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二百多年都未能彻底降服蒙古,清朝几十年就解决了?

舌尖上的电影


在大明276年的国祚之中,明朝军队非但没有征服过蒙古,还差点儿被蒙古军队翻盘。在“土木堡之变”时,瓦剌(即“卫拉特蒙古”)军队直接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几十万大军就此覆灭,国家都差点儿没了。经此一役,明朝再也不敢进攻蒙古,基本只是进行防守。尤其到了明朝后期,整个西北和西域都是蒙古人的天下,大明实际管辖范围仅剩内地的十八个省。

▲朱元璋剧照

也就是说,大明王朝花了近三百年的时间仍然没能解决蒙古问题,最后有效统治范围还还缩水了很多。这就实在令人心生疑惑,为何到了清朝,强悍的蒙古部落就成了顺民呢?事实上,在用武力征服蒙古部落后,清廷就开始用各种手段减少蒙古部落所带来的威胁,比如联姻、建立蒙古八旗等。康熙皇帝在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过程中,真正认识到了蒙古人的强悍,思来想去,他最终选择了一个不费一兵一卒的办法——推广黄教,也就是西藏地区的喇嘛教。

▲万历十年的明朝疆域图

推广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是通过各种手段强制推行喇嘛教。从康熙皇帝时开始,蒙古各地都开始大规模兴建喇嘛寺庙,把喇嘛教变成了蒙古的民族信仰,甚至以法令的形式规定每三个男子中就必须有一个去当喇嘛。这么一来,原本骑马驰骋的蒙古勇士都去寺庙修行,民族血性大幅削减。何况黄教“格鲁派”喇嘛一般不允许结婚,如此一来,蒙古人口也得以逐渐减少。

▲康熙皇帝读书像

其次则是大幅度提升宗教领袖在蒙古的地位。蒙古部落以前都是接受黄金家族统治,清朝通过法令等措施,册封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章嘉呼图克图这两个蒙古地区的宗教领袖,并使其地位凌驾于蒙古王公之上。如此一来,王公对蒙古部落的统治越来越弱,贵族就有势力被削弱,并且和宗教之间形成制衡。两边内斗倾轧不断,时常向清朝统治者寻求帮助以打击对方,压根没有精力和时间想着造反。


▲蒙古僧人

其次则是大兴圈地运动。清朝统治者允许蒙古王公和宗教领袖大量兼并占有土地,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蒙古平民成为了佃户或者农奴。由于王公贵族和宗教领袖的剥削,导致蒙古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财富开始大量集中在了少数人手上。如此一来,整个蒙古的经济发展开始衰退,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为了进一步巩固圈地运动成果,清廷甚至批准寺庙圈占的土地可以不用交税。

▲清末蒙古王公旧照

就这样,蒙古人不是在挨饿就是去做和尚了,往昔的铁骑雄风荡然无存,王公贵族也都丧失了斗志,靠着地租和赏赐消磨度日。到民国初期,原本有200万之多的蒙古人,仅仅只剩下50多万人,而且其中还有许多是喇嘛。由此可见,康熙皇帝的手段实在老辣。

参考文献:

《明史》《清史稿》


趣观历史


明朝虽然驱逐了元廷,但来自于漠北的威胁贯穿了整个明朝;然而清朝时期,蒙古已经完全失去了对于中原的威胁能力。因为清朝真正“打入敌人内部”,而且对于蒙古,清朝用的是不见血的软刀子,使得蒙古毫无招架之力。

清朝对于蒙古有三大策:第一,南不封王北不断亲;第二,崇释以制其生;第三,分封以制其力。这也是清朝能够完全制服庞大的蒙古的重要原因。

千百年来,漠北的游牧民族都是中原的心腹大患,然而满清不同。首先,满清本身就属于半游牧半渔猎,崛起初期更加与蒙古联盟。从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初期,就进行了频繁的满蒙联姻。清朝初期,皇太极、顺治帝、康熙帝的后宫之中,蒙古妃嫔众多而且地位尊崇,著名的孝庄太后就来自于蒙古科尔沁部。

清朝两百多年,大量蒙古贵女嫁入满清宫廷,也有众多满清宗室女性远嫁蒙古,这种满蒙联姻使得双方联合相当稳定。

蒙古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而且在冷兵器时代蒙古骑兵的战斗力是非常强大的。虽然与自己的联盟的关系,但也不得不防。清朝将蒙古分化成两大部分,最早归顺的漠南蒙古由清廷直接统辖,而漠北的喀尔喀蒙古则被清朝各种分封,化整为零,如同当年汉朝的“推恩令”。

然而最可怕也威力也最强大的,还是清朝在蒙古大规模推崇藏教。

原本蒙古人在元朝时期就信奉藏传佛教,但影响没那么大。满清时代,清廷在蒙古大力推崇藏教,命令蒙古家庭男性“十中抽七”出家为僧。僧侣不从事劳动生产,也不婚配生育,加上男性劳动力突然骤减,女性压力倍增寿命锐减,蒙古人口出现断崖式减少。

伤你最深的,永远都是最了解你的。满清与蒙古关系非同一般,也正因如此,清廷才能将游刃有余解决掉了中原王朝千百年不能解决的问题。



澹奕


其实这个就好比大禹父子治水是一样的原理!一个是堵,一个是疏!

大禹治水的故事很多人都很熟悉,但是关于打鱼的父亲,想必很多人都很陌生。大禹的父亲叫鲧,是黄帝的六世孙。身世可谓是显赫,因此鲧被帝尧封在了崇地,爵位伯爵。相传崇伯鲧也曾经被帝尧派去治理大河,这崇伯鲧面对滔滔洪水,壮志凌云,组织人力物力对洪水进行围住堵截,但是高高的拦河大坝尽管可以一时阻碍洪水的袭扰,但是却不能根治洪水,每当洪水位再次上涨,拦河大坝便会被冲垮,再修再垮,不休不止,令百姓深受其害!


九年后,大河水患依旧没有根治,帝尧已经去世,继位的舜面对天下的百姓对于崇伯鲧治理洪水不利的怨恨,于羽山公审了崇伯鲧,并且杀害了鲧。随后,舜指定了崇伯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深知父亲治水失利后被杀害的大禹,带领族人们义无反顾的继续赶赴洪水前线,面对父亲曾经修建但被冲垮的拦河大坝,大禹决定改变思路,从围追堵截变成了疏通导流,修建渠道堤防,令洪水泛滥时,可以快速的行洪泄洪,从此以后,大禹治理后的大河再也没有泛滥过。

最终大禹因治水名气大振,闻名全国,因此在舜年迈后,大禹成为了新的统治者,并且与其儿子一起开启了中国第一个历史朝代——夏朝!


其实对于蒙古的战争也是如此,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对于曾经统治过中国的蒙古人,已经被驱赶出中原的北元势力,明朝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不间断得猛烈进攻蒙古势力,无论是明太祖朱元璋还是明成祖朱棣,亦或是后来的明朝皇帝们,所采用的办法都是对残元势力和蒙古人的杀戮,但是野火烧不尽,吹风吹又生,草原给蒙古人提供了辽阔的避难之所,藏身之地,因而两百多年的时间一直没有根除蒙古人对中
原王朝的威胁和敌对关系。


但是清朝的建立者满洲人则不同,他们深知自己的势力不足,尤其是面对人数众多,国土面积辽阔的明朝,因此满洲人的后金政权在壮大自己的过程中,尽管也和蒙古人产生过冲突,但是满洲人却通过和亲和封赏的方式,不断地安抚蒙古人,最终蒙古人在后金政权给予的地位和权力面前,通过和亲确立了和满洲和平共处的局面,并且建立了蒙八旗制度,为满洲人进入中原,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立下了功劳。

通过这样的解释,你是否懂了在处理与蒙古人的关系这个问题上,明朝和清朝为何有着天壤之别的结果了吧?


珞珈山的猫


蒙古并不像题主说的那样清朝几十年就解决了问题,蒙古被解决也是清朝建立百余年之后的事情了。不过清朝解决蒙古问题的效率确实比较高。这和清朝当时面临的局势以及明清两朝对蒙古的不同策略都是有关系的。

先说明清时代对蒙古的局势。在某种程度上,俄罗斯的东扩对于清朝解决蒙古问题是有利的,在清朝的时候,全世界的蒙古势力都衰退了,最终蒙古问题的解决,甚至可以视为清朝和俄罗斯联手将蒙古帝国的遗产进行了瓜分。

但实际内容则曲折很多,蒙古也差点威胁到清朝的统治。清朝对蒙古的战争也并不一定比明朝对蒙古的战争战果辉煌。明朝和清朝在这方面的努力都很多。

这就有一个策略问题了,明朝对于蒙古各部向来都是采用打为主的政策,手法一直强硬。朱元璋和朱棣都多次征讨漠北。直到明英宗土木堡之变之后,明朝对蒙古的征伐才减弱,后来甚至被俺答汗打到北京附近。

清朝一开始虽然也打为主,但也比较重视政治笼络,通过宗教分裂打败了林丹汗,拿到了草原上的正统位置。之后又经常灵活利用宗教和政治手腕分化蒙古各部,经常采用拉一派打一派的政策,而不是一味蛮干。清朝通过联姻等手段,又拉拢了一大批蒙古人。可以说清朝的统治手腕还是很灵活的。

清朝征伐准噶尔部的最终胜利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当时瘟疫爆发,让准噶尔部战斗力大减,清朝趁机消灭了准噶尔部,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总而言之,清朝所处的时代比明朝要好一些,当时蒙古已经全面衰退了,而清朝时运用的手腕也比明朝灵活,政治、宗教、联姻等办法都用上了,清朝才这样解决了蒙古问题。


叶子评论


要说蒙古人和女真人的关系为什么那么好,说老实话,特别得感谢明朝政府,尤其是爱新觉罗家的大恩人李成梁先生。没有他,蒙古问题可能还真的两说。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明朝的整体国策决定的。由于老朱家抢的是蒙古人的江山,所以蒙古人就一直心心念念想要重回中原做皇帝。他们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其中最大的两票,一次围了北京城很久(庚戌之变),还有一次直接把皇帝掳走了(土木之变)!

这样的强敌呆在身边,让大明政府怎么睡得安稳?所以从太祖开始,北方的蒙古人就是明朝最大的强敌。朱棣“天子守国门”,要守的就是蒙古人。历朝历代的皇帝,哪怕再昏庸,都不敢放轻松对北境蒙古人的警惕。一代名将戚继光和谭纶,在收拾完日本人以后就去了北方,还是为了对付蒙古人。

收拾蒙古人最凶的就是李成梁,他在辽东几十年间,把辽东的蒙古部落收拾的明明白白。而他也正是靠着收拾蒙古人的功绩,从而成为明朝受恩宠最隆重的武官。

李成梁把蒙古人收拾干净了,女真人精神了。努尔哈赤在一统女真以后,又边打边拉的将蒙古人给收编了。而在明朝强大的军事压迫下,这两个稍微孱弱的民族自然要融合。而在李成梁的默许下,这种结盟居然没有受到任何的拆分和打压。

八旗里面,满洲八旗下面就是蒙古八旗。而著名的孝庄皇太后,正是地地道道的蒙古人。也就是说,从顺治往下,每一代清朝皇帝都有蒙古血。更不用说后来的很多皇后都是蒙古人了。



青言论史


这个问题可以从明清的政治政策层面剖析。而且二者都长期面临北方游牧民的侵袭。

元帝国解体后,从属势力分裂成十数个大大小小的政权,除我们熟知的瓦腊,北元以外还有诸如布里亚特蒙古,喀尔喀蒙古等。因为丧失了统一,这些蒙古势力互相攻打,明庭只要不自己搞事情(土木堡)这些蒙古是无力对明庭进攻的,最多就是打打秋风而已。而且北元后代曾多次提请当大明的番囯,但是出于种种原因,大明都没同意过。转机出现在崇祯年间,北部边患彻底解决,蒙古林丹汗继位,此时面对国内叛军和后金崛起,崇祯忙的焦头烂额之时,林丹汗提议成为番属共抗后金。崇祯做梦都能笑醒的局势出现了。大明可以从3面夹击后金,一路从东江军骚扰,一面从属国朝鲜(朝鲜火枪部队水平此时已经远远高于大明了)点选精锐火枪手直接威胁后金后路,一面联合林丹汗在正面击溃后金。但是大好局面崇祯没有利用好,先是正面战场没有履行合约(因为崇祯此时在全力围歼叛军)导致正面战场林丹汗的溃败,林丹汗被迫放弃与明山西接壤的地区,直接导致了崇祯2年后金寇边进入北京郊外。之后又因为袁崇焕指挥失误,没有调令自行带领辽东军直扑北京,让崇祯误以为这人有问题(参见五代十国后唐李嗣源事,或者李氏朝鲜开国君主李成桂事),因为局势远没有到需要袁崇焕入京勤王的地步。因为名将满桂已经抵达北京。北京城已经固若金汤。袁崇焕只需驻扎在后金后路上保证打的皇太极全军覆没,让他有命来没命走。但是袁崇焕不听手下的建议,为表忠心直扑北京。逼得满桂被迫出击战死沙场(满桂和袁崇焕的矛盾导致的,具体原因就不说了)也是因为最后一支有能力威胁皇太极后路的明军也没了,让后金在大明的京畿地区横行无忌。大明核心地区损失惨重。这又直接导致了大明勋贵们对袁崇焕恨之入骨,因为正是他的愚蠢决策让他们的京畿外围的财产损失惨重,所以当崇祯打算凌迟袁崇焕时几乎无人反对,北京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解决了一路威胁,后金发起了对朝鲜的讨伐,朝鲜无力阻止被迫投降(但是朝鲜君臣都没真正降伏后金这个由他们死敌女真人尤其是建州女真人的政权,直到崇祯自杀朝鲜都没放弃过抵抗)

最后一路东江军先因毛文龙的死,又逢登州东江军叛乱投降后金,大明无力支持对皮岛东江军支援,孔有德作为前东江军对皮岛东江军发起进攻,皮岛沦陷。

三路合围局势已破,崇祯驾驶着大明帝国的马车奔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讲完明再说清,清庭其实也长期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康熙一朝有两次灭国的威胁,一次是三藩之乱。另一次则是准格尔入寇,最近一次已经杀到山西,并且此时准格尔已经吃掉了清庭在内蒙和山西的全部军队,北京几乎就剩一个内裤了。葛尔丹考虑就是打赢了好处也有限就地抢掠一番就退兵了。康熙一朝唯一一次战胜准格尔就是康熙亲征葛尔丹,用大炮教育了准格尔(实际上康熙主角光环再次发威,葛尔丹病死,准格尔无心再战附表称臣)

康熙死后准格尔降而复叛,大小卓合叛乱也是准格尔支持的,准格尔被灭也是因为准格尔面临俄罗斯威胁和内乱,让乾隆摘了桃子,并不是清军战斗力上涨的原因。

不论明清都长期被蒙古人威胁,何来清庭没有被威胁这说法?



活在梦里的人140


1.如题主所言:朱元璋收复沦陷的燕云各州及随后几次直捣元廷的战争,促使蒙古留下了分裂的痼疾;朱棣的五次远征让蒙古实力较大的鞑靼、瓦剌部落伤了元气。


土木堡惨败主要是大明内部原因导致,并非军事力量抗衡的结果,大明这二位狠角色造成了蒙古不能长期地兴盛与集结一地,从而恢复不了蒙古内部统一团结的局面,为清朝灭蒙古奠定了基础!

2.到了清朝,葛尔丹为争夺草场,进行了长期的内部争斗,致使蒙古内部更加四分五裂:有一定实力的与之火拼,相互间削弱了彼此的实力,而大量的游牧状态的小族群,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投降了清朝,这在康熙朝表现的最为显著,清政府籍此掌握了蒙古内部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对症下药,最后各个击破.




3.畜牧业,养殖业为蒙古经济的主要来源,而长期不断的草场争夺战乱,使各部落流离失所,严重破坏了适合畜牧业与养殖业生产的生态,使得经济难以繁荣,生产无法恢复与发展,没有财富作为武装力量的有力支持,导致蒙古的军力薄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希望星晨58298869


因为最开始,蒙古和明朝都是元朝的属地,明朝和蒙古就像兄弟关系一样,明太祖袁国珍作为元朝的皇亲从元朝领地上建立汉族人的明朝,蒙古那时候还是元朝的领地,明太祖袁国珍建立明朝时期,明朝的兵力已经和强大的征服过欧洲中亚的元朝军队作战,明朝军队面对兵力众多,实力强大的元朝军队,小明王袁国珍建立的守卫明朝的很多军队和元朝的军队战斗过以后有些损失,为了实现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汉族的小明王袁国珍联合瓦刺族和吐蕃族首领出兵反抗元朝统治阶级的民族区别对待政策的共同反击并获得胜利,之后小明王袁国珍建立了汉族人的明朝,瓦刺族也加入了汉族人的明朝,吐蕃族也建立了吐蕃国,小明王袁国珍带领汉族人,联合被元朝统治者民族区别对待政策的瓦刺族和吐蕃族等民族反抗统治者的蒙古族,建立了独立的朝代,明太祖袁国珍建立明朝,保证了汉族人不被元朝的蒙古族对汉族人瓦刺百色吐蕃的其他民族的等级区分区别对待,汉族人不被元朝各种苛政对待,袁国珍因为娶了元朝可汗兄弟的女儿,是元朝可汗的皇亲,所以袁国珍才能在元朝等级制度中寻找机会建立汉族人的明朝,明太祖袁国珍的父亲袁世珍也是帮助元朝发展的功臣,所以元朝皇帝可汗和元朝建立的中亚西亚欧洲的其他兄弟可汗国也知道袁世珍袁国珍父子对元朝的巨大贡献,所以他们都不想出兵和同为皇帝亲戚的袁国珍作战,所以明太祖袁国珍建立的明朝能够在数量众多又强大的元朝骑兵步兵中平稳的度过建立初期的艰难岁月,所以明太祖袁国珍对蒙古可汗和蒙古人有种特殊的爱惜、感激之情,明太祖袁国珍看到蒙古人有天灾的时候也会积极帮助蒙古人赈灾,给粮草给蒙古人用以度过各种灾难,明朝和元朝以及蒙古是兄弟互相帮助的关系,虽然建立明朝初期有很多战争,但是后来明太祖袁国珍为了汉族人实现汉族民族独立而反抗蒙古统治阶级的战争获得元朝可汗皇帝的理解和体谅,元朝也没有继续出兵攻击汉族人的明朝,明朝在明太祖袁国珍的带领下实现了汉民族和其他被压迫民族的独立。

明太祖袁国珍

清朝是后金部族建立起来的朝代,清朝和蒙古都是以农牧业为主要生产生活,所以后金和清朝为了扩大地盘,争夺领地互相征伐过,后来后金军战胜了蒙古军,实现了对蒙古的控制,清朝是后金族内演变成的,清朝已经控制了蒙古的部分地盘,只要加紧争夺就能控制大部分蒙古地区,而明朝后期又经历过皇权政变的局面,所以清朝能轻易的控制蒙古,明朝因为和蒙古的关系一直友好,也没有太多统治蒙古的政策,明朝明太祖袁国珍和后来的明成祖袁棣明仁宗袁高枳等皇帝采取的都是汉族人经常用的仁政,所以前明朝对待蒙古的政策是和平共处,互帮互助的关系,明朝前中期因为蒙古元朝可汗病故,之后的可汗对待明朝的态度有转变,明朝和蒙古也发生过战争,明成祖袁棣时期因为明成祖袁棣的军事能力强,指挥治军有方,经过数次和蒙古作战,蒙古因为中亚欧洲的可汗国自治的关系以及蒙古内部不同可汗内斗的原因,外地的可汗国均无暇顾及元朝蒙古的内部改变,因为蒙古内部不同可汗争权,蒙古的势力被削弱,明朝因为经过明成祖袁棣和儿子袁高栒和蒙古的作战,以及之后的明光宗袁厚载,明英宗张英保、明孝宗袁祈镇、明景宗袁祈钰等等明朝皇帝领导指挥明朝军队和北方外敌作战,保证了明朝江山的安全,让外敌不能在短时间侵占明朝的领土,后期蒙古因为明朝的建立人明太祖袁国珍是蒙古族元朝可汗的亲戚,所以之后元朝未派更多元朝的骑兵步兵去攻击明朝,而明朝和蒙古有很多时候都是通婚联姻的关系,这些是明朝强大时期未出兵攻占蒙古的原因;

明成祖袁棣

而清朝为了控制地盘和人口、畜牧地等因素出兵攻击蒙古,控制草原草地等畜牧地出兵攻击蒙古,打败蒙古东部军队控制蒙古东部地盘,明朝因为后来政变后发展不好,对蒙古的安全无暇顾及。

这些就是清朝能比较轻易的占领蒙古少量土地,明朝并未占领蒙古土地的原因就是明朝和清朝两朝的历史和国内外政策不同!


爱袁说中华真历史解密


清朝之所以能稳固控制蒙古除了武力打击外,更在于大规模的联姻,通过满蒙之间大规模的联姻,从而让满蒙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从而形成满蒙汉八旗共同统治大批非八旗汉人的状况,而在八旗中,满蒙八旗又高于汉八旗地位,通过赋予蒙古贵族特权,形成利益共同体,满清成功稳定通知了蒙古。

一、满蒙大规模联姻使得满蒙血脉相连

清朝可以说是将联姻政策发挥的最好的,汉代虽然也联姻,但是规模很小,通常只限于个位数,而清朝和蒙古的联姻则是大规模的,大批清朝的皇女嫁给蒙古贵族,生出的后代则到北京居住,他们与满人同吃同住,一起长大,完全被汉化,回去后自然会对清朝有好印象,这种大规模的联姻使得满蒙统治阶级血脉相连,几乎是一家人。

二、满清和蒙古贵族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统治广大汉族

另外一个原因是在满清的统治体系中,蒙古人,尤其是蒙古贵族,是有一定特权的,在八旗体系中,满蒙八旗的地位大致相当,而汉八旗地位最低,可以说,满清的统治体系就是满蒙为核心的少数民族共同统治广大汉族,直接能成为统治阶层,蒙古贵族又凭什么反抗清朝的统治呢?相对于清朝的这种吸纳,明朝既不联姻,更不可能将其纳入统治体系,蒙古人当然会不停侵略。

而清朝,通过这种巧妙的政治策略,一举化解了蒙古人反抗清朝的动力,不可谓不老练,当然这一体系受损最大的就是汉族人,出力最多,但始终不被当做自己人。

清朝依靠武力上的威慑加上满蒙联姻和吸纳蒙古贵族,终于解决了困扰中国数千年的游牧民族问题,而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满清本身的少数民族特性,使其没有汉族统治者的优越感,更能平等看待蒙古人,但是代价还是汉族人被驱逐出了统治核心。

三、满清和沙皇俄国的共同挤压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沙皇俄国的崛起,在满清打击蒙古人的同时,沙俄也在极速扩张,沙俄征服了中亚,消灭了不少游牧民族,和满清形成双向挤压,在这两大强权的压力下,游牧民族彻底丧失了生存空间衰落了。


沉思的托克维尔


蒙古,一个熟悉的民族,凶悍残暴,又漂浮不定的匈奴,建国定都与中原王朝抗衡的契丹,13世纪再次崛起于草原,叱咤亚欧大陆,风驰电掣般席卷天下。

定都北京统治全国,是蒙古民族有史以来取得的最大成就。不论是曾经的匈奴王国,还是占据北方的契丹,不过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大部落而已。统治全国,蒙古民族的上层阶层,逐步摆脱了逐水草而生的方式,中原成熟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城市经济等等都在深入的影响着这个来自草原的民族。

曾经驰骋沙场的骑兵,变成了耀武扬威的主子,影响是相互的,蒙古统治了全国,中原富庶的地域经济也让他们难以割舍,甚至忘却了草原策马扬鞭的豪迈。

元朝的灭亡一方面断送了蒙古民族优越的民族地位,同时也加剧了民族的融合。蒙古不在有强大的王朝,只是四分五裂,互相攻伐的小朝廷,同时大批蒙古民族融入中原,蒙古称雄草原,一统天下变成了遥远的梦想。明朝初年,经历徐达,常遇春,蓝玉等一批能征善战将领的打击,蒙古变得一蹶不振。成祖年间,仅存的蒙古朝廷更是望风而逃。并不是明朝没有能力降伏,而是漂浮不定,散骑游勇的蒙古根本不值得大军剿灭。终大明一朝,蒙古始终没有掀起太大风浪,纵然国力衰竭之时。

在历经千百年封建王朝,中原王朝先进的生产方式,繁华的商业活动,不断扩大的城市,都在变成民族融合的吸铁石。蒙古民族同样没有逃脱,曾经跃马驰骋于草原的蒙古男儿,逐步适应中原的生产方式,蒙古贵族更安逸于中原的城市生活,广大蒙古百姓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来自中原源源不断的盐,铁,布匹等生活用品,互市的商业经济,更是给蒙古百姓带来了繁荣。

清朝,同样继承了明朝的繁华,来自满清骑兵的凶悍,似乎并不比蒙古骑兵逊色。然而,同样是边疆民族的满清,似乎更加容易和蒙古亲近。成吉思汗创造的伟业已经变成了蒙古人永远的骄傲,却也遥不可及,后无来者。随着民族融合的加剧,商业经济的发展,曾经马背上的民族也人心思归。在清政府灵活宽松的民族政策下,蒙古贵族无需战争就可以得到荣华富贵。千百年与中原王朝的打打杀杀,恩怨情仇,中原已不在陌生,安家未必不可。

清朝,蒙古已经近乎完全融入了中原王朝,不再是俯首称臣的藩属国,而是帝国的一片疆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比对抗更加重要。满清已无需再通过武力降伏,而是统治。

正是经历了明朝前期的打击,以及长时间的共存,蒙古清醒的认识到中原王朝的强大,加之民族融合,认同感加剧,清朝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蒙古已完全变成中华民族的一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