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後再讀《山居秋暝》,才發現它是“反傳統”的

越讀那些精彩的古典詩詞就越會發現,中國的詩詞文學傳統,經常滲透著一種悲情。懷才不遇是悲情的,羈旅他鄉也是悲情的。看到春天的落花會悲苦,看到秋天的落葉更是禁不住悲從中來。

但是我們之前在中學曾經背誦過的一首古詩,卻很少有這種悲苦。

多年以後再讀《山居秋暝》,才發現它是“反傳統”的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就是王維的《山居秋暝》,唐詩300首當中的絕世名篇,堪稱是王維寫秋天最美的詩歌,每一個字都是清新動人,每一幅圖畫都是充滿意境之美。

草木一秋,人之一生。草木遇到秋天就是生命的終結,而人遇到秋天,也會想到自己的年華逝去。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是杜甫的悲情。悲秋傳統之所以影響如此深遠,根源還是在於作為個體的人對生的留戀,對死的恐懼。

多年以後再讀《山居秋暝》,才發現它是“反傳統”的

​但是王維《山居秋暝》的出現卻完全顛覆了悲秋的文學傳統。首先從意象上來講,很多悲秋的詩歌選擇的都是黃葉飄落,秋風蕭瑟,北雁南飛,秋雨連綿一類的意象,但是在王維的這首詩歌當中,我們看到的是皎潔的明月,挺拔的青松,汩汩的山泉,茂密的翠竹,充滿生機的蓮葉。

更不必說活動於其間的歸浣女和“下漁舟”的漁夫。

意象不同,所代表的情感自然也有很大的差別。所以在之前的那些詩歌的意象表達出悲苦的情緒的同時,王維的這首古詩卻憑藉這些意象之間的關聯構建成了一幅秋意盎然、使人心生嚮往的祥和而又寧靜的畫面。

多年以後再讀《山居秋暝》,才發現它是“反傳統”的

​這個畫面是清澈的,有明月有山泉;這個畫面是充滿生機的,有竹林有荷塘;這個畫面又不是與世隔絕的,因為這裡還有歸浣女,還有漁夫。所以這樣的一個秋天,是真正的充滿詩情畫意的。他並非封閉而又孤獨的山林隱居,也並不是李白所想象中高不可攀的仙界,而是充滿著人間生活氣息的世外桃源。

王維的很多詩歌其實都表達出這一傾向,無論是春天還是秋天都自有一種高境界的美感。“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看上去孤獨的,但實際上是寧靜的;看上去是孤寂的,但實際上是充滿生機的。

這是富有生命力的秋天,全然沒有人之生命即將步入暮年的哀苦。

多年以後再讀《山居秋暝》,才發現它是“反傳統”的

​而這種樂秋,也給古典詩詞注入了新的內容和氣息。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就是在王維這首唐詩的影響之下作寫的。更不必說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雖然悲秋的文化傳統還將要一直延續下去,但是王維卻在他的詩歌當中,塑造了秋天的秋意盎然的充滿生命力的新境界。顛覆了悲秋文學的傳統,讓人不至於一看到秋天就生出無限的悲苦來。

原來,秋天也可以有多種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