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那些年擾我中華的“異族”——鮮卑篇

在“中華文明”北部廣袤的草原、隔壁、沙漠上,居住著許多擅長騎射,以畜牧為生的少數民族部落。相比中原之地優越的地理環境,這些少數民族居住的區域環境惡劣,生產落後,物質生活匱乏,而他們本身又是天生的戰士,因而時常南下侵擾中原,奪取財富和生活物資。秦漢時期,在中原王朝的有力打擊下,匈奴敗亡,此時,匈奴往日的小弟“鮮卑”乘機崛起。


那些年擾我中華的“異族”——鮮卑篇

起源

關於鮮卑起源一直存在“東胡說”、 “ 東夷說”、 “ 山戎說” 、“ 逃亡漢人說”。其中,“東胡說”具有較為廣泛的主流史料記載,如:《後漢書(列傳•烏桓鮮卑列傳)》曰:“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故因號焉” 。《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曰:“烏丸、鮮卑即古所謂東胡也” 。此外,《晉書》和《十六國春秋》均有鮮卑為東胡餘部的說法 。晉代王沈編纂的《魏書》與司馬彪的《續漢書》等史籍也提到,鮮卑與東胡有密切的淵源關係。《史記索隱》引東漢胡廣雲:“鮮卑,東胡別種”,更證明了鮮卑來源於東胡。

其實,在北方少數民族起源這個問題上,不必太過較真。北方區域的少數民族大多以遊牧為主,因生產方式及社會制度較為落後,主要以部落聯盟的形式存在。不同的部落及民族間頻繁交戰(民風彪悍好鬥,一言不合就甩膀子開幹),戰勝方會俘虜敵方族眾作為奴隸(融合),戰敗方會暫時處於弱勢地位 ,縮小領地,甚至繼續分裂成數個小的部族團體。在這種部族不斷碰撞融合,地域上不斷遷移變化的情況下,也許早就不存純種來源的民族了。

那些年擾我中華的“異族”——鮮卑篇

歷史

秦末,匈奴興起之時,東胡勒索匈奴,匈奴領袖冒頓單于對東胡的要求一一滿足,以此麻痺東胡王,趁東胡王輕敵之際,向東胡發動進攻,大破東胡。東胡部落聯盟瓦解,東胡各部成為匈奴的種族奴隸,逃亡的東胡殘部分為兩支:退居烏桓山的烏桓族和退居鮮卑山的鮮卑族。此時匈奴強大,鮮卑和北方其它弱小部族一樣,受匈奴奴役。

那些年擾我中華的“異族”——鮮卑篇

公元45年鮮卑跟隨匈奴侵擾邊境,鮮卑才作為民族實體被中原王朝所知(此前,鮮卑由於在烏桓北方,並不與中原王朝接壤)。匈奴分裂後,鮮卑族逐漸擺脫其控制。85年和87年,鮮卑兩次攻打匈奴,反抗壓迫。91年,受到東漢和南匈奴聯合打擊的北匈奴被迫遷往中亞,鮮卑族趁機佔據蒙古草原,吞併匈奴餘種十餘萬落,開始強盛。

那些年擾我中華的“異族”——鮮卑篇

東漢桓帝(公元132年—公元167年)時,檀石槐(公元137年―公元181年)統一鮮卑各部,之後,鮮卑連年侵擾東漢邊境。公元177年,東漢靈帝命護烏桓校尉夏育,破鮮卑中郎將田晏、匈奴中郎將臧旻各率騎兵萬餘人,分別從高柳(今山西陽高)、雲中郡(今內蒙托克托東北)、雁門郡(今山西代縣西北)出塞,分三路進攻鮮卑。漢軍出塞二千餘里,鮮卑首領檀石槐命東、中、西三部大人率眾分頭迎戰,大敗漢軍。檀石槐死後,鮮卑分裂 ,西部鮮卑叛離,漠南自雲中以東分裂為三個集團:一是步度根集團,擁眾數萬,據有雲中、雁門一帶,二是軻比能集團,分佈於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來聯盟“東部大人”所領屬的若干小集團,散佈於遼西、右北平和漁陽塞外。其中軻比能集團勢力最強,影響大。

那些年擾我中華的“異族”——鮮卑篇

三國時期,軻比能志在統一鮮卑,與曹魏政權交好。228年,軻比能吞併東部鮮卑各部落。233年,軻比能吞併步度根部,統一漠南,對曹魏邊境形成威脅。為防鮮卑南下,235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刺客韓龍將軻比能刺死,鮮卑開始“部落離散,互相征伐”,鮮卑各部進入獨立發展時期。

西晉建立後,對周邊鮮卑各部採取安撫政策,雖然鮮卑時有反叛,但總體上與中原王朝保持了良好的隸屬關係。八王之亂後,中原混亂不堪,國力衰弱,北方各少數民族紛紛南下,逐鹿中原,鮮卑也在其中。與此前稍有不同的是,部分少數民族部落開始投靠西晉邊疆重臣,參與中原紛爭。正是此時,發生了“於是沉於易水者八千人”的慘案(鮮卑兵將劫掠來的八千漢族女子沉溺在易水河裡)。《晉書》上評價此事:“黔庶荼毒,自此始也”。

那些年擾我中華的“異族”——鮮卑篇

東晉時期,鮮卑各部在北方掀起建國高潮,從337年到420年,共建立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南涼、西秦、北魏等七個國家,後來建立北周(557年—581年)的宇文氏來源於東部鮮卑時期的宇文部。

去向

公元581年,楊堅受禪代周稱帝,改國號隋,北周亡。北周滅亡後,以鮮卑族作為主體建立的鮮卑國家不復存在。隋唐以後,鮮卑已不在作為政治實體和民族實體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