得人物,你想想一个20岁的年轻人凭着自己一手打下的功绩获得骠骑将军冠军侯大司马的职位,属于军中数一数二的人,20岁的他这些都是靠自己得到的,这在历史上是唯一。从来没有过20岁的人靠自己的双手就可以得到这么多的战功,如若不死真的一切皆有可能,天赋异禀来形容不为过。很多人得问问自己在20岁左右的时候在做什么


Muss1221210439


卫青与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将,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两人都在汉朝对抗匈奴入侵上做出卓越贡献,扭转了汉朝在对抗匈奴人的被动局面。

现代很多人都认为卫青七击匈奴,杀匈奴5万多人。而霍去病六击匈奴(其中两次是随卫青出征)杀匈奴11万人,霍去病当时才是二十多岁少年郎。从军功杀敌数量上看,霍去病比卫青大的多。所以,很多人认为霍去病比卫青厉害,更加推崇霍去病。

但是,小编觉得卫青与霍去病同为不世出的一代名将。他们两的战术方法都是深入敌境,出奇制胜,远程奔袭,迂回包围的闪电战。卫青为此种战法的开创者。霍去病将之发扬光大。但我认为两人作战方法细节上略有区别。从战争的结果对全局的影响来看,卫青比霍去病高出一头。

卫青打仗,并不重在杀人多少,而是重在实现战略目标,重在给敌人经济以重大打击,并重在获取敌人物资,以战养战,使敌人失去生存的基础。从而打败敌人。卫青的龙城之战是汉朝以来首次对匈奴战争的胜利,这在双方军队士气的变化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霍去病在战争中,不要敌人物资和缴获,重在杀伤敌人头目和有生力量。自己军队的军需取之于敌,不等后方供应。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保证部队的机动性,速度,灵活性。保证抓到敌人更多头目,杀伤更多的敌人。将骑兵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

卫青霍去病同为不世出的一代名将。 后人多歌颂霍去病,少谈卫青。第一,是因为霍去病英年早逝,而卫青则贵为人臣顶峰,平安而终。第二,为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爱国豪情壮志。另外也为卫青标准的外戚,又是汉武帝的姐夫的身份,霍去病毕竟隔了一层。第三,是因为写颂词者多为文人,不懂军事,他们只简单的比较霍去病,卫青的杀伤数,忽略卫青的缴获对战争全局的影响,甚至借此嘲笑卫青。


90后侃历史


在对匈奴作战中,卫青是统帅,指挥作战,而霍去病是猛将,用少量兵力取得了极大的胜利,在感官和心里上觉得霍去病很厉害;而且霍去病英年早逝并没有卷入戾太子刘据事件之中,卫青则身为刘据亲舅舅,对于晚年多疑的汉武帝来说,很难不会联想,我想这就是两人墓葬差距之大的原因之一吧!


赤炎之修罗


汉武帝是依军功为将惩标谁的,除了政治考量似外,是没有亲疏区别的。收复河套一役,卫青还没回朝廷述职,汉武帝就派人持节就军中受大将军印,就这份隆遇你认为历史上还能找出节二次吗?霍去病三次河西之战,漠北之战,无论从战法,战果,歼敌数量更要显著,卫青是一个胸怀开阔的大将军,同为大司马以后,卫青日退,更显示卫青祟高的人生格局,远高过李广睚眦必报,


云飞2018


汉武帝也是很爱惜霍去病的,只可惜他杀死了李广的儿子,对他的远调实际上是为了保护他。只可惜天妒英才,在这个途中不幸英年早逝。卫青也年事已高,此后再无像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天才,能帮他彻底打败匈奴。


待卿倩影


我猜题主问的应该是当今吧。

是啊,卫青墓与霍去病墓在今天受到了完全不同的待遇。但主要原因是因为霍去病墓的雕塑。汉武帝为其陪葬了许多的雕塑。这些雕塑反映了霍去病的赫赫功勋,并且艺术价值极高。因此,虽然卫霍二人的墓紧紧相挨并且同为茂陵的陪葬墓,但霍去病墓一开始就受到了格外的重视。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其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升格为茂陵博物馆。


而卫青墓就没有这么好的命运了,没有被纳入博物馆的卫青墓不仅没有受到保护反而还因为建造博物馆而受到了破坏,卫青墓的封土因为茂陵博物馆的西墙建造而受到破坏。

而且因为卫青墓面积庞大,如今想要再把它划入博物馆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也是困难重重。


笔者去年去陕西旅游的时候曾特意前往咸阳祭拜汉武帝以及卫青霍去病等英雄,感触颇深。仅仅一墙之隔,一个干净素雅,游人如织。一个杂草丛生,垃圾遍地,连条小路几乎都没有。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