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如果希特勒提前兩個月攻打蘇聯,能在冬季前攻下莫斯科嗎?

共跳滴水線子


如果希特勒提前啟動巴巴羅薩計劃,也無法改變蘇德戰爭的結果,也就是說,無論希特勒發動戰爭遲早,都註定要失敗。

因為蘇聯的戰鬥力遠遠比德國想象的要強,蘇德之間的差距是硬實力的差距,而蘇聯人的抵抗力也遠遠比德國人想象的頑強的多。

可是如果僅僅從莫斯科局部戰爭來考慮,如果希特勒進攻蘇聯計劃提前兩個月,德軍則有一定的可能拿下莫斯科,取得莫斯科戰役勝利。

歷史不會假設,但我們可以先看看,莫斯科戰役,德軍為什麼失敗。

有人說德軍即使提前兩個月攻打莫斯科,這次戰役德軍也不可能取勝,理由是德軍兵力不足,攻打莫斯科的時候,投入兵力不足達不到起碼的要求。

德軍攻打莫斯科的時候一共投入兵力是100萬,而蘇軍則是傾巢出動,把遠東地區的兵力都調來了,投入的總兵力是125萬。到戰役後期,德軍的兵力達到了180萬,而蘇軍則達到了驚人的三百萬!

按照軍事學上防禦戰定律,進攻方通常至少要比防守方兵力多兩倍,才能穩操勝券,攻下城池。

可是那是說雙方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而德軍戰鬥力比蘇軍要強大許多倍,裝備也比蘇軍先進,所以蘇德戰爭期間,德軍每戰都是以少打多,而且在蘇德戰爭前期,德軍幾乎是每戰必勝。

所以說,莫斯科戰役,德軍兵力少是失敗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

莫斯科戰役,德軍失敗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天氣。

德軍在莫斯科戰役前期打得非常順手,根據"颱風"計劃,德軍第2裝甲集群在布良斯克方向,用兩個裝甲集群發動進攻。

在他們掩護下,德軍第2集團軍突破了蘇聯紅軍第50集團軍的防線,在1941年9月下旬奪取布良斯克。

10月3日,德軍一鼓作氣拿下奧廖爾。

德軍乘勝追擊在莫斯科以西的維亞濟馬跟蘇軍相遇,蘇聯西方面軍難以抵擋德軍攻勢。

德軍10月7日德軍抵達維亞濟馬,在一週內全殲蘇聯紅軍維亞濟馬集團23日,德軍繼續進攻,又圍殲了蘇聯紅軍布良斯克集團,蘇軍在此戰中有67.3萬人繳槍投降。

就在德軍厲兵秣馬打算向前推進的時候,莫斯科地區雨雪交加,道路開始變得泥濘不堪,德軍很多的戰車陷入了泥濘之中,不得不在原地打轉。

這帶來一個災難性的後果——德軍的機動力嚴重受限,德軍的後勤能力開始不足。

二戰納粹的殺手鐧是什麼,閃擊戰。

德軍在戰爭中的骨幹是什麼,裝甲集群。

不信你看看蘇德戰爭史,德軍的裝甲集群出現在哪裡,蘇軍的噩夢就出現在哪裡。

儘管坦克的速度不會減慢多少,但戰車不能跟上,步兵更不能跟上,裝甲集群也不敢孤軍深入,進攻節奏就慢了許多。

可以說正是雨雪造成的泥濘道路減緩了德軍前進的步伐,德軍機動性強的優勢全部消失,不能發揮。

雖然說受天氣影響的不只是德軍,但是蘇軍動用了大量的戰馬和普通的馬來運送戰略物資,更重要的是,蘇軍可以利用現成的蘇聯鐵路網,後勤基本沒有壓力。

而接下來的情況更糟,莫斯科冬季到了,德軍官兵受不了當地的異常嚴寒。

德軍補給不足,冬季禦寒服裝和白色偽裝服都無法運到,缺乏冬季條件下作戰的準備。

坦克和其它車輛都因為低溫而不能動彈。而蘇聯紅軍則是在嚴寒中長大的,根本就不在乎寒冷,士氣高漲。他們在源源不斷的援助下,不僅有著足夠的冬季作戰裝備,而且他們的槍炮都套上了保暖套,塗上了防凍潤滑油;同時還有足夠的棉衣、皮靴和護耳冬帽用來防寒。

總之莫斯科戰役中,對德軍不利的因素,嚴寒是比較重要的一條。

那麼,如果德軍提前兩個月進攻莫斯科,有沒有可能獲勝呢?

在後世的眼光看來,“巴巴羅薩”計劃似乎是一個瘋狂的,不可能完成的計劃,實則不然。

事實上,巴巴羅薩計劃的成功率在紙面上看是不低的。而德軍在莫斯科城下折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嚴格按照巴巴羅薩計劃來執行。

在希特勒的規劃中,德軍應該兵分三路,快速擊敗蘇軍。

巴巴羅薩計劃本來預定的時間是1941年5月初,而最終執行確實在6月下旬。這接近兩個月的時差,最終影響了整個戰爭的走向。

按照本來的計劃,從5月份開戰,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將快速擊敗白俄羅斯方向的蘇軍,拿下列寧格勒。中央集團軍群會擊敗蘇軍西方面軍,直搗莫斯科。南方集團軍群會圍殲烏克蘭方面軍,在年末攻下斯大林格勒。

按照原計劃,1941年年末,德軍就應該攻下包括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莫斯科等所有大城市。這之後無論蘇聯是否投降,都不會再影響大局了。

但巴巴羅薩計劃為什麼沒有順利完成呢?

因為南方集團軍群出了問題。德軍在南方並沒有順利包圍烏克蘭方面軍,而是讓烏克蘭方面軍緩過了第一階段的暴擊,進入了防禦工事。最終不得不調集中央集團軍群南下,和南方集團軍群一起艱難吃掉了蘇軍烏克蘭方面軍。

而這個階段,恰恰是蘇聯補充回血的重要階段。如果德軍能夠嚴格按照計劃執行的話,在蘇軍補充好新兵之前,德軍就應該兵臨莫斯科了。

所以,巴巴羅薩計劃的失敗關鍵就在兩點:1:中央集團軍群去支援了南方集團軍群,耽誤了兩個月。2:支援南方集團軍群以後,中央集團軍群靠近莫斯科時已經進入深秋,氣候此時對德軍不利。

所以,如果巴巴羅薩計劃按照原計劃提前兩個月執行的話,德軍抵達莫斯科時最晚也就是初秋。要知道,蘇軍在蘇德戰爭初期的戰鬥力是很差的。而僅有的常備軍又在德軍的第一波打擊下消耗殆盡。在初秋的時候,在蘇聯道路泥濘之前,後勤充足的德軍在莫斯科與蘇軍決戰,那就真的是勝負難料了。


小約翰


可以肯定的說,如果沒有寒潮提前到來,希特勒拿下莫斯科是必然的結果。

在已知的歷史,莫斯科保衛戰蘇聯已經都對失敗默許,只是寒潮給了蘇聯時機,德國的落實裝備難以啟動,攻擊力也難以發動,所以才止兵僵持!

德軍有近半的傷亡是由惡劣的天氣造成,通常說希特勒沒有預料到寒流,事實上此時德國的軍工和後勤保障體系也達不到完整的供應。

德國在沒有後勤保障的情況下,即便攻克莫斯科,也未必能夠堅持住蘇聯反攻,最終還是隻能維持當時的戰線!

蘇聯龐大的國土,雖然在丟失最繁華的歐洲區域後,國力會有所下降,但英美等國家的幫助,能夠彌補這樣的損失。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蘇聯就是在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得到來自盟軍的支援,而最終實現了反擊勝利,為整個二戰的勝利贏得轉機!


多臻貴


莫斯科保衛戰是一場非常慘烈的戰役,蘇聯能夠打贏莫斯科保衛戰,一方面是因為蘇聯士兵在莫斯科保衛戰時期勇敢作戰,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蘇聯進入了冬季,德國士兵不適應寒冷的季節,沒有準備好足夠的過冬衣服。假如德國提前兩個月發動莫斯科保衛戰,那麼德國就能夠在溫暖的季節完成決戰,蘇聯打贏莫斯科的保衛戰的可能性將會大幅度降低。

而且德國如果提前兩個月發動攻擊,蘇聯進行動員的時間也會變短,德國攻到莫斯科城下的時間最少提前兩個月以上。其實希特勒在最初的時候,一直打算從春季就發動對蘇聯的進攻,在冬季結束之前結束戰爭。然而德國的盟友意大利卻四處惹禍,導致了德國不得不替意大利擦屁股,將進攻蘇聯的時間延遲了兩個月。在德國和意大利結盟的時候,很多德國軍官就不看好意大利,一戰時期意大利已經坑過一次德國,但是希特勒還是沒長記性,仍然跟意大利成為了盟友。

在德國攻佔法國之後,不甘寂寞的墨索里尼發動了對希臘的入侵,意大利軍隊對付埃塞俄比亞的非洲土著都吃力,更不要說對陣希臘的正規軍了。結果意大利被希臘打的屁滾尿流,不僅沒有佔領希臘,還丟失了一大片殖民地。墨索里尼打不過希臘,只能找希特勒求幫忙,德國和希臘的關係本來不錯,但是為了避免希臘打垮意大利,德國只能幫助意大利去打希臘。

德國軍隊出現之後,希臘軍隊很快就敗下陣來,最終希臘被德國和意大利佔領。在攻佔希臘期間,德國調動了大量的部隊,前後耽誤了兩個多月時間。等到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計劃的時候,蘇聯已經在邊境上聚集了不少部隊。而且巴巴羅薩計劃實施的時候已經快要進入夏季,等到德國攻擊到莫斯科城下的時候,剛好又趕上了蘇聯漫長寒冷的冬季。假如沒有意大利四處惹禍,莫斯科保衛戰肯定會提前兩個月,德國很可能能贏得這場戰役的勝利。


軍武小咖


這個問題很值得探索,津城沐雨來回答。

二戰時,希特勒軍隊已經打到莫斯科城外,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但是,就在此關鍵時刻,莫斯科地區氣溫陡降,莫斯科的冬天比往年更加寒冷。結果,本就沒有經歷過如此寒冷的德軍,事前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



突如其來的寒冬,讓德軍很多坦克打不著火,不少大炮也被寒冬凍住無法開炮,士兵也因寒冷凍傷減員,德軍的進攻被迫停止。

寒冬延緩了德軍攻勢,蘇聯得到喘息的機會,迅速抽調西伯利亞和遠東耐寒的精銳軍隊趕往前線,重新調整部署,穩住陣腳。

來年春天,天氣轉暖,但此時蘇聯已經有了還手之力,重兵集結,打響莫斯科反擊戰,已經強弩之末的德軍被迫撤退,之後再也沒有能力重新進攻莫斯科,蘇聯轉守為攻,德軍節節敗退,並最終被反法西斯同盟徹底打敗。

寒冬保住了莫斯科,保住了蘇聯,如果德軍提前兩個月攻打蘇聯,能在冬季到來前打敗蘇聯攻佔莫斯科嗎?



以當時情況來看,完全可以,再有兩個月,德軍完全可以攻佔蘇聯,因為當時的蘇聯還沒有穩住陣腳,軍隊還沒有就位,難以有效制止德軍凌厲的攻勢。

但是,如果直接推到蘇德戰爭爆發前,不是以結果來推論,而是重新洗牌,德軍不一定會如此順利。

德軍為什麼一推再推,直到六月份才發動對蘇聯的巴巴羅薩進攻?就是因為德軍還沒有就位,還沒有完全準備好,如果提前兩個月發動進攻,各方面因素都有著更多的不確定性,到時候德軍不一定會攻到莫斯科。

所以,如果再給德軍兩個月,德軍大概率會打敗蘇聯攻佔莫斯科;如果德軍提前兩個月發動進攻,由於諸多變動因素,不一定能在冬季前攻佔莫斯科,甚至還不如這次進攻的更遠。



你們覺得呢?

我是津城沐雨,歡迎大家積極評論交流,我們一起來探索,喜歡歷史的朋友,記得隨手關注給個支持,您的鼓勵是我不斷創作的動力。


津城沐雨


提前兩個月進攻蘇聯,是不可能的。希特勒早就想進攻蘇聯,之所以拖進了六月份,是條件不允許他提前兩個月進攻。

原因有二:一是德國要重新組建幾百萬軍隊。從武器裝備,部隊組建,到日常訓練,都需要大量的時間,不是一下子能準備好。1941年,蘇德雙方都在訓練新兵,只是最後德國先動了手。

二是巴爾幹半島沒有擺平。1941年春天,南斯拉夫爆發了起義,德國用了很長時間才平息。在平息南斯拉夫前,德國不敢貿然進攻蘇聯。

希特勒進攻蘇聯,還佔有一個優勢,進攻的突然性。據朱可夫回憶,在希特勒進攻蘇聯時,許多蘇軍部隊還在前進的道路上,部隊之間的建制都不完整,在行進間被德軍擊潰,造成了防線的巨大漏洞。

德國的總體戰起了作用,蘇軍的大量飛機被炸燬在機場上,失去了制空權。油庫,車站,通信線路均被破壞,導致蘇軍戰爭初期巨大的混亂。

在二次大戰中,帝國主義發動突然襲擊並收到奇效,蘇德戰爭是唯一的一次。一般國家遇到這種打擊,早就滅亡了。實際上,在二戰中,斯大林是唯一一個能夠頂住希特勒瘋狂進攻並消滅希特勒的領袖人物。

蘇聯遭受希特勒打擊,與斯大林極力避戰有很大關係。與希特勒大規模擴軍相反,斯大林在擴軍方面保持著相當大的剋制。1941年春天,朱可夫提出徵招50萬預備役戰士入伍,斯大林遲遲不預批准,生怕刺激希特勒。1941年6月,朱可夫又提出要下命令讓蘇軍進入一級戰備狀態,斯大林堅決不允許,並派內衛部隊監視部隊的行動。

極大地捆住了蘇軍的手腳。以致造成衛國戰爭初期蘇軍極大的被動與混亂。

如果德軍提前兩個月進攻蘇聯,其準備工作必然加速,戰爭的跡象就會被蘇聯發現,也許蘇聯會過早地拋棄和平的幻想,堅決地把經濟生活轉入戰時軌道,這樣蘇聯反而可以加速準備戰爭,而不再被捆住手腳。這樣一來,蘇聯反而可以提早佔領陣地,構成一條完整的戰線,而不被德軍衝得七零八落。德國反而佔不到什麼便宜了。

1943年春天,蘇德雙方為庫爾斯庫大會戰進行了公開的備戰競賽。德國反而落了下風。


陽城導航


如果希特勒提前兩個月進攻蘇聯的話,也許對蘇聯會把得更有利一點,提前兩個月正好是4月底,那個季節在東歐來說,不是一個作戰的好日子,道路泥濘狀態還沒有結束,對德軍來說是個很大的麻煩。

如果看一下,當時的數據一些計劃的話,6月份的時候,正是蘇軍最為混亂的時期,許多部隊的炮兵正在進行打靶訓練,許多單位也沒有到位,許多部隊正好處於從後方到前方,正在換防,展開之時。可是4月時,許多內陸的部隊還沒有到達前方,正好就可以避免了,大量部隊集結在前線地帶,被德國輕鬆包圍的局面,實際形成了縱深佈置的情況。

蘇德在邊境交戰一線的交戰,由於蘇軍沒有能夠及時展開,這將得以避免,蘇軍將不得不退卻一定的距離,但是也將因此獲得了一個主場式的優勢,可以更為從容的展開自己的縱深部署,德軍會面對從後方源源不斷開來的蘇軍問題。這可能打亂德軍的進攻節奏。


麥田軍事觀察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也沒用的。

其實打仗就像下棋一樣,要全力佔據戰場的主動權。所以一定要牢牢掌握這個主動權,用盡一切方法,攻擊敵人的弱點,將敵人儘快打垮。

所以,各國不惜代價爭取戰場主動權。

古代戰爭由於通訊不發達,有個特殊現象。

即便是成吉思汗、劉邦、凱撒這些皇帝,作戰如果親自指揮,都必須趕到前線。

為啥?

因為就是要把握戰機,以掌握戰場主動權。

戰爭是瞬息萬變的,往往重大的形式變化只在一二個小時內發生。

比如項羽以3萬騎兵擊潰劉邦56萬大軍,只是一個上午的事情。

說了這麼多廢話,我們看看希特勒提前2個月攻打蘇聯,能夠打下莫斯科嗎?

答案是不能!

莫斯科會戰的勝負,根本上在於德國的實力不足以擊潰莫斯科地區的蘇軍。

德軍的兵力為180萬人,當時莫斯科的蘇軍為120萬,德軍是佔優勢的。

然而,12月,蘇軍猛增到270萬人。

正常來說,進攻一方即便有戰鬥力的優勢,兵力也要是敵人的1.5到2倍,才能有一定把握。

現在,蘇軍反而比德軍多出90萬人,後者想要獲得決定勝利是很困難的。

然而,最後反攻階段,蘇軍又有30萬人的援軍,總兵力為300萬,而德軍為180萬。

就實力對比來說,德軍想要勝利幾乎不可能。

自然,蘇軍損失也是很慘重的,到12月共損失133萬,包括51萬人戰死。

如果在加上反攻階段損失的37萬人,也就是損失高達170多萬。

然而,德軍損失也非常慘重約有60萬人。

但關鍵是,蘇軍傷亡雖然慘重,仍然能夠迅速彌補損失。

相反,德軍等於損失了三分之一的作戰力量,又長驅直入在蘇聯腹地,想要迅速恢復很困難。

可以說,冬季只是有加成作用,卻不能決定戰爭的勝負。

提前進攻蘇聯,莫斯科會戰這樣打也一樣要失敗。

再退一步說,莫斯科會戰勝利卻不能摧毀蘇軍主力,打贏了一樣也是沒用。


薩沙


提前兩個月執行巴巴羅莎計劃,事情會有另外的變化,歷史上德國對於蘇聯的進攻計劃,原本確實是考慮過季節因素,決定在更早兩個月的夏初開始發動,因為盟友意大利的動作,引發德國必需出兵巴爾幹地區,雖然德國在巴爾幹地區很快解決了南斯拉夫和希臘,時間還是被多拖了兩個月,這時德國方面也考慮過計劃順延一年,就是到四二年夏初開始進攻蘇聯,原因是德國自己也始終覺得沒有完全準備好,發起對蘇進攻後,還缺乏完善的後勤保障計劃。但是這時德國得到的情報顯示,蘇聯已經把自己的兵力都作了突前佈置。


大部分軍隊都已經投放到西線歐洲邊境,這就給德國人看到可以聚殲蘇聯軍隊的機會,德國的計劃是在自己後勤保障沒問題的蘇聯邊境地區,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然後長驅直入蘇聯空虛的後方,那麼原本不足以保障的後勤供給,亦得以鬆緩,成為有可能完成的任務。歷史事實也是這樣,德國發起巴巴羅莎行動後,憑藉著先進的戰略戰術,攻擊到莫斯科城下時,也確實完成了對蘇聯紅軍紙面部隊的聚殲,理論上這時蘇聯已經沒有多少像樣的部隊了,只是德國人不知道蘇聯還有影子部隊這麼一招,前面派往西線的主力部隊一損失,留在後方的影子部隊架子立即開始徵兵擴充。而德軍在對蘇戰爭最大的失誤,就是不但自己瞎分兵導致兵力不足,而且一直左右搖擺,自己也弄不清重點到底放在南線搶下石油產區,還是北線去攻破莫斯科城獲取政治勝利,這種糾結在斯大林格勒表現的特別明顯,明明已經可以吃下斯大林格勒了,自己把攻城部隊抽掉走去支援南線,發現兩頭都不像段時間可以結束的,又掉回來試圖先解決斯大林格勒,自己的部隊疲於奔命時,也給了蘇聯人緩過神的機會,然後就是後勤保障果然供給不上的惡果開始顯現,在蘇聯人殺敵八百自損三千的蠻橫打法下耗盡了資源。

所以希特勒最後沒打下莫斯科,根本原因不在於他晚了兩個月進攻蘇聯,而在於他進攻蘇聯的目的性自己沒分出重點,一個是下巴庫搶石油,一個是破莫斯科城,希特勒堅持破莫斯科城其實可能對破城還有一點誤解,就是大概他以為攻破莫斯科城,蘇聯就算滅國了,這一觀念,即使在四十年代,其實也已經顯得落伍的古典主義了些,要知道東方疲敝的中國,英法聯軍破過北京城,八國聯軍破過北京城,不久前日本也剛破了南京城,以疲敝之中國,元首西狩,一樣在疲敝的堅持著,何來都城一破即告國滅之說?所以德軍攻進蘇聯後,北線不以消滅蘇聯有生力量的圍城,實際上毫無實際意義,老實說即使攻破莫斯科,也依舊不具備什麼實際意義,提前拿破崙攻過來,俄國人可是自己就一把火燒了莫斯科的,斯大林肯守著不退,已經相當有進步了。


李三萬的三萬裡


蘇德戰爭中,莫斯科戰役是三大戰役當中非常重要的一戰,因為它關乎蘇聯人的信心、勇氣。

在歷史當中,德國在莫斯科戰爭中失敗了,莫斯科戰役開始時間是在1941年9月30日,起初是蘇聯的防禦階段。在12月5日後,蘇聯開始反攻,到1942年1月,德軍徹底敗了。

不得不說,德軍能敗在莫斯科,和天氣也有一定關係,畢竟,那一年莫斯科的冬天異常的寒冷。

問題來了,假如希特勒提前兩個月發動對蘇聯的戰爭,能不能在冬季來臨之前拿下莫斯科?

也很難。原因如下。

如果德軍提前兩月進攻,準備工作不足,時間還有點早

蘇德戰爭開始於1941年6月22日,三個月後的九月底,德軍打到了莫斯科外圍州縣。

如果提前兩個月,那就是4月22日。四月的天氣,北方剛剛化凍不久,這個時期,行軍打仗稍微不方便一些。純粹的步兵還可以,但是帶著大量的裝甲輜重前行,道路非常不易。

正因為天氣的原因,當年拿破崙攻打俄國時間定到了5月之後,一百多年後的希特勒攻打蘇聯把時間定到了6月份。

不過,希特勒的時間定的有點晚,如果再早一個月,可能對德國更為有利一些。

想來如此,實際上,二戰期間的德國無法提前戰鬥,哪怕一個月也不行,準備工作還不到位。希特勒從1940年的12月份確定計劃後,就開始安排人做準備工作了。直到來年五六月份,才準備到位。

如果希特勒提前兩個月就開拔打仗,那麼會因為準備不足,導致失敗。

就算德國提前兩月進攻,補給艱難的問題依然解決不了

德軍最大的軟肋,就是大本營離蘇聯太遠,補給供應太難。

就算德國提前兩月進攻蘇聯,假設沿途戰役也很順利,那麼七月底就到莫斯科了。七八月,是俄羅斯夏天的雨季,打仗是不容易的,補給也不容易。

九月之後到十月之間,天氣尚好,在此期間,德軍就要想法設法拿下蘇聯了,否則到了當年的10月,又是莫斯科不多見的秋雨綿綿,戰役的開展還是不利,特別是在道路泥濘的情況下,補給運送更為艱難。

所以,留給德軍的時間只有九月到十月。

一兩個月,德軍能把蘇軍打慘嗎?各種對比後,發現德軍很難把蘇軍打慘。

就算德國提前兩月進攻,在人數差距很大的情況下,戰勝蘇聯很艱難。

二戰時期,蘇聯早就不是一戰後那個蘇聯,人家已經成為了工業大國,每年造的飛機大炮等各種武器,比德國的數量還要多。而蘇聯的人口也要比德國多不少。


可以說,蘇聯無論是槍炮,還是兵源,都比德國充足,德國拿什麼快速戰勝?也許,德國會在某一個戰役上獲勝,但在朱可夫等將軍的調度下,就算是天氣一直良好,德軍想把莫斯科完全打下來也非常不容易。

關鍵的是,蘇聯人戰鬥意志非常強,社會主義國家的思想教育和發動百姓的能力非常出眾。斯大林在莫斯科保衛戰前的動員,就讓無數蘇聯青年前仆後繼地去為祖國奮鬥。

蘇德戰爭初期,雖然蘇聯沒少打敗仗,但投降的人數還不算多。

你再看看蘇德戰爭後期,德軍投降的隊伍比比皆是,就連希特勒培養的黨衛軍,有80%以上都是投降了蘇聯紅軍。

裝備不少,兵源不少,戰鬥意志還強的蘇聯軍隊,面對德國遠道而來,補給線還偏長地情況,在最後的戰爭中取得勝利,是合情合理。何況,朱可夫等人的戰爭素養,並不弱於德國各級將領。

因此,就算 希特勒提前兩個月突然攻擊蘇聯,也很難戰勝蘇聯。


藍風破曉


我是莫地方,我來回答。

誰不知道打仗就是要打敵人弱點,才可以要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古今中外,各國為了能奪取站長主動權,都相盡一切辦法就為了打敗敵人。

這是戰爭必然現象。

希特勒發動蘇德戰爭,必須要快否則蘇聯人反應過來,你就等著死,畢竟蘇聯戰爭動員能力那是沒話說。

希特勒知道戰場主動主要性,可這個時候戰局不是希特勒能掌控,一旦蘇聯反擊德軍只能被動防禦。

希特勒提前打下莫斯科,我覺得不可能。

蘇德戰爭初期,德軍搞了偷襲,蘇軍措手不及,大片國土淪陷,軍隊損失慘重,可蘇軍之所以可以儘快緩過來,那是因為他們有完善動員能力、惡劣天氣、強大工業實力,這些都強於德軍,也是莫斯科戰役必勝之舉。

莫斯科戰役初期,德軍180萬,蘇軍125萬,德軍確實有優勢。

無奈這個優勢保持一段時間,局勢有了變動,蘇聯遠東兵團支援莫斯科瞬間改變了莫斯科戰役局面,這一舉措徹底改變戰局。

德國對日本這個盟友太失望了,畢竟豬一樣隊友確實傷到了德軍。

蘇聯遠東兵團130多萬人支援莫斯科,徹底改變兵力上不足,蘇聯遠東兵團又擅長耐寒作戰,德軍想在莫斯科獲勝沒門。

這個時候斯大林全民皆兵,無論是誰都上戰場保衛國家這種精神,徹底激發了蘇聯這個戰鬥民族愛國熱潮,德軍深入敵後,沒補給缺支援這個時候你說不敗嗎。

蘇聯損失在多軍隊,都可以得到及時補充,德軍失去了就很難得到任何補給,可以說德軍換誰來指揮面對蘇聯不要命打法也是戰敗。

只能說天氣確實改變了戰局,可真正德軍失敗原因是他們激發了蘇聯保衛國家熱潮,這樣情況下德軍只能失敗。

希特勒想象美好,可現實殘酷,德軍優勢只能暫時,一旦蘇聯緩過來,只能必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