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回眸」《发展油橄榄》◎辛心田

「往事回眸」《发展油橄榄》◎辛心田

「往事回眸」《发展油橄榄》◎辛心田

发展油橄榄

辛心田

我在武都县工作的前三年,从未有人念叨过油橄榄一事,直到1989年冬天省计委通知我们,国家计委给100万元扶持资金发展油橄榄生产之后,我才知道武都可以大量栽植油橄榄,而且是全国最佳适宜区。

情况原来是这样的:1963年周恩来总理出访地中海国家时发现这些国家大面积栽植油橄榄树,在考察了该产品的保健和经济价值之后,调运了一批树苗在国内试种。时任中国林科院研究员的徐纬英同志受周总理委托,在陕西、四川和南方一些地方布点进行试验、示范。1978年,钟永棠同志任武都地委书记时,给省委书记宋平汇报工作中提到武都可以发展橘柑,宋平同志说,能种植橘柑的地方也可以种植油橄榄。钟永棠同志回来后,委托时任武都县委书记的郭一平同志和地区林科所的王工程师,通过宋平写信给陕西省委书记李瑞山,在汉中地区调运了几千株苗子,经过扦插,选育了6万多株橄榄苗,分发给了白龙江沿岸的社队,由于群众缺乏栽培知识,不懂得它的经济价值,再加市场不流通,生产没有信心,所栽的树存活下来的很少。

1988年秋,原中国林科院经济研究室主任邓明全研究员去陕西城固县了解油橄榄的榨油情况,询问果子来源,得知果子多从武都购进。他办完城固的事后,径直追踪到武都进行实地调查,发现武都不但适于油橄榄生长,而且橄榄果品质好、产油率高。回到北京后,与徐纬英同志商量后,直接写报告给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宋平同志,宋平同志看到报告非常高兴,欣然提笔批给国家计委,在当年的资金中挤出了100万元的扶持款。我们接到通知后,立即成立了县油橄榄生产指导站,并在全林业系统中遴选负责人,最后任命技术好,责任心强的祁治林同志为站长,并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

「往事回眸」《发展油橄榄》◎辛心田

1990年4月24日,徐纬英同志带领邓明全、原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崔大同、郭晓红教授来武都,具体研究如何利用国家扶持的100万元资金发展油橄榄产业。4月26日,我委托分管农业的常务副县长张余胜主持了欢迎会。徐纬英同志代表专家介绍了油橄榄的一些专业知识,从业务技术方面讲了一些具体意见。会后,县林业部门组织了一段实施。

1990年6月22日,我到县林业局听取工作汇报,发现他们准备把资金分到村社,由群众购苗栽植,当即阻止了他们的作法。我说:“油橄榄是一个新东西,我以前听都没听过,怎么搞,大家都不清楚,既然专家来看了并提出了具体意见,就应该毫不犹豫的按专家的意见,把那点钱集中起来,先建一片试验示范园,建一个小型加工厂,取得经验后大面积推广,这样比较稳妥,风险较少。再不能把钱撒胡椒面,我们贫困地区的农民承担不起风险。县上亲手试验示范,拿到县委、政府手里,要对中央首长有个交待。”

「往事回眸」《发展油橄榄》◎辛心田

我和县长王忠孝、副县长张余胜同志一起进行实地调查、选址,最后在两水镇大湾沟的一个泥石流沟里建起了100多亩的试验示范园。这片园子的建设经过了三年时间,改洪水,筑堤坝,修梯田,提水灌溉,做了许多工作。徐纬英同志写信给意大利,寄回了许多新品种,在武汉的育苗基地经过选育,于1991年春,她委托在武汉工作的彭雪梅一次运来了四万多株优良品种,其中有佛澳、莱星、皮雪梨、鄂植8号、玖峰6号等,目前这些已是武都油橄榄生产中的当家品种。接着,徐纬英同志带了6名技术人员来武都,在示范园亲自定植,亲自挖坑栽树,每天都是从早上忙到晚上,连饭都在地里吃。1993年,徐纬英同志再次来到武都,一住就是40多天,传授栽培新技术,进行人工授粉,观察各个品种的浸和力。当时她已是76岁高龄了。

建园过程中,我们又按照专家的建议,在县城教场坝征地建了一个小型加工厂,其机械设备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几个教授自己设计制造的,并亲自从北京来武都安装试机。1994年秋,示范园的油橄榄果子丰收,第一榨油出厂后,我们请了专家和地县领导在白龙江饭店品尝,得到大家的赞赏。

示范园在栽植定苗、引进良种、人工授粉、修剪整形、中耕施肥等方面的试验中积累了大量资料,为后来大面积推广提供了经验。在建园的三年中,边建边育,选育树苗13万多株,为树农提供了大量良种树苗。应该说,武都县油橄榄产业的兴起,示范园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往事回眸」《发展油橄榄》◎辛心田

大湾沟油橄榄试验示范园的成功,引起了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示范园的油橄榄树从1994年开始结果后,先后有意大利、希腊、西班牙、法国、美国、日本、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国家的油橄榄专家前来大湾沟专题考察,全国有二十多个省、市组员前来参观。从中央到省上,各部门的领导只要来陇南检查指导工作,都要到武都的大湾沟油橄榄园看看。这里成为全国的油橄榄中心,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由于油橄榄在武都大湾沟示范园的试种成功,在学术上打破了国际引种界关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不能引种油橄榄”的定论,也由此扩大了陇南和武都的知名度,从而坚定了上级领导支持武都油橄榄产业的决心,使武都的油橄榄的种植面积从起初的1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9万多亩,中小型加工厂建到5处。油橄榄产业给群众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武都县油橄榄产业发展迅猛,然而,越是发展壮大,越不能忘记一个人,那就是徐纬英同志,确切地说,没有徐纬英,就没有武都的油橄榄产业。她那种对待事业的执著,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和吃苦耐劳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我,教育了我,她成了我的一名好老师和挚友。她最后一次来武都的那一年已经91岁了,因我退休不在武都住,她专门打电话问候我,祝贺我们事业的成功。通完话挂机时,我流泪了。

——于2006年

辛心田(1941—2017),甘肃礼县人,1956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礼县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县委副书记,西和县委常委、政府常务副县长、县委副书记,武都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陇南地委委员、行署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专员。

赞是一种鼓励,请不要忘记在页尾点赞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