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聖”陸羽所崇尚的茶道是什麼樣的?帶你瞭解唐朝的茶文化

在唐代,飲茶不僅成為了一種時尚,而且成為了唐代百姓生活的必需品。據《舊唐書》記載“

茶為食物,無異米鹽”,足以可見,茶在唐代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不僅如此,茶作為待客之道的飲品,開始逐漸被人們推崇,並流傳至今。那麼,唐代百姓飲茶的量究竟有多大呢?他們為什麼要在茶湯中加入大量佐料呢?

茶為食物,無異米鹽

《舊唐書》裡邊,關於那個年代唐代飲茶風氣之濃厚,曾經有過一段生動的描述,它說:

茶為食物,無異食物,於人所資,遠近同俗,既祛竭乏,難捨斯須,田閭之間,嗜好尤切

“茶聖”陸羽所崇尚的茶道是什麼樣的?帶你瞭解唐朝的茶文化

也就是說那個年代,茶葉已經不可或者缺到何等地步,就是沒有人能夠離得開它,在大家的心目當中,它已經跟米和鹽一樣,變成了剛需了。我們下面來看一下很有意思的一件文物,一個唐代的文書,它的作者是一個不知名的唐代女性,這是一封家信,她本人應該是個敦煌人,後來來到了東都洛陽,然後寫給自己的媽媽和自己的姐姐,寫了一封書信《二娘子家書》,這封書信裡邊她提到:

二娘子自離彼處,至今年閏三月七日,平善與天使司空一行到東京,目下並得安樂,不用遠憂,今則節屆炎毒,更望阿孃,彼中骨肉各好將息,勤為茶飯

這件文書成書年代還有爭議,有學者認為成於天寶年間,也有人認為成於唐朝的後期,但是不管怎麼樣,我們在這裡看到很有趣的一個現象,就是首先她給家裡人報平安,說我閏三月七日我已經跟著司空他們到了東京了,我現在生活很好,你們不要掛念我。現在天氣很炎熱,我勸你們要幹什麼呢?要“各好將息,勤為茶飯”,你們好好休息,多喝茶,多吃飯,她把茶和飯並列,語氣又很自然,看得出那個年代的人茶飯並列,大概是一個習慣用語,所以就印證了剛才《舊唐書》所說的那句話“

無異米鹽”,茶已經跟飯相提並論了,可見其普及的程度。

唐宣宗時期東都洛陽曾經把一個老人送到了長安,送到了皇帝那裡,為什麼要送一個老人過來呢?因為這個老人有個特點,這個老人據說當時已經120歲了,把這個長壽的老人送到長安來幹嘛呢?說白了就是皇帝對人家的長生之道有興趣,想親自地問一問你有哪些長壽之道。唐宣宗接見了這個老人,然後跟這個老人就問你平常吃什麼藥?這個老人是怎麼回答的,說我平常也不懂任何的藥性,我只有一個跟別人不一樣,就是我嗜茶如命,我走到哪都打聽哪個地方有好茶葉,每天我要喝好多碗茶,要喝多少呢?他說我平常沒事喝四五十碗,我要是外出,走得比較渴,我甚至一天能夠喝到一百碗之多。大家可千萬別小瞧他說那個碗,唐人說的那個碗和今天的碗大小也沒有多大的區別,在《紅樓夢》裡這種喝法叫做“牛飲”,這不就是典型的“牛飲”嗎?

“茶聖”陸羽所崇尚的茶道是什麼樣的?帶你瞭解唐朝的茶文化

唐代有個詩人叫盧仝,給他送了好多的好茶葉,於是他寫了首詩,答謝他這個朋友,這裡邊也提到了他飲茶。他飲茶說實話他沒有剛才提到的那個洛陽老人喝的那麼多,但是這位喝的也不少,他是這麼說的: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一言以蔽之,您這就不是把汗給喝出來了唄,要不你怎麼兩腋還“習習清風生”呢?這位喝的也不少,一口氣起碼喝個六七碗,所以那個年代唐人不僅愛喝飲茶,而且飲茶量應該說還相當相當地大,所以這個時候就產生了一個與魏晉南北朝很不相似的一個場景,什麼呢?魏晉南北朝我們在那些名人的詩詞歌賦當中還很少見到茶,但是唐代茶登堂入室,大量地出現在詩人們的筆觸之下,比方說韋應物《簡寂觀西澗瀑布下作》中說“茶果邀真侶,觴酌洽同心”,白居易說“村家何所有,茶果迎客

”。第一大量地寫茶,第二像我們證明了茶在那個年代和現代一樣待客上的第一樣東西就是茶,再配合以水果,所以和現在基本上沒有什麼兩樣。

當然了跟現在有個區別就是唐宋時期還流行一種東西叫茶丸,茶丸的具體配方我們現在不知道了,我們只知道它有類似於現在的點心,而且裡邊的成分當中包括很多香藥。舉個例子比方說《禪苑清規》裡面就記載過飲茶的程序,首先第一點燒香,第二個請吃茶,這是第一輪茶。第一輪吃茶之後,發茶丸,茶丸吃完了之後,再請茶,再喝第二道茶,第五道手續就是收茶具。這是一個完整的飲茶的程序,這其中加進了一樣就是查丸,但是話可以說回來,畢竟茶這個東西早年間是從蔬菜演變過來的,所以這裡邊就存在一個問題,剛開始飲茶的時候,我們對於茶怎麼樣子來烹煮,這個辦法曾經有一個曲折的變化。

剛開始我們的味蕾很有意思的,我們這個味蕾如果處在一個剛剛求溫飽的這樣一個階段,你的這個舌頭最需要的就是那個高油,高糖,高熱量的食物,對味蕾那個味道是直接地索取,索取什麼呢?香,甜,潤滑,吃著痛快。我們剛開始要求這些東西,可是一旦你的這個味蕾開始追求品味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往往這個時候我們要求的就是要品嚐食物背後的那種婉轉的滋味,要品嚐那種不易得的不是第一口就要嚐到的那種滋味。

茶葉這個東西略帶苦澀,剛開始的時候,烹茶的時候,那個說實話把這個茶葉,把這個茶湯裡邊不知道要加進多少佐料,還是那句話畢竟是從做菜演變過來的,所以陸羽當年曾經記載過,首先第一點,唐人飲茶先要把這個茶碾成粉末,唐人是團茶,就是茶葉餅子,把茶葉餅子掰一塊放到碾子裡頭碾成粉末,綠色的粉末,順便說一句,唐代沒有什麼黑茶,紅茶這樣的區分,只有綠茶,紅茶這種東西都要半發酵的,唐代製茶工藝當中沒這個,所以唐代人普遍是綠茶,因此碾出來的是綠粉末,然後煮茶的時候還要加進各種佐料。

“茶聖”陸羽所崇尚的茶道是什麼樣的?帶你瞭解唐朝的茶文化

這個陸羽的《茶經》裡面記載了,說那個年代的人喝茶要加什麼東西呢?要加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等,而且要煮至百沸,要煮得翻滾多少次,然後這再飲,還要再加上鹽。為啥要這樣做呢?離不開當年做菜的那個習慣。當然陸羽本人對這個深表反對的。我們也知道陸羽號稱“茶聖”,他還寫過一本《茶經》,他是中國茶葉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父母是誰?原姓什麼?不知道。他是一個孤兒,準確來說應該叫棄嬰,他的父母生下他之後把他扔在了水邊,結果被竟陵地區的一個人給看到了,於是收養了他,陸羽用《易經》當中的一句話給他自己起了名字,這個《易經》裡邊這句話是這樣說的:

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

因此,陸羽給他自己的姓定為“陸”,然後名字叫做“羽”,字為“鴻漸”,二期陸羽很聰明,從小博聞強記,而且這個人還有點特點,大概有點理工科那種精神,什麼事情都要追求個究竟,愛鑽研,後來他迷上了喝茶,他就鑽研茶道,搞出了一整套的理論,還寫了一本專著《茶經》,這是世界上第一本茶葉專著,所以陸羽被後人尊為“茶聖”,甚至於把陸羽當“神”,這個現象在唐朝後期,晚期就已經出現了。

“茶聖”的飲茶之道

中國人的飲茶之道十分講究,在看似簡單的步驟之中,卻蘊藏了許多智慧與哲理。想要泡好一壺茶,從取茶用茶,溫杯燙壺,泡茶水溫,沖泡時間等等,每一個步驟都不得馬虎,在一泡一品之間,中國人品味著人生的甘苦,體悟著人生的哲理,那麼“茶聖”陸羽所崇尚的飲茶之道是怎樣的呢?從中我們又能感受到怎樣的文化內涵呢?

“茶聖”陸羽所崇尚的茶道是什麼樣的?帶你瞭解唐朝的茶文化

那麼陸羽崇尚的飲茶之道是怎樣的?首先第一點,他對這個茶餅要求很高,一個是採茶的時間要有嚴格的要求,而且他還要要求茶葉要有三道工序,就是炙,碾,羅,然後把它變成粉末,放在旁邊待用。再下面就要燒水,這個水有講究。陸羽認為要煮茶的話,這個水是非常重要的,什麼樣的水是最好的,陸羽首先是山泉水,第二個就是江水,可是這個江水陸羽就特別提出來,絕對不能取這個近岸的江水,要取江中流的水,第三如果既沒有山泉水,又沒有江水的話,你可以用井水,可有一條要取人多地方的那個井,取那個汲水次數比較多的那個井,為啥?打水的人多,保證這個井水是新鮮的,用這種水來泡茶,來煮茶,他認為這個是最好的。

那麼怎麼煮呢?陸羽提出來首先把這個水燒開,第一沸之後,水裡邊加入鹽進行調味。第二沸的時候,你要拿一個瓢,舀出一瓢水,然後放在旁邊待用,用那個竹莢去攪動這個水,把這個水攪出水渦來,然後用量勺舀起這個綠色的茶葉末倒進水渦中央,然後再攪動。緊跟著水燒開第三沸的時候,把剛才瓢裡邊那一瓢水重新倒回去,讓這個開水止沸,這個時候浮上來一層泡沫,把這層茶葉末給它去掉,這是第三沸。然後再煮一會兒,這茶就可以了。

我們下面看一個圖,這個圖就是唐人飲茶場景的體現。這個圖的年代是有爭議的,但是後來研究考證,認為反映的是中晚唐時期的場景,不過極有可能是送人的一個摹本,在這裡邊我們能看見中間有為女性,拿了一個長杓把,在一個茶釜裡邊正在舀茶,然後好幾位女性前面都放著茶碗,左下角那位女性正端著那個茶碗正在飲茶,這就唐代飲茶場景的一個體現。

“茶聖”陸羽所崇尚的茶道是什麼樣的?帶你瞭解唐朝的茶文化

茶從這個時候已經開始是剛需,老百姓離不開的東西,到了唐朝後期,甚至於把茶葉還變成了國家專賣物資了,成了財政收入的一大來源了,而且到了唐朝的後期還出現了在對外貿易當中也有了茶葉的影子了。茶從這個時候開始走向了周邊的少數民族地區,乃至最後又走向了國外,這是中國對世界飲食所做出的一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