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次于后母戊鼎的国宝,铭文只有12个字,却困扰了专家86年

仅次于后母戊鼎的国宝,铭文只有12个字,却困扰了专家86年

在上个世纪20年代,安徽寿县就开始发现有青铜器出土的迹象。但因为当时处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无人管理,倒是文物贩子蜂拥而至,大肆贩卖文物,很多人发了一笔国难财。在1933年时,更惊人的发现被曝光,因为旱灾而走投无路的饥民们,竟然将李三孤堆的楚墓挖掘出来,出土文物引起轰动。

原来,这里是战国时楚国倒数第三任国君楚幽王的墓葬,出土的青铜器就有4000多件,如果算上此前零零散散被盗文物,数目多得令人头皮发麻。可是,楚幽王之时,楚国的国力已经很衰微了,怎么会用这么多青铜器陪葬呢。

仅次于后母戊鼎的国宝,铭文只有12个字,却困扰了专家86年

这是因为,楚国立国八百多年,先后有七个城市成为都城,安徽寿县在当时称作寿春,是在楚考烈王时迁都于此。而且,这里也成为了楚国最后一个国都。楚幽王时,因为秦国太过强大,楚国被灭是迟早的事情。因此,楚幽王临终时遗命,将楚国积攒了多年的财富统统陪葬,不便宜外人,所以这才造就了超级奢华了陪葬品。

因为当时的时局不稳,虽然有关部门追回了部分文物,但这4000多件青铜器的下落却千差万别。有的石沉大海,再也没有音讯,有的流失海外,公然成为了别国的国宝,还有的被民间收藏,好歹留在了国内。其中,知名度最大的还是要数本文的主角战国铸客铜鼎。

仅次于后母戊鼎的国宝,铭文只有12个字,却困扰了专家86年

战国铸客铜鼎又被称为楚大鼎或大铸客鼎,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厚重。我们知道,最大最重的鼎是后母戊鼎,重达832.84公斤。铸客铜鼎比它要轻得多,只有约400公斤重。但是,从重量上看,它却已经排名第二了。而且,后母戊鼎是四足方鼎,而铸客铜鼎是三足圆鼎,那么,它就是圆鼎之中最重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战国铸客铜鼎,高为113厘米,口径为87厘米,腹围是290厘米,深52厘米,确实雄辉巨大,风采奕奕。即使是因为岁月的侵蚀,让它浑身布满绿绣,却依然显示了国之重器的神气。

仅次于后母戊鼎的国宝,铭文只有12个字,却困扰了专家86年

其实,它能够留在大陆,还是非常幸运的。这尊大鼎被盗掘之后,因为难以搬动,被安徽省当地政府取回,并且存放在省立图书馆。抗战期间,为了大鼎的安全,当时采取了辗转千里,花费了无数人力物力,将其转运到西南后方。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它这被暂时放在南京博物院中。

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候,它本来是作为重要文物被抢运而走的。但还是因为铸客铜鼎太过巨大,加上人民战争的胜利如此迅速,并没有来得及登船就留下来了。新中国成立之后,铸客铜鼎再次送回了安徽博物院收藏,也算是叶落归根吧。

仅次于后母戊鼎的国宝,铭文只有12个字,却困扰了专家86年

可是,这并不是铸客大鼎全部的故事,它还有一个重要的谜团,困惑了专家86年。原来,在铸客大鼎的前足和腹下刻着“安邦”二字,这是当时的吉语,并没有什么稀奇的。但是,在鼎口处的12字铭文,却让人非常费解:

铸客为集脀、造脀、鸣腋脀为之。

仅次于后母戊鼎的国宝,铭文只有12个字,却困扰了专家86年

在这里,出现了“铸客”二字,这也是铸客铜鼎名字的由来。铸客是指当时铸鼎的工匠,因为地位的提高,被当作宾客看待。然而,集脀、造脀、鸣腋脀到底是什么意思,却一直得不到准确的答案。这八十多年时间里,人们唯一趋同的观点就是鸣腋脀应该是负责膳食的机构,但集脀、造脀是什么,却没有铁的证据支撑。这也许就是考古的趣味,它在等待更多的史料发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