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位你觉得人生经历很坎坷的艺术家,有何分享?

微儿美术


卡拉瓦乔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意大利语: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年9月29日—1610年7月18日),意大利画家,1593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热那亚 、马耳他和西西里。他通常被认为属于巴洛克画派,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卡拉瓦乔的一生醉人、危险而又充满了谜。1600年,他突然出现在罗马的艺术圈,此后就再没有缺少佣金和资助,尽管他将自己的成功经营得很糟糕。关于他最早的评介见于1604年,这份材料描述他大约三年前的生活方式,说“他干两周的活儿就能跨剑大摇大摆逛一两个月,还有一个仆人跟着,从一个球场到另一个,总是准备争吵打斗,因此跟他在一起狼狈之极。”1606年,卡拉瓦乔在争斗时杀死了一个年轻人,人家悬赏他的项上人头,于是他逃离罗马。1608年,他又在马耳他卷入另一场争斗,之后的1609年,在那不勒斯,还是争斗,这次可能是不明来历的对头要取他性命。到下一年,度过十年多一点的画家生涯后,卡拉瓦乔离开了人世。

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几十年间,罗马一直在建造巨大的教堂和宏伟的宫殿,需要大量画作。当时反宗教改革派教堂在搜寻正统的宗教艺术以还击新教的威胁,因为此前统治艺术界近一个世纪之久的风格主义不足以担此重任。卡拉瓦乔带来的是一种激进的自然主义,兼具近乎物理上精确的观察和生动甚至充满戏剧性的明暗对照画法。在卡拉瓦乔手中,这种新风格是达到真实性和灵性的工具。

伦勃朗的后期也是很惨淡的,大多数艺术家多是不幸的


隐墨宣残


瞎子阿炳的生平简介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郁郁而终。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并被送入私塾读书。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鸦片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岁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但阿炳自己最得意的《梅花三弄》因为录音钢丝不够而没有录制。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中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犟烈的艺术感染力。







沐子樱心泽


人生经历很坎坷的艺术家

古今中外,人生经历很坎坷的艺术家有很多,而且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多,只不过有些艺术家名气不是特别大,所以就不被关注;我觉得人生经历很坎坷的艺术家当属17世纪的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卡拉瓦乔是绘画艺术史上,最最叛逆的火爆浪子。


脾气暴烈的卡拉瓦乔,每画个15天,就带着剑在街头游荡个15天,在街上争强斗狠,打个架,再闹上法院,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卡拉瓦乔经常用下流诗句破坏他人名誉、侮辱警察、非法携带武器攻击公证人等等,为什么卡拉瓦乔会有这样的行为呢?主要是与他的宗教画和祭坛画遭受各方非难有关,

在1606年5月份的某天,卡拉瓦乔在老式网球比赛中,因赌金发生争吵,在械斗中刺杀了对方,杀人是死罪,卡拉瓦乔开始四处逃亡,他一边逃亡,一边创作,再到处闯祸,再度逃亡,他每到一个地方,一开始无人认得卡拉瓦乔,但因他的艺术才华难以掩藏,而得到有些赞助人的支持,



在1608年时,卡拉瓦乔因和骑士发生纠纷又入狱,不久,便越狱逃到西西里岛,1610年7月18日,卡拉瓦乔抱憾客死异乡,终年37岁,(卡拉瓦乔5岁丧父)没有人知道他的墓在哪里;然而,坎坷一生的天才艺术家卡拉瓦乔的画风直接影响了整个欧洲画坛,约有一百多位“卡拉瓦乔派”画家活跃于欧洲各国。


诗夜城主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大学是国画专业,比较喜欢的画家也有很多,但要论造化弄人身世奇特非八大山人莫属了。说起八大山人,曾经还闹过笑话,不知道的以为是八个人,其实是他的号。今天我就说说他的生世经历,不谈他的艺术影响。

朱耷(1626—1705)号八大山人、个山、雪个、良月、道郎等。明末清初人,为明江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江西南昌人,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后来改当道士。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朱耷贵为皇室子弟,因此他从小就受到艺术陶冶。八岁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少时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弱冠为诸生。

明亡以后,深怀亡国之痛,精神抑郁,情态癫狂,为了逃难为了生存,在奉新县耕香庵落发为僧,时年二十三岁。后隐居进贤县介冈及永丰县睦冈等地。 顺治末年,当他三十六岁时归南昌,回到青云谱(青云圃)道院,花了六、七年时间,才使这坐道院初具规模,并在这里过着“一衲无余”与“吾侣徙耕田凿井”的劳动生活。他想把这里造成一块世外桃源,以求达到他向来“欲觅一个自在场头”的愿望。 但这个“自在场头”毕竟是建立在清王朝统治之下,“门外不必来车马”是不可能的。因为常有清朝权贵来此骚扰,他常浪迹他方。

康熙十七年他五十三岁时,临川的县令胡亦堂闻其名,便延请他随其僧长饶宇朴等到临川官舍作客一年有余。这使他十分苦恼郁愤,遂佯为疯癫,撕裂僧服,独自走回南昌。一年多后,他又回到青云谱,并在这里度过“花甲华诞”。当他六十二岁时,不再做住持,便把道院交给他的道徒涂若愚主持。 后又隐避在南昌附近的北兰寺、开元观等处。并常卖画度日。

朱耷生活清贫,蓬头垢面,徜徉于此。常喜饮酒,但不满升,动辄酒醉。醉时,大笔挥毫,一挥十多幅,山僧、贫士、屠夫、孤儿,向其索画,有求必应,慷慨相赠。 他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

朱耷晚年常住在南昌城内北竺寺、普贤寺等地。僧友澹雪为北竺寺方丈,与朱耷交谊很深。澹雪亦善书法,性格倔强,后来因触怒了新建县令方峨,说他“狂大无状”、被抓进监狱,死在狱中。澹雪死后,北竺寺不久被毁。这段时间,朱耷更加受刺激,更加看破现实,最后在南昌城郊潮王洲上,搭盖了一所草房,题名为“寤歌草”。就是在这所草屋中度过了他孤寂、贫困的晚年,直至去世,活了八十岁。总的来说身世悲惨,一生浪迹,心中悲苦。就像他的题画诗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

他的一生是不幸的,不过也恰恰是这种不幸造就了一个伟大的画家。

谢谢阅览,欢迎朋友们留言讨论。








琅琊久石


给大家分享一位人生经历坎坷而又传奇的画家——保罗高更。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传奇画家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他是著名的印象主义画派大师级人物,高更和梵高还有塞尚并称为是印象画派三杰。高更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传奇色彩,虽然他出生于法国巴黎,但是他最好的画作却是在一个岛上完成的。

生平简介

大家都知道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毛姆有一本书,叫做《月亮与六便士》,书里面曾经提及过一位艺术家,这个艺术家非常特别,这人为了艺术居然抛弃了妻子,让人一直不能理解,他的妻子一直以为他有了外遇,其实不然。该画家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至于对错,我们暂不做评论,但是他确实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也是一个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人物。其实说到这,大家都知道了,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我们今天要说到的这位画家——保罗 高更。

和很多同时代的艺术家比起来,保罗高更的一些作品显得非常特别。他把绘画的本质看作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他并不看重单纯的写生来获取经验,而是很注重原始艺术。特别是高更后来去了南太平洋的岛屿,在那里他得到了非常丰富的创作灵感。

相对于梵高的不被认可,饥寒交迫,高更是很幸运的。在1876年,高更有一件作品就入选了当时的印象画派展览。23岁就当了股票经纪人,生活优渥并且娶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太太。

但是这样的生活一直到38岁,高更做了一个非常有勇气的决定,那就高更决定放弃自己的家庭生活,决然的去了一个荒岛。也就是今天的旅游胜地大溪地,也叫做塔希提岛。在那里高更找到了自己一直想要的东西,茂密的植物,蔚蓝的天空,还有慷慨的大自然,简单的生活方式。他对于南太平洋岛屿的生活极为迷恋,在那里创作了很多经典的画作。

巴拿马之旅

最早跟随高更一起来到巴拿马,还有一位他忠实的追随者:拉瓦尔,他们认为巴拿马会是一块没有文明束缚的自由之地,在那他们可以过着无拘无束、自由而且野蛮的生活。可以没白天没黑夜的尽情创作,饿了就有水果吃!

可当他们来到巴拿马以后发现原始早已荡然无存,白人已经彻底占领了这块地方,没有纯朴的太阳后裔:雅利安人,有的只是凌乱不堪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运河工地,他们大失所望。但他们已经身无分文,买一张回去的船票都是奢望。倒霉的是拉瓦尔还感染了黄热,这可是要命的病!疟疾在他们周围肆虐,他们现在唯一的想法就是离开这里。好在高更还有一身力气,他不得不像野蛮人一样的出现在开挖的运河工地上。一个月后他们登上了前往塔希提岛的希望之船!

塔希提

塔希提岛保留了完全的原始风貌,他在给梅特的信中写到:我晚上给你写信,最让我惊讶的是塔希提夜晚的静,只有在这才能如此安宁,连划破长空的鸟都不会来干扰这份安宁。有的时候在这,有的时候在那,一片枯干的叶子落下都能听到它的响声,那是能够抚摸灵魂的情景。岛上的原著民常常光着脚在月色中行走,他们永远都是沉寂的。我也不了解为什么这儿的人可以一整天一语不发的凝望天空,多美的夜啊!千百万人都在和我共享这个月夜,所有的人都在勇敢的去追求自我的生活他们随遇而安,从来不在意文明的繁文缛节,他们也从来不说谢谢。因为互帮互助就是他们天生的美德,可是他们就是我们常说的野人,他们只会唱歌跳舞,从不偷窃,从不杀人。只需要学会两句话就可以和他们友好的相处。可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纯朴的人却要被杀人的人称为野蛮人。法国已经把这里占领了,许多古老的东西正在渐渐消失……

高更在这遇到了一个美丽温婉的土著女孩——泰胡拉并以他为模特创作了大量惊世之作。高更在野蛮和文明中挣扎,他唾弃自己,既没有能力享受自由,又没有勇气对抗欲望。他需要做出选择,很明显他选择了和文明背道而驰。由于得罪了岛上的白人官员,半年后他们被遣送回法国!

再回到塔希提

他再一次回到温暖的阿旺角,围绕他的一帮年青人以崇拜高更为荣,他们还成立了阿旺角画派,当然高更还是那个绝对的带头大哥。他们热情洋溢的讨论,高更也在同年轻艺术家们的交流中学习,在这一时期进去大量创作的,一个特立独行背离现有艺术的风格也逐渐形成。这一时期他还继承了叔叔的一万法郎,并赢得了一位叫安娜的女人青睐。突然有钱了的高更似乎忘记了十来年食不果腹的日子,忽略掉浮华背后还有一个冷冰冰的现实。在他生病住院的时间里,他听说安娜卷走了他所有的财产——除了他所有的画以外!他再一次陷入痛苦,心灰意冷,彻底厌倦了巴黎。他决定离开这个冷漠的世界回到塔希提!

塔希提早已物是人非了,泰胡拉已经嫁作人妇。唯一没有变得就是他的贫穷他的病痛还有他的孤独。高更不希望自己就这样度过他人生最后的时光。他要画画,唯有画画才能感受到自己还活着,一想到画画他的精神就恢复了活力。很快另外一个叫帕胡拉的女孩像光一样的走进他的悲惨世界。同样的也是年轻温润,同样也是心底善良!帕胡拉给了他生命最后的动力,他生命中最后的画都是以她为模特画成的。他疯狂的创作,他要画出他心中最宏伟的画。

最后的时光

差不多一个月不吃不喝的状态下倾注生命中所有的热情完成了他的巅峰之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他要把他一辈子都浓缩进这幅画里,包括感受到的每一次温柔和刺痛,每一次的抗争还有他的悔恨。他不仅仅想要画画,他更像是在为自己写一份墓志铭!完成这幅画后他带上砒霜独自登上了塔希提最高的山。他一定是上辈子得罪了上帝,天堂并不喜欢他,连地狱都对他关上了大门——毒药过期了!在经历几个小时和死神对话后他连滚带爬的独自下山回到家中。

在他生命中最后的几年时光,他勉强支撑着快要报废的身体继续作画,继续写作!甚至去帮助当地的土著反对当地白人的暴政,他的所做所为也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1903年5月在一位毛利老人的看护下高更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全岛上的土著都出席了他的葬礼。


美术之光


唐寅,出身商人家庭,自幼聪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觉宁王图谋不轨,遂装疯甚至在大街上裸奔才得以脱身而归。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逝。

唐寅在现代生活里,因为周星驰的演绎而被大众熟悉,他的真实生活,让人不禁唏嘘。正是人生的惨淡的遭遇,让他有了见证人世间美好的眼光,艺术的情怀得到了提升。

所以说艺术家没有很好的人生经历,做不出流传百世的书画。


向往花一样的人生


徐渭(1521—1593)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个人简介】

他是诗人,他是画家,他是书法家,他是军事家,他是戏曲家,他是民间文学家 ,他是美食家,他是酒徒,他是狂禅居士、他是青藤道士、他是旅行家,他是历史学家。

徐渭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出身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城大云坊的官僚世家,父徐鏓,母为侍女小妾,少年时天才超逸,入徐氏私塾读书,“六岁受《大学》,日诵千余言”“书一授数百字,不再目,立诵师听。”。 十岁仿扬雄《解嘲》作了一篇《释毁》,性格豪放,“指掌之间,万言可就。”

二十岁时成为生员,嘉靖二十年(1541年)娶同县潘克敬女为妻,接下来八次应试不中,“再试有司,皆以不合规寸,摈斥于时。”。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在山阴城东赁房设馆授徒,40岁才中举人。与萧勉、陈鹤、杨珂、朱公节、沈炼、钱鞭、姚林、诸大绶、吕光升号“越中十子”。后来为浙闽总督作幕僚,曾入胡宗宪幕府,一切疏计,皆出其手,又出奇计大破徐海等倭寇。

一日胡宗宪于舟山捕获白鹿,徐渭撰《进白鹿表》、《再进白鹿表》、《再进白鹿赐一品俸谢表》等并献于朝中,视为祥物,“上又留心文字,凡俪语奇丽处,皆以御笔点出,别令小臣录为一册”,学士姚汾等对徐渭文章大为赏识。又代作《贺严公生日启》,吹捧奸相严嵩。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胡宗宪以“党严嵩及奸欺贪淫十大罪”被捕,狱中自杀,徐渭作《十白赋》哀之。李春芳严查胡宗宪案,徐渭一度因此发狂,作《自为墓志铭》,以至三次自杀,“引巨锥刺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精神几近失常,几近癫狂。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在发病时杀死继妻张氏,下狱七年。狱中完成《周易参同契》注释,揣摩书画艺术。

万历元年(1573年)大赦天下,为状元张元汴等所救出狱,出狱后已53岁。

从此潦倒,痛恨达官贵人,浪游金陵、宣辽、北京,又过居庸关赴塞外宣化府等地,教授李如松兵法,结识蒙古首领俺答夫人三娘子。

万历五年(1577年)回绍兴,注释郭璞《葬书》。

徐渭晚年以卖画为生,但从不为当政官僚作画,“有书数千卷,后斥卖殆尽。畴莞破弊,不能再易,至借稿寝”,常“忍饥月下独徘徊”,杜门谢客,其中只在张元汴去世时,去张家吊唁以外,几乎闭门不出, 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的境遇中以73岁高龄结束了一生。死前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床上连一铺席子都没有,凄凄惨惨。





纳新老师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1],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2]、司徒颜杲卿从弟。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以及其后接二连三地排挤,使颜真卿一次又一次拓展了心灵的空间,人生体验更多,艺术体味也就更深。这些,颜真卿“一寓于书”,将前期的“颜体”反复锤炼,炼形炼神,从而神形兼备,终至成熟。可以看到,他加强了腕力,中锋运行,取篆籀方法,圆转藏锋,如印印泥。笔画形成蚕头燕尾,直画则成弓弩蓄势之形。笔画之间采取横细竖粗的对比错综方法。在钩末、捺末挑踢出尖锋,耀其精神。

可谓变法出新意,雄魂铸“颜体”。





老花匠yu艺术米


被称为明朝三才子之一的徐渭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生前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死后被人追捧的书画大家。徐渭,绍兴府山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等。徐渭多才多艺,在书画、诗文、戏剧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徐渭书法发自吴门书派,吸取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追求艺术个性化,开启和引领了晚明“尚态”的书风,把明代书法引向了新的高峰。他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自认为“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 

徐渭出生百日丧父,十岁亲母被逐,自幼性格孤僻。虽以以才名著称乡里,却途不顺,屡遭挫折。二十岁始中秀才,乡试八次未能中举。二十五岁时家产被豪绅无赖霸占,二十六岁时妻子因病早逝。为了生计,颠沛流离,三十八岁时始得浙闽总督胡宗宪器重入幕,未几年又受胡下狱株连,发病发疯,先后九次自残自杀,在一次病发中,误杀继妻被下狱,服刑七年,五十三岁时遇新帝登基大赦之机才得以获释。此后为了生计一直颠沛流离,直到七十三岁在穷困潦倒中死去。去世时床无片缕,身边唯有一狗相伴。徐渭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却声名远播,广为追捧。晚明以来受到汤显祖、袁宏道、梅国桢、查继佐、黄宗羲、石涛、张廷玉、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诸多文化和书画大家的称颂。尤其是被清代大家郑板桥推崇之际,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


猎风40


最近在研究八大山人朱耷的作品,因此也发现八大山人的人生经历的坎坷不平,以及在这经历中他的顿悟与挣扎。今天就讲讲他的故事。

八大作品

一 “八大山人”的来历

  1. 地位

八大山人原名“朱由桵”,后改名为朱耷,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等。他是正宗的皇室后裔——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第九世孙。

同时,他也是名震清初画坛的“四僧”之一,与石涛、髡残和弘仁并列。他们的绘画风格对扬州八怪和齐白石、潘天寿等我们熟知的画家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与当时的“四王”并行于当时清初的画坛,是清初画家中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的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布局简单,或一条鱼和一片奇石头;或一只鸟与山石共存,大片留白。有静穆之趣。

八大作品

2.八大释义

八大山人这个名号也是很有寓意的,在他创作后期,他每幅画的落款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这个名号也是在他后期才出现的。

当然对这个名号,也还另有说法:从字体结构上来说,“朱”字去掉“牛”,“耷”字去掉“耳”,剩余的即为“八大”二字,而去掉的“牛耳”意义更加明确,它象征明代作为“执牛耳者”即统治地位的失去。

二八大山人的坎坷经历

1. 出身贵族,前期一帆风顺

他出生于皇室贵族,八岁能吟诗,十一岁会画画。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被称为神童。

十六岁朱由桵改名为“朱耷”,并参加科举考试,这一考就轻而易举中了秀才。

2.明灭,人生走入低谷

在刚要走上仕途的辉煌道路之时,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打进皇城,清军入关,一夜之间,变成了亡国奴。又加上因为李自成坚决要把明朝皇室“余孽”消灭干净,八大山人辗转逃难,在这过程中,祸不单行,结发之妻亡故。

3.遁入空门,入佛门,进道家,躲避世俗

在遭受了一系列打击之后,也为了更好的躲避清王朝的追杀,朱耷选择了在奉新县耕香寺遁入空门。

这个时期他画出来的作品只是延续了宋元明时期的写实性。而这种写实似乎都对八大山人的内心备受压抑的情感而言,不足以表达。这也是八大在创作中的摸索过程。

此时的他喜欢饮酒,酒醉后,凡有人问他要画,他就借酒“发挥”,可以说有求必应,慷慨异常。

八大三十六岁,入住天宁观。在度过了十三年的佛教徒生涯后,又成了一所道院的开山祖师。他之所以选择这种亦僧亦道的生活,后人研究认为主要不在于宗教信仰,而是为了逃避清朝满洲贵族对明朝宗室的政治迫害,借以隐蔽和保护自己。

4. 疯了,却在精神的恍惚期进入创作高峰期

雍正继位之后,盛事已定,清朝对明朝皇室亦不再赶尽杀绝。但在这期间他的精神并没有好转,开始进入疯癫状态,刚开始装疯以躲避一些不必要的人情往来,后来几次癫痫发作,假疯变成了真疯。他大书一个“哑”字贴在门上,从此不再说话。也不跟任何人来往,只是喝酒发癫。转而精神稍有清醒,便继续作画。

这一时期也成为他创作的高峰期,他创作了大量的水墨写意风格的作品,鸟类、鱼、虫都在其中,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都无一例外眼神空洞,孤傲,翻下上方。

很显然,八大找到了适合抒发自己压抑情感的创作方式,也找到了艺术对其精神的支撑点。

哭哭笑笑、躲躲藏藏的一生承载了八大无法“哭之笑之”的一生,但他在这种极端条件下创作出的作品却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