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袁绍败给曹操的原因是什么?

菩萨我想对你说


大败的主因出在袁本初自身身上且也出在曹操自身身上,为何这样说呢?

1,人们常常对大败的人是有过于偏激的成王败寇观点,使得本来算是一代枭雄的袁本初变得在败局下一无是处;都不知袁绍当年拥有四州之地,胜利在望时的天下威名之气象.却不知成败关键,在与谁握准了时机?时过境迁耳.

2,就像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的曹操却在赤壁一战又败给了周瑜。难道因打败袁绍而便比袁绍优秀的曹操,便因为自身在赤壁失败,就在自身优点上比不过刘备周瑜孙权吗?其关键原因在于"天下司机"四字,谁能真正握住各自所独有的时机,成败就在时机机遇当中。

3"时机"是天下大势中最难得的机遇,且常常隐藏在最容易让满以为是机会的时机之外,而且会不断变化,官渡袁绍败给了曹操,赤壁曹操败给了孙刘,夷陵刘备败给了陆逊,"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千古英雄。"英雄成名于守时,趋时,造时,借时,逢时.然始终无法摆脱在寿命人情面前对其命运的约束,从而在时间竞赛中新生群体对旧群体的革新便是必然.

曹操能火烧乌巢,不在于像电视里说的那样曹操有十胜胜于袁绍,而在于曹,袁两军在僵持状态下,两人的时机趋势的设定不同,曹操已经接近粮绝状态,若不尽早结束战争,曹操的时机就会失去,从当时的情况来说,曹操在个性上十胜的优势,在对抗袁绍个性上十败的劣势,显然没有得到好骨头吃;而袁绍这边兵精粮足,久耗的实际优势,在长久作战上拥有时间上的时机之利。恰在此时,关键就在于谁能握准时机,绍过于注重自己的久耗优势,从而忽视谋臣为他推荐的趁机攻击许昌;曹操则已经被逼无奈,且身下谋臣与猛将未能让十胜优势的曹操获得新的妙计;恰是许攸,这个外来谋臣,在曹操生死攸关之际,给曹操送来了时机,被逼无奈的曹操也只能是硬着头皮试一试,因为这是不试也得试,试也得试.从而火烧乌巢,打败了袁绍。

后来曹操的失败,火烧赤壁;刘备的失败,火烧夷陵;这拜"火"所赐的良机,都让弱的一方胜,强的一方败。这并非简简单单的某一个人的原因,而在于强的一方,更难于比弱的一方更能够齐心协力的抓住这"天机\

轴心时代讲堂


用正史说三国。

官渡之战爆发之时,袁绍的势力远胜曹操,《三国志》记载袁绍账下十几万将士,战马有万匹,而那个时候曹操带来攻打袁绍的兵力不满万人,可以说曹操当时对于当时的袁绍也是十分恐惧,他在官渡之战爆发前曾经问过荀彧,郭嘉,贾诩这三个谋士的意见,可见曹操虽然在将士面前贬低袁绍,但是心中还是有些心慌的。我们先来看一下官渡之战爆发的整个过程。

官渡之战的过程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举兵南下,当时的袁绍带领精兵十万,战马万匹,曹操在得知袁绍南下后,做了三个举措,第一个举措,是让徐州北部琅琊郡的臧霸出兵青州,从右翼牵制袁绍的大军,第二个举措是让钟繇镇抚关中,防止袁绍派人联系关中的军阀和羌胡,牵制曹操的后方,第三个举措就是曹操自己帅兵进驻黎阳,同时命令大将于禁率领2000人驻守延津,协助驻守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同时主力在官渡一代修建壁垒,防止袁绍在正面进攻。

曹操算计的非常好,因为官渡是袁绍要攻打许昌必须经过的要塞,而官渡离许昌也比较近,后勤补给也比较方便。但是曹操没有想到的就是他的后方又出现了问题,刘备趁着曹操和袁绍正在进行战争准备时,在建安四年的十二月,在徐州起兵,刘备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占领下邳,但是很快第二年二月,曹操亲自率领精兵击垮了刘备,迫使刘备北逃投奔袁绍。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绍进军黎阳,官渡之战正式拉开。

袁绍首先派遣大将颜良派兵攻打当时在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白马,让自己的军队渡过黄河,但是曹操来个声东击西,他亲自带兵来到延津,假装要渡过黄河,结果袁绍中计,分兵去往延津,曹操再派出张辽和关羽直驱白马,关羽于万军之中斩杀颜良,袁军大败。曹操解除白马之围以后,迁徙白马的百姓往回走,袁绍派大将文丑和刘备追击曹军,曹军在路上故意扔掉辎重,结果袁军纷纷抢夺财物,曹操突然发起进攻,文丑被斩杀,刘备侥幸逃走,袁军再次大败。

袁军虽然两次失败,但是大军依旧是很多,同时袁绍派刘备南下同汝南的黄巾军联系,企图袭扰曹军的后方。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八月,袁绍大军来到阳武,逼近官渡,曹操和袁绍开始在官渡相持,双方互相打了三个月的仗。曹操由于粮食短缺,一度没有信心打下去,这个时候荀彧劝说曹操一定要坚持下去。在这一年十月,转机来了,当时的袁绍命令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粮食,夜宿于袁军大营以北约20公里的故市,乌巢。袁绍的谋士许攸叛变,告知曹操袁绍的粮草所在地。曹操立即率领步骑五千,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暗夜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后,陷入两难,他当时还为决定到底是先攻打曹操的大营好还是攻打曹操偷袭乌巢的部队,他最终做了一个决定,一方面让高览和张郃攻打曹操的大营,一方面派兵增援乌巢,结果曹操鼓励部下死战最终大破袁军,斩杀淳于琼,并把乌巢的粮食全部烧完。高览和张郃攻打曹操大营久攻不下,害怕责罚,于是投降曹操,这两件事导致袁绍的军队崩溃,曹军斩杀袁军八万余人,袁绍只带八百骑兵逃回河北。

袁绍的失误

袁绍的第一个重大失误就是出兵太急了,建安四年(199年)三月,袁绍才消灭了当时盘踞幽州的军阀公孙瓒,到了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就决定出兵攻打曹操,当时袁绍的大谋士沮授就说了,现在明公征讨公孙瓒已经是师老兵疲,粮草不足,百姓苦不堪言,现在应该休养生息。然后再去进图曹操。袁绍不听。执意南下进攻曹操。

袁绍的第二个重大失误就在于没有趁着曹操征讨刘备的时候攻打曹操,当时袁绍和曹操正在调兵遣将准备战争,曹操后院起火,刘备在徐州起兵反对曹操,曹操于是带领军队亲自讨伐刘备,这个时候,田丰劝袁绍赶快攻打曹操,袁绍不听,袁绍以小儿子生病为由拒绝了,但是事后他又想起来了,他再次问田丰,田丰知道时过境迁,他和沮授一样劝袁绍休养生息,然后再攻打曹操,但是袁绍生气把田丰下狱。

袁绍的第三大失误在于不重视粮草的防守,在乌巢的粮草被烧之前,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九月,当时的袁绍部将韩猛负责押送粮草到前线,袁绍不重视防守,结果曹操派徐晃轻而易举的击败了韩猛,焚毁了数千车的粮食。到了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十月的乌巢之战,也是袁绍不吸取教训,当时沮授建议袁绍皮椅子巡逻队,防止曹军偷袭,

袁绍不听

袁绍的第四个失误就在于关键时刻犹豫不决。当乌巢被偷袭的消息传了过来,袁绍居然在攻击曹操大营和救援乌巢的粮食两个决定中游移不定,错过最好时机,他还决定让张郃和高览猛攻曹操的大营,指派小部队救援乌巢,结果乌巢救援失败,张郃和高览也没有攻下曹操大营,这个时候郭图诬陷张郃对于袁绍的失败感到高兴,张郃害怕于是和高览投降了曹军,最终曹操发起猛攻,袁军大溃败。


人者仁义也


相持到转折阶段,发生以下几件事情,从而产生连锁反应。。。

1 刘备开溜

刘备逃回来后,实际预感到袁绍会失败,所以表面上提出了实际联合刘表。而且他本人已经有皇叔的美名,和刘表算是刘氏宗亲的人,袁绍同意后自然就派他去更合适了。

2 许攸叛逃

表面上看许攸是因为袁绍不听他的计策:分兵袭击许昌。实际是因为他的贪赃枉法小辫子被审配抓住了,感觉在袁绍这里没前途了而投靠曹操的。曹操一听,故人来访必有要事,居然没穿鞋就出来迎接了,接下来,许攸投靠问话三部曲很有策略方法。


3 火烧乌巢步骤

曹操在弱势求赌的原则上实行了许攸的建议,留曹洪夏侯惇等大将加固大本营坚守不出,自己则亲自率领乐进等人,用五千轻骑兵火速赶往乌巢。

A 中途换上敌方袁军蒋奇的服装旗号,谎称援军骗过沿途的哨岗。

B 准备火把柴草,等深夜袁军熟睡的时候放火,再用铁骑冲入敌营斩杀主将。

C 胜利后伪装淳于琼的败军回寨,碰到了蒋奇救援部队,突然一个回马枪。

D 袁军大败后,曹操再次用蒋奇服装旗帜,派兵向袁绍谎报称,我们已经杀退了乌巢的曹军。袁绍信以为真,不再派人增援乌巢。

原来我以为只有一次假装袁军,曹操确实厉害物尽其用啊,居然还用了二次。

4 张郃反水

袁绍接到消息后,没有采纳张郃的重兵驰援乌巢,听了郭图的意见后,想来个围魏救赵,轻兵救援乌巢,重兵攻曹营。结果不止乌巢没救下来,曹营也攻不下来。郭图为了推卸责任,嫁祸给张郃,说他不出力有情绪还出言不逊。在前方不利,后院失火的情况下,张郃高览被逼的烧了战车,向曹操投降了。


刘备开溜,袁绍失了外援;许攸叛逃,丢了智囊;乌巢被烧,少了钱粮;张郃反水,折了臂膀。所有这些预示着袁绍大势已去,接下来只能是土崩瓦解,全军溃散。


浪兄笔记


官渡之战是曹操由弱变强、袁绍由强变弱的开始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之间最著名的战役。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进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征战,经过多年的混战,袁绍、曹操两大军阀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把汉献帝迎到许昌,形成“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两大势力隔黄河对峙。次年六月袁绍桃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南下的消息传到许昌,曹操部下认为袁军太强大了,不能战胜。但曹操却认为袁绍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于是决定集中全部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占领下邳起兵,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为避免两面作战,在第二年亲自率精兵攻击刘备,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发布讨伐曹操的檄文并进军黎阳,欲渡河与曹军主力决战。

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以掩护主力渡河。曹操为争取主动,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当时曹操兵少,而袁绍兵多。曹操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军一见,纷纷争抢财物。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了袁军,杀了大将文丑,顺利退回了官渡。

同年十月,曹操奇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只派小部兵力救援乌巢,用主力猛攻官渡曹军的营垒,企图趁机攻下曹操主营。哪知曹营坚固,攻打不下。曹军在乌巢大破袁军,杀死淳于琼,并烧毁全部粮草。乌巢粮草被烧的消息传到了在前线作战的袁军军队,袁军军心动摇,曹军乘势出击,大败袁军。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根据敌强己弱的具体情况,采取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

在防御作战中,坚定沉着,善于捕捉战机,善于听取部属意见,紧紧抓住奇袭乌巢这一关键环节,终于取得胜利。

官渡之战就这样以曹胜袁败而告结束,不久后,袁绍病死,曹操继续进军消灭了袁氏残余势力。

天天开心历史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在北方的各种武装势力中,其中以袁绍和曹操最为著名。



公元200年,曹操率领2万人在官渡击败袁绍10万大军,以少胜多,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为什么袁绍10万大军反而会败给只有2万军队的曹操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袁绍刚愎自用,嫉贤妒能。使人才纷纷弃他而去。荀彧、郭嘉就是从他手下投奔到曹操军中。

2.曹操挟天子(汉献帝)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3.曹操下令求贤,唯才是举,吸纳了不少人才。不论是行伍(如于禁、乐进)出身、还是来自于敌营(如苟彧、郭嘉)、甚至是降军(如张辽、徐晃),只要是人才,都照用。

3.实行屯田,解决了军队的口粮问题,避免了粮尽兵散,无敌自破现象。也恢复和发展了生产,安定了流离的饥民,稳定了社会秩序。

总之,由于曹操用智慧打败了强盛的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青松腊梅602


官渡之战袁绍败给曹操,完全是因为袁绍本人性格和为人处世的方法造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优柔寡断

官渡之战前期,田丰主张:趁曹操讨伐刘备期间,许昌城内空虚,可起兵趁虚而入。然而当时袁绍面容憔悴,衣冠不整说:最小的儿子身患疥疮,快要死了,没有心思管其它的事情。由此可见袁绍的优柔寡断,导致失去了击败曹操的最佳机会。

二、用人不当

袁绍手下多良将,比如张郃就是就是当世猛将,却不用来守屯粮的乌巢。而将一个嗜酒如命的淳于琼派到了这个极其重要的岗位上,怎能不误事。还采纳良谋,田丰、沮授这些有谋略的忠义之士要么被贬,要么获罪,最后都离他而去投靠曹操。

三、不辨是非

许攸截获曹军情报后,向袁绍献上妙计却不被采纳,反遭袁绍一通大骂,许攸只得投靠了曹操,实施夜袭乌巢的计划,使得战役出现了重大的转机,直接导致官渡之战的失败。

综上所述:

这样一位生性多疑、狂妄自大、刚愎自用、骄纵自负、,遇事不决、不纳忠言、自视清高、志大才疏、心胸狭窄的纨绔子弟不失败才怪呢!


故事里面的小黄花


关于这个,实际上历史记载上还算丰富,也比较明确。

从明面上来看,也就是曹操几个谋士所分析的:

第一、袁绍本人的好多项素养不如曹操。大概是荀攸或者郭嘉说的,或者是两个人都说过,这个可以查阅《三国志》,说出了那么十多条。大半是说袁绍的个人素养的,政治上的、军事上的,把曹操抬得很高,把袁绍贬得很低。有些好像有些道理,有些根本就是充数,在星火辰看来,这不过是荀攸、郭嘉他们鼓励曹操的话,让曹操坚定打下去的信心。当然,曹操的有些个人素养,特别是军事素养,临机当断(有点相当于现在的临场指挥之类的)那是肯定超过袁绍的,但袁绍也绝非像他们说得那样不堪,要知道若当真是那么差的人,怎么可能几乎就统一了中国北方(河北!)

第二、曹操的军队比袁绍的军队更为悍勇,更能作战。这一点应该是真实的,袁绍的兵肯定是比曹操多,但却不利于速战,反而有利于拖延战,用军粮拖死曹操。因此,曹操每每在寻找决战的机会。但是我也有一个疑问,曹操的兵力当真就像他后来说的那样少吗?

第三、袁绍集团内部存在激烈的内斗。这一点是很清楚的,曹操谋士的分析也很精确,后来事态的发展当真向着他们预料的方向上发展了,审配在河北后方逮捕许攸的家人,直接造成了许攸投靠曹操。审配、逢纪、郭图、许攸、田丰、沮授等等,他们之间因为袁绍儿子的继承权问题和自身利益,确实存在着很大矛盾,是袁绍集团最终覆灭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四、曹操的临场指挥确实高出袁绍一筹。袁绍的政令、军令系统恐怕存在官僚主义、山头主义等很多问题,再加上袁绍反应缓慢,这个问题就更加严重了。乌巢被烧,表面上是袁绍做出了什么围魏救赵直接攻击曹操大营而不救乌巢的错误决定,实际上是袁绍的整个政令、军令系统运转十分不顺畅造成的。曹操以法治国,自然也以法治军,他的整个系统的效率要高得多。

好了,说了这些明面的上,再说说在书上可能翻不到的,或者得分析的:

第一、曹操的兵力恐怕并不像他后来所说的那样少。想当初,曹操收编了几十万的青州军,即便因为军粮问题叛逃、溃散了不少,因为战争消耗了不少,甚至曹操自己裁撤了不少,但也不会像曹操说的那样少。与袁绍交战之前,曹操还好整以闲先把徐州的刘备给拿下来了,证明他还是有一定余力的。

第二、袁绍的临场指挥失误当然是一个原因,但更直接造成袁军的崩溃的,很可能是张郃、高览临阵投降。虽然很多记载里面写的张郃等人是在袁军崩溃后投降的,但实际有很大一种可能,张郃是在袁军还在与曹军相持时就已经投降,直接造成袁军的崩溃。

第三、曹操军令、政令系统肯定比袁绍的要高效协调得多。袁绍的手下大多是地方豪族,袁绍的性格也比较宽缓,因此内部矛盾很多,又不能以法令进行整顿,这是他很致命的一个问题。曹操则不然,他手下虽也不缺少豪族,但更有很多单身来投的能人,他军队的核心是以诸位曹、夏侯等人为统领的,都是他的铁杆支持,他的士兵自从收编青州兵后,很多也是平民,而不是诸将的部曲,因此他可以比较轻松以法令整顿军队。这样军队的战斗力自然要强得多,不是说单兵战斗力而已,而是整体呈数量级的增长。

第四、曹操手下的间谍系统有可能起到了很大作用。曹操能够轻易得知袁军内部的情况,不但与曹操手下好些能人本来就是从袁绍手下来投他的有关系(譬如荀彧、郭嘉等),这些人甚至很可能已经在袁军中建立了间谍系统,仅仅从郭嘉来看,他与郭图的关系就很值得怀疑,很可能是比较近的亲戚。荀令君在河北更不缺亲戚。因此,许攸来投或许很偶然,但也难说其中有没有人动手脚。


星火辰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首先看看战前的事件,196年(建安元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先后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199年(建安四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两大集团几乎势均力敌(演义归演义)。建安四年,张绣听从贾诩的劝告,归降曹操。刘表虽然表面上答应支持袁绍,但他并未出兵,持观望态度。曹操用卫觊之计,镇抚关中,并在官渡开始构筑防御工事,以防备袁绍攻击许都。建安五年正月,曹操进攻徐州的刘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于徐州,关羽被生擒投降。二月,袁绍率步兵十万、骑兵一万,进军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准备渡河,同时派遣颜良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四月,颜良为关羽所杀,白马之围遂解,。袁绍率军渡河,追击曹操,至延津南。而后文丑死于乱军之中。此后,曹操还军官渡,袁绍进保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关羽回到刘备身边。江东孙策意欲偷袭许都,却被刺客暗杀。汝南黄巾军刘辟叛变,袁绍使刘备前往相助,为曹仁击破。


经过一年多的对峙,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撤退忧郁而死,曹操后来逐步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但是,我们知道,官渡之战的主角之一袁绍从此彻底的丧失了话语权,战况就不得不让曹操一方书写,总之,惨胜官渡。



但是,曹军真的少,不敌袁军吗?肯定不是演义那样了,想想曹操发展了几年,又挟天子以令诸侯四五年,打仗只有一两万人马,绝对是演义和野史忽悠的。此时两大集团各占四州,大汉总共才十三州,这是什么概念,不论如何,两个都是势均力敌的巨无霸,所以绝不是以少胜多,而是势均力敌的争斗。战争结束,只是袁绍从攻势变为守势,曹操从守势变攻势。

官渡之战从袁绍撤退迂回,彻底发生了变化,此时袁绍死了!对,挂了,可惜啊。。。而后几个渣渣儿子内讧争霸,打得急红了眼,让曹操有机可乘,杀入河北,最终袁势覆灭,当然这是官渡五年后的事。


鬼才阿林


回答问题之前,先来了解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我国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之一,是东汉末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队与袁绍军队相持于官渡,开展决战,最终以曹操奇袭袁绍乌巣粮仓,进而大败袁绍主军,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以袁绍兵败告终,但由于实力悬殊,所以值得细究。

其一政治方面。曹操在和袁绍展开决战之前,曹操靠得心应手的政治手腕,已经要挟了汉献帝,使其“出师有名”,天下诸侯倾斜于曹操一方。袁绍则不然,认为实力才是王道,对政治不感冒。

其二用人方面。曹操用人维贤,由于曹操深知和袁绍的实力悬殊大,要打赢这场仗,积极采纳谋士谏言,避其袁绍锋芒,派骑兵攻打袁绍弱处,烧其粮草,袁绍没有了支撑,失败已是必然。二袁绍刚愎自用,狂妄自大,认为自己实力强大,曹操无能与之抗衡,掉以轻心,被曹操看破弱点,攻其弱处,随即大败袁绍。

其三客观方面。袁绍在和曹操酣战中荆州刘备开溜,使得袁绍失了外援,斗志减弱;许攸叛逃,缺少智囊;张合反水袁绍,投奔曹操,使袁绍失了强大臂膀。

纵观当今国际局势,要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先国家强大,国家强大的首要因素在于人。

"这次疫情过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偶像的真正含义!适当管控娱乐圈那些“明星”动辄上千万的片酬!少年强则国强,学校和家长也要有导向地教育孩子,和平年代大多数人都无恙,明星什么的家喻户晓,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冲在前面的永远是中国军人、消防员、医护工作者,这些做出过扎扎实实贡献的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李兰娟院士。


历史的回忆者


官渡之战袁绍打败了,很多史书上总结就是许攸投靠曹操,出卖了袁绍的军事机密,曹操偷袭袁绍的粮仓乌巢,袁绍没有了粮食军心涣散最终惨败。这是表面的原因,深处的原因是袁绍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好处,曹操却做到了,占了很大的便宜。

袁绍这个人不是很窝囊,他是他父亲和一个丫鬟所生的,在那个时代,袁绍的地位可想而知了。可是在官渡之战以前,袁绍是靠自己打下了北方大片领土,常打胜仗,可以说袁绍是有军事才能的。官渡之战时,袁绍可是占了绝对上风的,自己的兵马十万,曹操才一万,袁绍的粮草吃不完,曹操的粮草已经接近断绝了,可以说只要袁绍不出现低级错误,打败曹操很有可能的。只是袁绍不听祖授分兵防止曹操偷袭的建议,也不听许攸分兵南下偷袭许昌的意见,一心想要正面以阵地战中战胜曹操。你不能说袁绍刚愎自用,他的战略就有错,自己占着绝对优势,以正兵去打曹操其实也没有多大的错误,孙子兵法不也说以正兵应对骑兵辅助嘛!错就错在袁绍自己可以那样想,但是不能不听手下人的意见,自己做了,就给了自己的谋士投奔曹操的机会,袁绍本来内部凝聚力就不强,比不过曹操。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正统的名义上就占到了大便宜,站到了道德的制高点上。虽然大家都清楚汉献帝没有权力,都是曹操的命令,可是正统的名义还在啊!汉朝养士400年啊,正统的名义在士大夫心里,还是有地位有影响力的,不是一时间能消除的。而袁绍手下的谋士都是士大夫,心里还是向着汉献帝的,虽然在袁绍手下混生活。可是袁绍就是和手下幕僚士大夫闹起了矛盾,不听手下人的意见,结果就出问题了。既然在你袁绍手下不待见,那就不伺候你袁绍了,我投奔曹操就行了嘛,毕竟人家曹操还占着和正统的名义呢!我投降曹操不是叛变,而是回归了正统,对那些有着儒家思想的人来说投降曹操很正常啊!结果就是许攸投降曹操,出卖了袁绍的军事机密,曹操偷袭了粮仓乌巢。袁绍没有惊慌,粮食被烧不是大事,以后从后方调粮就是啦,现在的首先的问题是要稳住局势,不能让局势恶劣下去,因此袁绍派出张郃和高览带兵突击曹操,这条政策是对的,先打曹操的风头压下来,事情就好办多了,局势就能稳定下来。结果张郃和高览打不过曹操,干脆也投降曹操算了。就是这样,文也叛变,武也投降,袁绍军队一下子就崩溃了,被曹操打的落花流水,袁绍只好带着残兵败将逃跑了,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表面上是袁绍刚愎自用,优犹寡断,外宽内忌导致打了败仗。其实深处里,是袁绍目光短浅,看不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正统名义上的潜在影响力,正是曹操打着汉朝正统的名义占了大便宜,袁绍和手下只要有了矛盾,凝聚力就散了,导致文武官员都投降曹操,这是袁绍想不到的。所谓出师有名,有的时候,占着道德的制高点是有好处的,尽管这个好处很弱,但是有的时候会影响全局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