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別號陶朱公,為何成了富商代名詞


范蠡別號陶朱公,為何成了富商代名詞


范蠡別號陶朱公,為何成了富商代名詞

夏廷獻《百問百答說范蠡》07——

范蠡別號陶朱公為何成了富商代名詞

“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司馬遷語)

范蠡從越國到齊經商後,改姓名為“鴟夷子皮”,至陶地之後,自號“朱公”,因住在陶,人稱“陶朱公”《辭海》(1999年版)。《史記•貨殖列傳》說:“陶天下之中。”春秋末范蠡居此貿易,三致千金,號陶朱公。《辭海》1268頁為詞條“陶猗”釋義說:指古代富人陶朱公(范蠡)和猗頓。陶朱公以治產致富,猗頓以製鹽起家。見《史記•貨殖列傳》。後泛指富人。《抱朴子•擢才》:“結綠玄黎,非陶猗不能市也。”結綠、玄黎,皆寶玉名。

猗頓是在范蠡資助下致富的,猗頓是范蠡的學徒或曰弟子,所以用“陶猗”稱“富商”並不確切,也就沒有叫響。《辭海》1269頁為詞條“陶朱公”釋義說: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的別號。後世用以稱富商。

為何用范蠡的別號“陶朱公”稱富商,大概是因為“陶朱公”:

財富多——“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

威望高——“故言富者皆成陶朱公”;

聲譽好——“此所謂富好行其德也”;

牌子響——民間把陶朱公當財神爺敬奉。

社會生活中,稱呼某位商人為“陶朱公”,一是“恭維”——讚揚這位商人有能力、有智慧、有辦法,使自己的財富達到了別人難以企及的很高水平;二是“期望”——希冀這位商人能像范蠡那樣“富行其德”,用信息和金錢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自然,富商也樂意別人稱其為“陶朱公”——一個延綿了兩千多年被社會大眾認可和羨慕、象徵富貴和高尚的美稱。

范蠡的別號“陶朱公”成為“富商”的代名詞之後,衍生了“陶朱事業”、“陶朱精神”、“陶朱作風”、“陶朱遺風”、“陶朱遺韻”等一系列滲透著商業文化底蘊的美好名詞。

可以說,“陶朱”是范蠡經營管理了30多年、含金量很大的無形資產,具有商界典範、座標、符號的深刻含義,已經成為中國商人的金字品牌。

當今商界,應當把這個金字招牌充分利用起來,為繁榮經濟、振興中華服務。

在某些地方,也有單用一個“陶”字來代表“陶朱公”。例如,北京首都鋼鐵公司大院內,有一座迎賓樓名叫“陶樓”,首鋼負責人介紹說是為了紀念陶朱公范蠡。意在表明首鋼人也要像當年的陶朱公那樣,把生意做大做強,打到世界去。由此可見,“陶朱”已經成為努力拼搏精神的代名詞。看來首鋼的決策者很有歷史文化底蘊,在企業文化中注入陶朱公的思想,很有見地。范蠡當年在陶地經營五畜販牛販馬時,到過今日北京和更北的地方,有沒有在今日首鋼地方住過店歇過腳,史料沒有記載。首鋼人這麼做,很值得范蠡生活過多年的其他地方的人思考和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