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塞缪尔·菲利普·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美国人,1927年4月18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美国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

记得上次读《文明的冲突》还是大二或大三的时候,内容差不多都忘记了,大致只记得他的一些基本思想。最近又重新翻了下,略谈下看法:

书中的主要思想:亨廷顿认为,在冷战后的世界中,全球政治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多极的和多文化的。他认为当代的主要文明是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或许还要加上非洲文明。他还探讨了文明的性质,以及历史上的文明的演变,他认为文化差异是最根本的差异,文化差异导致各国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差异,拥有共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会有亲近感,更容易看到他们的共同利益,因此也更容易联合起来应对共同的威胁。他认为文化的差异将是未来世界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和根源所在,西方文明正在衰弱,而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正在扩张,这种扩张将对世界的秩序构成威胁。

重读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亨廷顿


现在回过头来看, 这本书在90年代就以全新的角度——文明的冲突来看待冷战后的世界局势,是十分有新意的。我们在所谓的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不能只看到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趋势的某些表现,更不应该认为将来会有一个“普世文明”出现。亨廷顿提醒我们,在1500-1750年西方人成功地创造出第一个全球帝国的要诀,是由于“军事革命”,“西方赢得世界不是通过起思想、价值或宗教的优越(其它文明中几乎没有多少人皈依它们),而是它通过运用组织的暴力方面的优势。西方人常常忘记这个事实;非西方人却从未忘记。” 亨廷顿从看到历史上西方征服世界靠的是武力而不是思想、价值的优越这点出发,他认为文明是难以被征服的,文明间的冲突将是未来世界安全的最重大的隐患。


重读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亨廷顿的这种看法,提醒我们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特别是处于不同文明的国家之间的关系时,必须把尊重彼此的文化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是亨廷顿却没有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明,他本质上还是位“西方中心论”者。他片面地认为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扩张将对世界的次序构成威胁,伊斯兰文明我们暂且不论,就拿我们中华文明来说,随着中国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我们的文化的影响力也在增大,这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怎么就能够因此说这是对世界的威胁呢?难道中国人就应该活在贫困当中,过着饥不裹腹的生活?看看当今世界真正在全球试图推行其所谓的高级文明的正是西方国家,引起世界动乱的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看看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也门、乌克兰等地就知道,他们试图改造哪里,哪里就动乱不止。


重读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另外,我认为作者过于重视文化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影响,而过于忽视了利益对于国家关系的影响,正如丘吉尔所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利益争夺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国家和地区冲突的重要原因,历史上如此,将来恐怕也如此。

这本书另外一个让我眼前一亮的观点是“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这西方化”。长期以来“现代”这个词总是与“西方”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亨廷顿提出:非西方社会在没有放弃它们自己的文化和全盘采用西方价值、体制和实践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他告诉我们中华文明、日本文明等这些本土文化并不一定就是现代化的障隘,在现代化的早期阶段,西方化确实促进了现代化,但是在后期,现代化以两种方式促进了非西方化和本土文化的复兴。本土文化的复兴将加强对本土文化的信奉,反过来又抵制了西方化。因此,一个西方化的世界或者说“普世文明”是不可能出现的,这种观点是十分有启发意义的。当今,中华文化正在走向复兴之路就是最好的明证。


重读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万里长城永不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