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一個“最不像異族政權”的異族政權:金國和蒙古都太菜了

“國史浩瀚,公子拾遺”

本期概覽


在中國近兩千多年封建歷史中,不乏有中原政權和異族政權對抗的例子,如北宋和遼國、南宋和金國等等,在我們常規的歷史認知中,雖然雙方都是對峙的局面,但是無論是從經濟基礎還是文化上層,異族政權都似乎處於天然的劣勢。


然而在中國盛唐時期,就曾經有一個異族政權——吐蕃,它的歷史就告訴我們,只要“會玩”,在哪開局都一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吐蕃——一個“最不像異族政權”的異族政權:金國和蒙古都太菜了


不想成為君主的富翁不是好富翁

公元7世紀初,雅隆河谷的悉補野部落在松贊干布的領導下先後征服藏博、象雄等地區,建立了最初的吐蕃政權,定都邏些城,也就是今天的拉薩。有關於松贊干布的建國史還要追溯到他的父輩,松贊干布的父親是朗日松贊,在他的執政時期,悉補野部落統治了森波、蘇毗等地方,疆域廣闊、周鄰眾多,與周邊各鄰邦的聯繫頻繁,這給松贊干布日後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和部落時期不一樣,松贊干布深知對於一個國家而言,首先要確立的是政治中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都城。從邏些城被選定為首都這一點來看,松贊干布的政治遠見是相當高明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邏些城所處的拉薩河谷寬闊廣袤、農產豐富,自然條件非常優越。而這一河谷的存在為吐蕃後續獨特的農牧結合奠定了基礎。

二、邏些城的地理位置相當安全,吐蕃建國初期尚有些許部落騷動,為了國家穩定考慮,必須要選擇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地方,吐蕃地處高原,滿足這些條件的可選之地並不多,而邏些城正是“不二之選”。

三、吐蕃建國時期大致和唐朝建立時間相同,而李唐王朝因為有隋朝的基礎自然要比吐蕃強大的多,處於自身防禦考慮,選擇離中原地區較遠的邏些城作為首都是上上策,至少中間有著較大的緩衝地帶。

吐蕃——一個“最不像異族政權”的異族政權:金國和蒙古都太菜了

國家的基本框架搭起來了,接下來最需要的是什麼呢?當然是錢啦!沒有錢,哪來的布達拉宮?沒有錢,人民吃飯怎麼辦?沒有錢,軍隊從哪裡來?對吧!

國家的收支是什麼?那自然是財政!和中原王朝一樣,吐蕃的財政制度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早在吐蕃第十代贊普伊肖列時期,大臣拉布果嘎以“賢者之舉為由,用“突”量田地,用“吐”數牧畜,引水到農田灌溉,被稱為吐蕃第一位良臣。在當時“突”和“吐”的農牧生產的度量單位視作財政制度的萌芽。

第三十代贊普達日年賽時制定了一些度量衡的單位,只是作為一般的商業或賦稅的計量標準實用,此時也沒有形成較完善的財政制度。

吐蕃——一個“最不像異族政權”的異族政權:金國和蒙古都太菜了

看到這裡啊,我不得不說中原政權和異族政權相比,“開智”明顯要早很多年。中原政權自秦朝開始就有了統一度量衡的意識,所謂“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那是公元前221年的事情,而吐蕃到了三十代贊普的時候,依然還沒有衍生出這種意識,這起跑線和咱們相比確實落後一些。

不過吐蕃同學也不用著急,上天並沒有拋棄你們,因為它給你們送來了一位賢明聖主——松贊干布。我為什麼這麼說,來看看這段關於松贊干布的記載:

“吐蕃古昔並無文字,乃於此王之時出現也。吐蕃典籍律例詔冊,論、相品級官階,權勢大小,職位高低,為善者予以獎賞,作惡者予以懲治,農田耦耕一天之畝數,牧場一件皮褐所需之皮張,食貨之均衡流動,乃選升、合、斤等一切量度,舉凡吐蕃之一切純良風俗,賢明政事,均為棄宗弄贊王者之時出現也。一切庶民感此王之恩德,乃上尊號曰‘松贊干布’。”

從上述文字可以看出,松贊干布在位期間確實做了不少有利於吐蕃的事情,應該說松贊干布在吐蕃的地位絲毫不亞於唐宗宋祖在中原王朝的地位,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松贊干布為吐蕃“量身定製”的財政制度究竟是什麼吧!


吐蕃財政“四部曲”

清查民生

要想制定一種制度,首先要做的當然是瞭解現狀,就好比咱們做方案,那肯定是得先整理各方面數據資料嘛!對於彼時的吐蕃來說,要想制定出完整可行的財政制度,就必須要了解戶口、財產、農田、牲畜等方面的情況。

“冬,贊普駐於札瑪。冬季大會於‘碴之寨卓’由大論窮桑、末東則布、倫莽布支、尚沒陵贊等人召集議盟,清查牧區牲畜結束,登記農田。”

吐蕃——一個“最不像異族政權”的異族政權:金國和蒙古都太菜了

不光是中央政權層面對清查和登記非常重視,基層政權也是對此相當的重視,甚至於對寺廟財產都一一登記於冊,在《吐蕃簡牘綜錄》中有關各地器械、農田、牲畜、戶籍等的登記可以稽查到個位數,表明吐蕃時期有嚴格的財政管理制度。

確立制度

松贊干布時期制定的度量標準法及設立岸本之後,管理財政收入有了明確的規定和程序要遵循,制定財政計劃、分配賦稅任務、徵收賦稅都有嚴明的程序和規章的約束。據“大事記年”的記載,吐蕃在某個地方要安排賦稅任務,首先是經過“盟誓”或“料集”,然後才實施徵稅計劃,且很少有未經“議盟”和“料集”就徵集稅役的情況。所以可以說吐蕃的財政計劃是經過縝密的安排和各方協商決定後才去執行。

吐蕃——一個“最不像異族政權”的異族政權:金國和蒙古都太菜了

那麼什麼是“議盟”和“料集”呢?

所謂“議盟”,即是處理贊普與大臣、中央政權與地方勢力、吐蕃與周領地區之間關係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建立共同利益。因為吐蕃是從部落時代跨越到國家時代的,很多部落聯盟時代的政治制度得到了部分保留,有點類似於如今的聯邦會議,很多具體的事宜都要通過議盟來決斷,包括制度的制定與修改、重要官員的任流放及其財產的清理、軍隊出征歸還及軍需的徵集、貢賦的徵收、土地的管理乃至作為政治手段的聯姻等等。

所謂“料集”,就是我們今天的動員大會。“料集”其實在藏語中的意思是“分攤”,從這裡我們也能理解“料集”的目的——召集各地官員集會議事,安排軍隊後勤物資,補充兵源,進行物資、馬匹、兵丁的徵集,或徵收地方賦稅,安排賦稅科目等,尤其是徵收這一塊,因為往往需要進行徵收的時候多是要準備戰爭了,所以“料集”也可以認為是戰略物資的籌備活動。

財政管理和分配

我們常說,致富需要“開源節流”,對於國家這麼龐大的機器而言更是如此。算清楚每一筆賬是一個國家實現財政盈利的第一步,這一點就是吐蕃和其他異族政權不一樣的地方,你看後面比它強大的多的蒙古,活了多久,不過百年!元朝一大堆的爛賬都沒法算,國家財政的賬一爛,貪汙腐敗就會跟著來。

那麼,吐蕃的國家財政的賬主要是哪些呢?

首先是軍費,吐蕃雖然地域偏僻,但是其積極開拓的心態完全不輸唐宗宋祖,吐蕃在二百多年間基本沒有停止過向外擴張的步伐,軍人數量的增長、後勤補給的加大、武器裝備的配給等,都是非常大的開支。

吐蕃——一個“最不像異族政權”的異族政權:金國和蒙古都太菜了

其次是官員俸祿,關於俸祿這一塊具體的數字我們無從得知,但是吐蕃立國二百多年,朝廷的官種約有50個,據此推測吐蕃官員的總量無疑是個龐大的數字,而且官員俸祿種類不一而足,有的為俸祿田、有的為物品、有的為嘉獎榮譽,如此看來俸祿的支出還是非常的龐大。

最後是建寺養僧的開支,吐蕃是一個宗教色彩極其濃厚的國家,赤松德贊時期,佛教就已經在吐蕃取得主導權,佛法場所的建設、僧人的供養、譯經活動等的支出大增,至赤祖德贊時期開支達到頂峰:

“(赤松德贊時期)為法主和普通僧人的生活來源,國王從屬民交納的稅賦中拔出每月七十五克青稞、一年九百克,一年酥油一千一百兩,一個月酥油一克二兩半,一年一套衣服,一匹馬,……”

可見,宗教建設的開支是一筆天文數字。

任命財政官員

財政制度的最後一個環節就是落實和監督,吐蕃時期財政官員就是具體管理吐蕃財政事務的人員。具體官員如下:

“岸本”——管理財物之事,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庫吏。

“孜巴”——負責監督財政事宜,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會計。

“差本”——相當於我們的稅官。

吐蕃——一個“最不像異族政權”的異族政權:金國和蒙古都太菜了

上述這四條就是吐蕃時期關於財政的“四部曲”,可以說吐蕃的這種財政制度即使放到現在個人認為也是不過時的,和歷史上諸多異族政權相比,吐蕃很明顯要走在它們前列,也正是這種高度的文明使得吐蕃一度成為大唐的最強勁敵。


我們的目標是:全面進步!

有了財政制度的支持,吐蕃國力開始突飛猛進,這給了松贊干布一展宏圖的絕佳契機。在松贊干布的統治初期,吐蕃內部矛盾紛亂,主要是悉補野王室與舊的勢力之間的較量。在吐蕃內部一直存在一個很大的隱患:勢力隔閡很深。早在松贊干布父親執政期間,為悉補野的擴張做過貢獻的人被賞賜土地和屬奴,這些人從一般的平民甚至從奴隸一躍成為貴族階層,與舊的權貴勢力形成相對的兩股勢力。

這就好比我們通過科舉和通過世襲做官的矛盾一樣,因為立場不同,發生摩擦是常有的事情。松贊干布所面臨的的難題是如何平衡好這兩方勢力的矛盾。首先他制定了“基礎三十六制”,這是全面系統的制度規劃,其中“六大法典”的第一項“六六大計法”,具有調整吐蕃勢力格局、加強王室集權的作用。“六六大計法”中,把吐蕃分為具有軍事和行政雙重功能的“四茹”,六十一個“東岱”,形成了茹一級的行政體制。

不好理解沒關係,大家可以參照一下我們的行省制,其實二者並無太大的不同,只不過名稱變了一下而已

。松贊干布的這項制度無疑是解決矛盾的利器——在這個體制下,茹”權力機構的首領在土地的擁有或財產的支配上代表王室的權力,並承擔具體的義務,原來的小邦要麼以地方千戶的面目出現,要麼根本消失,不復存在,它們對吐蕃中央政權的威脅也自然消失。

吐蕃——一個“最不像異族政權”的異族政權:金國和蒙古都太菜了

接下來要闡述的是一項更具社會意義的舉措——明確私有財產。在吐蕃“六大決議法”中規定人民要按期向贊普納稅和服勞役。這個基本政策確立了贊普與人民之間的經濟關係,和我們中原王朝如出一轍。王朝與人民之間關係的明確,保障了人民的社會地位,個人權益也漸漸被重視,這激發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社會生產力得到一定的解放,生產效率極大地提高,全社會經濟總量得到增加。

這項制度我認為是最具文明特色的,表面上是私有財產的確立,但實際上,這項法則將每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分工都明確好了,使得國家能夠快速進入一個井然有序的狀態,這對於一個幾乎是從原始狀態起步的吐蕃來說實屬不易!

吐蕃——一個“最不像異族政權”的異族政權:金國和蒙古都太菜了

其實啊,到了這一步我認為吐蕃的國家機制已經相當完善了,我不知道松贊干布是不是穿越者,在他的執政期間,吐蕃還建立起了一個相當公平的商業環境!

“赤桑央頓聶之兒,其聰睿之業績是,將山上的居民遷到河谷,於高山頂處修建堡寨,建立城鎮,此前蕃戶居住在山上,因此稱為七良臣中的第五位。”

上述文字表明人們為了便於交易和有更多選擇物品的機會,開始在固定的地方做交易,這實際上就是集市的雛形、城鎮的萌芽。

吐蕃——一個“最不像異族政權”的異族政權:金國和蒙古都太菜了

我們知道,商品經濟的發展往往以人數可觀、交往方便的地區為依託,只有在便於往來、容易集會的地方才能創造相對發達的貿易條件,出現活躍的交易。

在松贊干布的政令下,把牧業區的人口遷移到農區,把本來隨季節不定遷徙的人口集中於相對固定的地區,為貿易創造了有利的客觀條件,如此商品經濟容易培育和發展起來。

更令人叫絕的是,松贊干布還指示將不同生產領域分工細化,分工的細化與商品經濟的發展可謂相輔相成、互為因果。也側面反映出了商品經濟確實在吐蕃良性發展。


寫在最後的話

松贊干布建立統一的吐蕃政權,並大力推進吐蕃的制度化後,吐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都逐步進入有序的發展軌道中。在吐蕃制度化的內含中毋庸置疑包括著經濟的制度化,吐蕃經濟的制度化主要體現在度量衡標準的統一、賦稅的規範化、官職的專業化等方面。

這些內容也是吐蕃財政制度的內含和吐蕃整個制度體系中的一部分。財政制度在吐蕃政權的運轉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只因為在以上談討的各個方面取得的卓有成效的成果,吐蕃才在短短的幾十年內迅速崛起於亞洲腹地,並在二百多年的歷史中持續地發揮了歷史作用,光是這一點,就絕非是後世的遼金,蒙元所能比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