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历史奉系主要将领郭松龄,为什么会背叛张作霖?

丫丫说史


张作霖执掌奉系军阀长期占据东北,当时郭松龄是奉系军中的重要将领之一,与当时的时局一样当时奉系军阀内部也派系纷杂,如张作相、吴俊生等组成的老旧派,杨宇霆、常荫槐等组成的士官派,以及郭松龄、李景林等组成的陆大派,各派为各自利益明争暗斗,所以说奉系内部局势并不稳定。郭松龄以张学良之名突然反叛,打的张作霖措手不及,张作霖也差点被郭松龄打败,经过这一次反奉,奉系军阀损耗大多精锐,使得张作霖的奉系军阀集团实力大损,动摇了奉系的政治基础。郭松龄的反奉在东北乃至民国近代史上都是一件十分具有影响力的事情。

“士官派”和“陆大派”的冲突:

张作霖因为出身绿林,他原来的军队没有经过很好的系统训练,军记很差,战斗力不强。张作霖因此当机立断,积极任用了一批留学归来和军校毕业的青年军官训练新军,这也导致了奉系内部“士官派”和“陆大派”的迅速崛起。杨宇霆和郭松龄分别作为“士官派”和“陆大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对奉系未来的发展方向看法并不相同,杨宇霆主张张作霖应该扩大势力带兵出关夺取中原地区,但郭松龄主张张作霖应该首先发展开发东北、精兵强卒,加强自身的力量。另外两人性格也不同,杨宇霆恃才傲物,郭松龄心胸狭窄,为人固执,尤其第二次直奉战争,郭松龄功劳很高但却未获得任何利益,而反观杨宇霆却接管了江苏,这让郭松龄非常不满,成为他日后反叛的一个间接原因。

郭松龄看不惯张作霖的所作所为,自认为是反军阀斗争

郭松龄曾经加入过同盟会,参与过反清革命斗争,还曾追随过孙中山先生参加了护法运动,不可否认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军官,所以说他对张作霖的很多旧式军阀做法极为反感。另外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势力能够不断扩张,与日本人的背后的支持分不开。后来郭松龄知道张作霖大量购买武器,想与南方开战,这无疑违背了郭松龄大力开发东北、防御日俄势力的主张,郭松龄实在看不惯张作霖的军阀做派,最终决定奋起反抗。所以说好多人也认为郭松龄的反奉是正义的反军阀斗争

郭松龄有反奉的能力,且有一定的野心

郭松龄与张学良亦师亦友,在张学良的信任和支持下,郭松龄依靠两次直奉战争的军功一路高升。另外,张学良后期名义上是长官,但奉军的大部分精锐实际上掌管在郭松龄的手中。郭松龄虽然军事能力极强,但是为人心胸狭隘,导致郭松龄与杨宇霆、姜登选等将领的关系并不好,而张作霖对杨宇霆的偏爱自然引起了郭松龄的不满。因为郭松龄在奉军精锐中声望极高,且郭松龄直接掌握了奉军装备最好的七万精锐主力,又加上联合冯玉祥和李景林的势力,郭松龄野心迅速膨胀,他自认为自己是可以击败张作霖的,虽然起初大获全胜,但最终还是失败被残忍杀害。


娜娜聊古今


郭松龄为何要背叛张作霖?为什么?翅膀硬了呗!他觉得自己是根葱,手底下有三瓜两枣的就不知道北了。居然敢拿鸡蛋碰石头,张作霖大帅的名号那绝不是空穴来风,那是真刀实枪拼出来的。你一个郭鬼子怎么能和一代枭雄东北王张作霖抗衡,那不是找死吗,是不是,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你郭松龄骁勇善战,手下精兵良将也不少,可是与张作霖相比那简直不在一个层次。


张作霖老奸巨猾,家底丰厚,统帅的东北军那在当时也是全国的王牌军,不仅武器装备精良,后勤补给那也是数一数二的。而且张作霖手底下过命的兄弟也不少,随便抵了出来一位那都是响当当的人物,玩命的主。郭松龄反奉之前那也是张作霖非常倚重的爱将。

郭鬼子之所以要与张作霖对着干,我觉得其主要原因就是后期他与张作霖的意见不统一,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说白了人一旦有点能水啦,就有点飘啦!郭鬼子仗着老帅的器重,翅膀也是越来越硬,说实话,他就是看不惯张作霖的做法啦,直到后来发展到与张作霖的命令背道而驰。你这样怎么行,人家是大帅,你郭鬼子再怎么嚣张也是在人家张作霖眼皮子底下做事,看不惯,不伺候你可以滚蛋,对吧!



因此,郭松龄与张作霖的矛盾越发的激化,直到后来郭松龄开始蓄谋策反,最终起兵反奉,开始与张作霖的部队对着干。这仗打的非常激烈,虽然开始的时候郭松龄沾了上风,张作霖差一点就栽在了郭鬼子手上。可是后来张作霖反败为胜,最终郭鬼子反奉以失败告终。

郭松龄在逃跑途中被奉军逮捕,押到辽中县老达房后,郭松龄及其夫人韩淑秀夫妻双双共赴黄泉,被张作霖下令就地正法,并且在当地暴尸三天以警示后人。


郭松龄背叛张作霖究其原因也就两点,一,郭松龄与张作霖根本就不是一路人,你想啊,一个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的军官,他的想法和做法怎么可能与土匪出身的张作霖一样,因此,这是导致郭松龄反奉的主要原因。

二,郭松龄有点效仿古人功高盖主的作风,自己有了点成绩之后,就觉得天底下搞不下他啦,用现在话讲就是有点飘啦!你大字不识一筐的张作霖都可以称王,我为什么不能,我比你少什么,与其在你手底下卖命,还不如我自立为王逍遥自在。


所以,郭松龄决定反奉,这件事可以说郭松龄是蓄谋已久的,他是胸有成竹,灭了张作霖东北王就是自己的,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结果怎么样,被冯玉祥给耍了,自己命搭上不说还赔了夫人又折兵,你说这是何苦呢?

这就是背叛主子的下场,郭松龄的死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这一点无可厚非。


任驰赢天下


历史上,郭松龄和张作霖关系很好,但在好关系也只是因为背叛的砝码不够大。


在某次地盘分割中,张作霖本是选定姜登选去接江苏,郭松龄去接安徽。不料中途杨宇霆表示他想要个地盘,结果杨宇霆去了江苏,把姜登选挤到了安徽,那这样郭松龄则落了空。郭松龄在战争分红中有功而不得赏,心中极为不满。心中肯定埋下了对张作霖和杨宇霆不满的种子了。 

后来杨宇霆、姜登选将苏、皖丢失,郭松龄气愤地对张学良说:“东北的事都叫杨宇霆这帮人弄坏了,安徽、江苏失败,断送了3个师的兵力,现在杨宇霆又缠着老帅,给他们去打地盘子,这个炮头我不再充当了,要把东北事情办好,只有把杨宇霆这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赶走,请少帅来当家。”气势汹汹的话语中,充分的表达着他的不忿。

此时的郭松龄已露出反奉的心思,但张学良没有在意。在11月21日晚,郭松龄发出讨伐张作霖、杨宇霆的通电,提出三大主张:一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二是要求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野,惩办主战罪魁杨宇霆;三是拥护张学良为首领,改革东三省。


10086江耳


关于题主的问题,想知道更多历史知识,广大读者可以观看电视剧

张作霖账下有五虎将,其中第一猛将姜登选与郭松龄水火不容。1925年,郭松龄在滦州倒戈反奉。

郭的反奉,对张作霖和奉系集团是个沉重的打击,在张作霖的个人生涯中也是一次巨大的挫败。在奉系集团内部,虽然有过像汤玉麟、张景惠、杨宇霆那样身居要职的人反对过他,但最后都被他收为己用,奉系内部更多的人都是死心塌地的跟从他打天下,现在无意间冒出个郭松龄反奉,让他恼火至极。

事实证明郭松龄是对的,他反对奉系亲日,大举南下。日本人借奉系打压直系,郭松龄看明白了,可惜张作霖不听,最后也是死在日本人手里。郭松龄反奉,最后日本关东军出动剿灭,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张作霖一生崇信关羽,讲究忠义,对所谓的离经叛道深为痛之,所以当郭松龄打着义旗造反时,他恨恨不已,不仅将他处决,还将他剁去双脚,在奉天小河沿曝尸三日,并将其惨象拍成照片分发东三省全境。而张学良目睹郭之照片,惨不忍睹,命令属下将之焚毁。张氏父子对郭的态度和感情完全不同。

  郭松龄反奉在近代东北是一个重大的事件,是清朝灭亡,民国建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战乱。他几乎推翻了张作霖的统治,波及面之广,影响之大,社会各界普遍受到震动。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很有代表性。当年沈阳《盛京时报》就有署名铁生的一段话:“郭公为改造东三省之伟人,为民请命,奋不顾身,今不幸罹于死难,凡我同胞,同深悼惜。今敬撰挽联一副,以哭当歌。上联云:‘死者不复生,惟有前仆后继,偿我公未了志愿’,下联是:‘忍者夫已逝,行将众叛亲离,尽他日依样葫芦’。”这种声音代表了民众反对军阀统治的普遍心声。是对郭松龄反奉行为由衷的敬意和无限惋惜。

另外还有一种声音似乎更多地代表了彼时普通民众对郭松龄为人的认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署名“农民”登在《盛京时报》的一副对联:“论权、论势、论名、论利,老张家那点负你;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尔夫妻占得完全。”

  如果说从张学良的角度或者站在张家父子的角度来说,郭松龄发动反奉战争似有不妥;如果站在民众厌恶军阀统治或者顺应历史的潮流来说,郭松龄反奉就是正义之举。

对于历史来说,角度不同,立场不同,结论当然就会完全不同,希望我们现在的读者在读这段历史时从中也能得出你自己的结论。

  


Ghoul内幕



郭松龄是张学良的老师,奉系军阀首屈一指的将领。那么郭松龄为何要背叛张作霖呢?

其实奉系军阀派系很多。郭松龄属于新派里的“陆大派”,而杨宇霆属于新派里的“士官派”,二人可谓是水火不容。郭松龄这边倚靠少帅张学良,而杨宇霆则依靠老帅张作霖。派系纷争算是郭松龄倒戈的一大原因。

另外郭松龄倒戈也有地盘纷争不公平的原因。当时是第二次直奉战争,本来郭松龄应该接手的安徽却被姜登选占了,这让立下赫赫战功的郭松龄很不爽。他多次向张学良发牢骚,表示强烈不满。不过少帅并没有在意郭的举动。



第三个原因则是郭松龄当时被老帅张作霖派去日本观摩,在日本他发现张以“落实二十一条”为条件,商由日方供给奉军军火,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这令郭松龄觉得张作霖是以个人利益出卖国家。所以这是郭松龄倒戈的第三个原因。


但是倒戈的郭松龄结局不是很好,最终在白旗堡战败身亡。

望采纳,谢谢🙏


有趣的历史段子


关于这个问题,最搞不懂的应该是张作霖。按照老张闯荡江湖多年逻辑习惯:“一个人对我好过,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怎么可以背叛?”电视剧《少帅》里郭松龄发动兵变叛他,把老张气得不行,当众骂道:“郭鬼子哪那个鳖羔子,到沈阳来,打个行李卷,有两个茶碗还有一个没把,小六子说他是人才,能吃苦耐劳,我一次就给了他两千大洋,给他安家……”我估计这会儿老张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崩塌了吧。


那郭松龄为什么要恩将仇报呢?

这是由郭松龄的出身决定的:郭松龄早年曾经追随过孙中山等人参加革命,深受三民主义的熏陶,回到奉天后任东北讲武堂的武术教官,在这里偶然结识了张学良。张学良这个人说到底还是有些理想主义的,因此他也十分佩服和敬重郭松龄这样深受过革命主义影响的人。但是张作霖不一样,张作霖这一代的老军阀们,并没有家国概念,在他们的眼里只有利益和地盘。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人,那就是张作霖的肱股之臣,杨宇霆。从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张学良掌权后立即东北易帜,而杨宇霆坚决反对就可以看出来,杨宇霆能在张作霖时代得到重用,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试想一下,张作霖若不被炸死,会主动东北易帜,令国家统一吗?不会。老张宁愿媾合日本人玩自立,都不会在东北悬挂青天白日旗。而杨宇霆,也是这样的想法。杨宇霆是张作霖时代的肱股重臣,但不是张学良的,所以他必须死,其根本原因还是道不同难以为谋。同样的,郭松龄能和张学良亦师亦友,那他在张作霖时代,也只能备受冷落,因为像老张他们这帮江湖人士,同样看不上这个满嘴为国为民的理想主义者。



因此郭松龄要么等张学良掌权后权倾东北,要么就倒戈反奉。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其实也无可厚非,但关键是郭鬼子这个人,有理想有想法,再加上张学良对他的盲目重用,不知道加以任何的威慑和驭人手段,使得这个人徒增野心。

第一次直奉战争,张学良和郭松龄带领东路军第二梯队在山海关打了个漂亮仗,成为了奉军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唯一的胜利,张作霖更是因此方能安然退回奉天。那年,张学良虚岁23,也是第一次参加战争,从后续张学良的军事天赋可以看出,这场战斗大概真的不是张大公子指挥的,真正让指挥者应该是郭松龄。郭松龄是陆军大学毕业的,奉军内部还有不少陆大毕业的,这些人逐渐形成了一个派系,陆大派。而因为和张学良的关系,郭松龄也逐渐成为了陆大派的代表人物。而此时,奉军内部还有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都有留学日本士官学校的背景),这些是张作霖的人。而郭松龄和杨宇霆的矛盾,差不多就是奉军内部新老两代权力交接时,由于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而升级这个矛盾的,就是第二次直奉战争大胜后爆发的地盘之争。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和张学良的第三军,和姜登选韩麟春(此二人皆是士官派的中坚)的第一军联合击溃直系主力获得胜利。大胜以后后,张作霖原本是想要郭松龄去接管安徽,姜登选接管江苏的,这样陆大派和士官派正好平衡。谁知杨宇霆此时跳了出来,想要江苏,结果姜登选就去了安徽,郭松龄啥也没捞着。

郭松龄自以为功高未赏相当恼火,再加上郭松龄退出关内先稳定发展东北的政策也被张作霖忽略。而不久之后,杨宇霆姜登选二人又将江苏安徽两地丢失,更令郭松龄大为光火,估计此时的郭松龄其实已经表露出对张作霖的不满,已经有倒戈反奉的心思了。可是,张学良这个二世祖,并没有在意。最后,将这个矛盾彻底激化的,是张作霖想要付出一部分代价,以得到日本人的军火支持,和南方的北伐军开战,这令郭松龄这个深受过三民主义熏陶的理想主义者,彻底走上了倒戈反奉的道路。



其实如果没有张学良的放纵和盲目信任,或者说张学良的驭人手段再高明一些,郭松龄也不会因为一时的赏罚不明利益不均就心生怨恨,听闻张作霖为了和南方北伐军交战去亲日,这只不过是内心怨恨爆发的催化剂罢了。他是陆大派的代表,和张学良亦师亦友,更是奉军内部掌握七万大军的高阶将领,明明有的是机会和方式去争取改变这一切,但是他并没有,反而选择了一种最激烈的方式,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高举你是卖国贼我是为民除害的大旗,去麻痹自己作出此般忘恩负义的事情,反而觉得是理所应当。

由此可见,一个人有才无德,又行事偏激,偏偏还有想法和信仰的话,那大概就是一颗炸弹。

郭松龄的倒戈反奉,导致张家父子的节节败退,老张为求保命不惜以签订丧失东北主权的密约向日本人借兵,事后又公然毁约留人话柄,日本人觉得老张太过跋扈便谋划了皇姑屯事件。张作霖重伤惨死,张学良仓促掌权,新老两代权利交接太过突然,而郭松龄的倒戈又令张学良在奉军内部成为了一个笑话,众多亲信班底更是在倒戈中损失惨重,无威望无亲信无势力,根基羸弱。虽然张学良掌权以后立即东北易帜和北伐军止战,又杀人立威,大小军阀抱团取暖拥立少主令日本关东军不敢轻举妄动,可毕竟张学良无论是手腕还是威严,都跟他老子差了不是一星半点。曾经张作霖时代的奉军,这只东北虎,最终也不可避免的走向败落。

其实郭松龄还真的没有拥兵自重的想法,他起兵反奉只是想“拥少反老”——拥立小六子,反对小六子的老子。为了这个事,郭松龄专门写信给小六子解释过:“公待龄以恩遇,龄报公以忠诚。”郭松龄说这话应该不是虚伪的,如果他造反成功把张作霖搞倒了,他绝不会取代张家自立。可惜,郭松龄很傻很天真,你一个部下,怎么可能让张家父子反目?所以最终郭松龄兵败身死,被张作霖公开暴尸几天,还拍了照片散发全军,以警告那些不忠之人。这样的结局,几乎是注定的。


宏林嘚吧嘚


这个问题各自有各自的观点,我们不是历史当事人,不好做统一的评价,但现在无非是两种观点,第1种呢,是觉得郭松龄在第2次直奉战争结束后,觉得张作霖对他不公平,没有给他分好的地盘和官位。另一种呢是指的是郭松林亲经过留学啊学习啊,经历了很多新的思想,觉得张作霖的种种作为不利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和统一,所以想推翻他。


想和你来电一下


郭松龄反奉一是因为受到了杨宇霆的排挤,二是和张作霖理念不和,所以才决定率兵反张。

郭松龄早年曾参加革命,后来结识张学良得以脱颖而出。

郭松龄毕业于陆军大学,早年参加过同盟会。护法运动时,郭松龄随老长官朱庆澜南下投奔孙中山,当过粤赣湘边防督办参谋,兼任韶关讲武堂教官,后来担任过广东省警卫军营长。护法运动失败以后,郭松龄返回奉天,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战术教官,结识了张学良,后来张学良组建卫队旅的时候就把他拉了过去,协助自己管理部队。

郭松龄崭露头角是在第一次直奉大战之时,当时张学良是第二梯队司令,郭松龄作为副手实际指挥部队,在奉军全线溃败时率部死守山海关,避免了奉军彻底战败。战后张作霖命郭松龄协助张学良训练部队,同时重用杨宇霆、姜登选、李景林等军校出身的军人,奉军战斗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是奉军能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获胜的重要原因。

郭松龄和杨宇霆的不和,导致他和张作霖之间渐生裂痕。

但是郭松龄的高升引起了张作霖亲信杨宇霆的不满,杨宇霆多次压制郭松龄,所以两个人关系极差,彼此水火不容。第二次直奉大战奉系胜利以后,奉军大举入关,先后占领了河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郭松龄有意安徽督军的位子,结果杨宇霆跑到张作霖那游说,让姜登选出任了安徽督军。

郭松龄一无所获以后自然对张作霖有些不满,张学良亲自跑去安抚,郭松龄口头上说没事,但是实际上心里却有了刺。

1925年10月,郭松龄奉命去日本观摩军事演习时获悉张作霖为了继续扩大势力范围,意图和冯玉祥的国民军开战,因此想向日本贷款购买军火。郭松龄认为此举会损害中国主权,为此私下会见了同在日本的冯玉祥部将韩复渠,表示了不愿意作战的态度。

反对内战的态度引发张作霖猜忌,郭松龄决定起兵反奉。

而奉系势力扩张太快,引发了长江地方实力派们的反击,孙传芳带头出兵,奉系大败,杨宇霆和姜登选两个人兵败,灰溜溜的逃了回来。张作霖紧急召回郭松龄,让他准备和冯玉祥开战。杨宇霆和姜登选的失败自然让郭松龄更看不起他们,而张作霖有事就让自己上,好处却全给了杨宇霆他们,这一做法让郭松龄大为不满。

而直隶督军李景林担心一旦和冯玉祥开战会影响自己的利益,也不主张开战,因此支持郭松龄的和平主张。郭李的态度让张作霖大为生气,11月18日去电斥责郭松龄,并命他立刻回沈阳。而此时却传出了张作霖打算处置郭松龄的风声。原本就心怀不满的郭松龄于是决定铤而走险,决定联合冯玉祥和李景林起兵反奉。

所以郭松龄反奉一是因为不满张作霖偏听偏信杨宇霆,二是不愿意再打内战引起了张作霖的猜忌,最终起兵反奉。


不沉的经远


他有个朋友叫冯玉祥……


豢养天使


他压根都不是张作霖的人,你要记住,郭松龄是共产党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