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傳統”,我們到底要繼承什麼

寫得和古人、前輩有幾分神似,就是繼承了嗎?

如果求形似,不過是假以時日;如果求神似,只要肯下功夫臨帖,神似也不是達不到,難道這會書法傳承的全部?

書法是基於傳統的藝術,如果連“傳統”二字都能誤讀,那書法藝術之路將被引向何處?

“傳統”,我們到底要繼承什麼 | 大米藝術

大米藝術出品人施晗先生和著名書法家劉正成

大米藝術出品人施晗先生和著名書法家劉正成先生曾對此話題做了對話,我們摘取部分內容。


傳統,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不是能還原古人幾分這麼膚淺。

我們今天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第二行書顏真卿的《祭侄稿》為什麼好?不僅僅在於它的筆墨,也在於這種筆墨的人文根基。王羲之在蘭亭集會時,用一篇序文表達了他們這一群文人超逸的人生價值觀念。而且,他寫的這個行書,是在鍾繇那個時代之後,把行書、楷書完全從隸書中獨立出來。還有,他寫這個作品的時候,完全是一種感情的直接表達,沒有把它當成藝術作品來創作。在原稿上就那麼順手勾、劃,甚至留下許多不“完美”的糾錯之處。正是這些不完美,記錄了當時真實的思緒與情境。等他第二天醒來,想再抄寫一件完美序文的時候,時過境遷,怎麼也寫不出比原稿更好的了。


“傳統”,我們到底要繼承什麼 | 大米藝術

王羲之《蘭亭序》


同樣,顏真卿的《祭侄稿》不是從筆墨技巧上的關照,一樣也有塗抹、順手的勾、劃等,但這裡面是人文關懷,是作者那種真情的投入!


“傳統”,我們到底要繼承什麼 | 大米藝術

顏真卿的《祭侄稿》

古往今來,但凡推崇《蘭亭序》、《祭侄稿》這樣傳統的,就得把所有這些因素都考慮進去,對他們所處的時代文化生態環境綜合做一個評價。這種體驗才與傳統靠得上邊。

迴歸傳統並非複製傳統,認識不清楚結果自然會停留在視覺模仿的階段。這也是審美標準中出現的一個“不標準”問題。

怎麼理解傳統?現在我們競技性的書法比賽,通行的是強調傳統裡邊視覺效果這一部分,以古人名篇鏡鑑今人書作,從某一個純粹的技術角度來評論參與作品水準的高低優劣。

蘇東坡本人曾經說過:“古人論書,兼論其人生平;苟非其人,雖工不貴。”這是很有名的書法評價標準,他提出了“工”和“貴”兩個審美範疇。

“工”就是要承認你的書法技術,不是說你這個人品德不好字就寫得不好。但是,你“工”書,並非就“貴”。這個“貴”就是人文價值尺度。

王鐸“工”書,他技術上好,但他當了漢奸,按我們民族國家的歷史價值觀來看,他的字就是“雖工不貴”。

書法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精華。我們對傳統的理解,應該是多方位、立體式的,而不僅僅是看到技術操作方法。

傳統是一種流動不息、逝者如斯和吐故納新的活的精神,而不是某種具體的一成不變的視覺規範。


“傳統”,我們到底要繼承什麼 | 大米藝術

劉正成先生作品


繼承傳統也有高明與拙劣之分。王羲之最高明的繼承者有兩個,一個是顏真卿,一個是蘇東坡。智永雖是王羲之的後人,反倒只繼承了一個軀殼,而且繼承得還不好。

如果學王羲之僅學他的《集字聖教序》,就只能學到智永的技術精華。以形貌類似那一家就認為是繼承了那一家,也只有書法界才會有這種淺薄和幼稚的認識誤區。

(文中圖則源自網絡或大米藝術,版權歸原屬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