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从未领兵打仗,却立有大功的特殊将军?

芳绯文学


有哪些从未领兵打仗,却立有大功的特殊将军?

想必在很多人的心里,都有着同样一个认知感,认为那些被封为大将军的人,都一定是上过战场,是杀过不少敌人的人。但实际上,在我们国家,还就有几位特殊的将军,他们并未真正的上阵杀过敌,但是却立下了大功,并且被封为了将军。就比如下面这几位。



第一位,李克农,他在1955年被授予了上将的军衔。这位大将是在1899年出生,1926年入党。他之所以能获得上将的称号,凭借的是搞情报立下的大功。当年顾顺章叛变之时,李克农在收到消息后,立刻就通知了中央,让他们能够及时的转移,从而才使得中央机关获救了。之后他又转到了苏区工作,依然搞着地下情报。就连美军对于这位大将都觉得有点招架不住,当年他去世之时,美国还专门为此放了三天假,以此来表示庆祝。



第二位,李贞,她在1955年被授予了少将军衔。李贞是一名女子,她这一生也是充满了传奇性。她出生在贫苦家庭,从小就被家里人送出去当别人家的童养媳。童养媳的日子可一点都不好,她在婆家受到了欺压,走投无路的时候,决定走上革命的道路。她后来嫁给了自己的同志,但是她的丈夫在党争的内斗中受挫,意志开始消灭。两人观念不同之后,便越走越远,最后彻底分开。李贞一心想着革命,最后以部队为家,将一生都奉献给了部队。她就是当时新中国解放时期无数妇女们的榜样,她也是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1位女将军。



第三位,杨志成,他在1955年被封为了开国上将。这位将军是一位单亲家庭的孩子,他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是被母亲一个人抚养长大。长大后的他是一个孝子,因为一心想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经过努力之后,就考进了黄埔军校,后来,他又加入到了共产党。其实杨志成上过战场,不过那是他很小时候的事情。他加入革命之后,因为受过伤,所以只能干着后勤的工作。但是他的后勤管理的很好,那时候部队里吃不上饭,他就想方设法的去找食物,尽量让大家都吃饱。所以说,他的后勤工作好了,才使得这么多将士能够在战场拼杀。故而,他最后是被封为了将军。

从上面这三位将军的故事我们就能明白,其实有的时候,并不一定要拼搏在一线才是一位好的将领。他们只要能将自己的力量发挥出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那么他们就是一位厉害的将军。


紫禁公子


1955年,新中国为在革命战争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将军们授衔,其中有一位上将立过大功,但并没有上过战场领过兵。



有人说来自于解放军总部的三位上将赵尔陆、杨至成、李克农都没有领过兵,其实不然。

赵尔陆上将自1927年跟随部队参加南昌起义以来,在红军时期确实是从事军需工作。但抗日战争爆发后,赵尔陆就开始领兵打仗。

1937年底,赵尔陆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第2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然后率领一批八路军骨干,创立了晋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赵尔陆先后担任过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华北军区参谋长、华中军区第二参谋长。解放后还参与指挥了海南战役,之后才调离部队加入了国防建设工作。



杨至成上将也参加过一线战斗。他于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5期,同年加入了革命组织。

后来成为了红军的一名连长,参加过南昌起义、湘南起义等,不幸的是,他在之后的“反围剿”战斗中腹部中枪,此后就走上人民军队后勤保障的工作岗位。

而李克农将军自1927年参加革命工作以来,大部分时间都从事隐蔽战线工作。他刚加入组织,第一份任务就是打入芜湖青帮。

一年后到了上海中央宣传部工作,1929年底在钱壮飞的帮助下,李克农和胡底一起打入国民党军调科特务机构。

当时他们三人被称为“龙潭三杰”,为党中央提供了大量有巨大价值的情报,周总理曾经说他们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

1932年,李克农到达中央苏区,随后和周总理一起建立了国家政治保卫局,让不少革命同志重新被组织认可。

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成立了联络局,李克农担任局长,从那之后他开始全面负责人民军队的隐蔽战线上的工作。

在李克农的领导下,我军隐蔽战线上的工作成绩斐然,每当关键时刻都能为党中央提供决策性情报。

正是这些有价值的情报,我军才对敌军军事行动一清二清,从而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李克农虽然没有上过战场,但他在没有硝烟的战场建立了特殊的功勋,也因此成为一名52名上将中唯一一个没有领过兵、打过仗的将军。


花木童说史


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怀仁堂里面,一场特殊的会议举行。因为这场会议是对有功的开国将领授衔。其中,朱德、彭德怀等十人获得元帅军衔,粟裕、陈赓等人被授予大将军衔。在授衔时,有个特殊的情况:本来要授予毛泽东大元帅军衔,由于他本人的婉拒,故此军衔空缺。更为特殊的是,在众多的元帅将军中,有一个人十分特别,他从未领兵打仗,未上过战场,却被授予了上将军衔。此人是谁?又为何没打过仗,却能得到上将军衔呢?一切要从他的特殊工作说起。

他的名字叫做李克农。与其他将领马上定乾坤、威风凛凛,令对手闻风丧胆不同,他所作的是幕后的工作,更多的是“隐”。这个“隐”也不好做,需要过人的智慧、胆识和冷静的头脑,一不小心还有可能丧命。这个幕后工作就是特工。

李克农1899年出生于安徽芜湖。辛亥革命以后,受新思潮的影响,参加过一系列具有进步意义的活动,并与1926年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党之后的他马上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地下情报工作能力。

1927年,蒋介石在发动了政变之后,各地也开始反共产党。4月18日,国民党右派在芜湖策划反革命事变,李克农知道之后马上采取措施,送出情报,最终使中共在芜湖的人员和组织得以隐蔽。这次行动也是他送出的第一份情报。

1927年为保卫党的安全,于11月在上海组建中央特科,由周恩来直接领导。在他的直接领导下,特科的工作卓有成效。李克农、胡底和钱壮飞打入了国民党内部,三人也被称为“龙潭三杰”。

此后李克农的工作也是不断和情报打交道,并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绝伦的好戏。他常年做情报工作,对人物的心理、性格有着非常好的把控,其演技绝对称得上是影帝了。

1930年,李克农护送刘伯承去武汉。面对国民党的重重把控,李克农丝毫不慌张,并成功将刘伯承送往了武汉。故事是这样的:李克农特意安排刘伯承坐在一辆坏车上,并故意挡在路中修车。这惹恼了一位军官。李克农见此,和他攀谈起来。李克农了解到这位军官要押送一名犯人,于是假借徐恩曾的名义,说自己就是上头派下来押解犯人的,并表示会向上头讲这位军官的功劳。这位军官听了之后,马上答应了。紧接着,李克农又说自己有位亲戚要去武汉,问这位军官能否帮忙护送。这位军官答应说没有问题。于是,刘伯承就这样坐上了车,一路畅通无阻地安全到达武汉。

在李克农的情报生涯中,最为人称颂的则是在顾顺章叛变以后送出情报,党中央马上转移的故事了。1931年4月25日深夜,李克农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开门之后,他收到了一封密信,一开便发现大事不好。原来顾顺章叛变了,并准备将地方和中央以及共产国际在上海的组织和领导的住处报告给国民党,以作为投诚的见面礼。

李克农决定马上找陈赓。恰好这时候不是与陈赓接头的日子,可是情况十万火急,怎么办呢?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找江苏省委。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陈赓。找到陈赓之后,马上又见了周恩来。周恩来立即采取措施,切断了顾顺章的关系网,并将联络暗号和方法作废。之后,马上开始转移。

27日早,国民党特务果然到了上海,但却扑了个空,早已人去楼空。楼里只剩下冒着青烟的刚刚烧完的文件,和尚未拆除的天线。周恩来和陈赓分别办成女人和老人从特务眼底下逃走了,时间只差了5分钟。

此后,李克农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情报保卫工作等发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朝鲜战争期间,还曾作为中方代表参与了谈判。1962年,李克农病逝,传言说美国还为此放了三天假。

尽管李克农一生未参与过直接的硝烟弥漫的战争,但作为“寂静的战场”的战士,他的功绩同样不容忽视,他也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略懂历史


林彪元帅眼界颇高,很少有人得到他的赞许,但他曾当众说过:苏静能当十万雄兵。


聂荣臻元帅也在回忆录中这样评价苏静:“红军过草地,苏静同志在前面开路是有大功的”。

苏静是福建海澄(今龙海市)镇人,长征途中,苏静为中央红军绘制的路线图达数百张之多,现在仍有数张完好无损地保存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苏静自幼饱读诗书,博闻强记,是林彪手下的首席智囊,小诸葛。1938年,八路军115师进驻晋西孝义地区,国民党方面派了一个高参到115师进行“联络”事宜。

很快八路军一个师部译电员被策反,把八路军的密码本也交了出去,苏静毫不客气的索要回密码本,不动声色的处决了变节分子,并假装无意间透露些八路军的“情报”,晚上高参把搜集的情报发回重庆,假装睡觉的苏静在被窝里手写心记,很快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密码。


在后来的战争中,无论是日本人的,还是国军的,新密码本使用三天以上,就全被苏静破译了。

在平津战役时,苏静是唯一秘密进入北平的解放军代表,表现的不卑不亢,滴水不漏,在《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上签上了大名。

辽沈战役时,苏静在深入前沿时发现,2纵5师在攻打义县时采取了坑道近迫作业的攻城方法,部队伤亡很小。苏静马上就敏锐地意识到这个方法可以在所有攻城部队中推广。


10月5日,苏静接连两次就同一个问题向林彪面呈《以坑道近迫作业攻占锦州的建议》。林彪听后极为兴奋,攻城思路一下子就出来了。

1955年,苏静被授予中将军衔。

老将军心底无私天地宽,一向寡言少语的他反而在批判林彪的大会上索性高声喊道:“我与林彪的关系最密切!”外柔内刚的正直秉性跃然纸上。


花近高楼1


在我们的认知中,唯有战功赫赫的人才可以当上大将军,因为“将军”指的就是那些上阵杀敌的英雄,可是在在中国,却有这么几位将军,一生中从未领兵打战、上阵杀敌,却被封上将,下面羽评就列举几位将军,看看有没有你知道的呢?

一:赵尔陆1905.6.4~1967.2.2

赵尔陆,山西人,高中毕业后就投身革命,参加过南昌起义,之后就一直从事后勤工作,因为上级领导认为赵尔陆在后勤更适合,他有经营天赋。

(赵尔陆上将)

但是赵尔陆年纪轻轻,他认为以他的年纪正是上阵杀敌的时候,还找主席反映,但是被主席一顿话,醍醐灌顶,说后勤才是打战的重中之重,古人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想而知后勤工作的重要性。

在后勤部长这一职担任了好多年,也跟随部队打了无数次战,一直负责前线士兵的后勤补给,后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赵尔陆被派去苏联访问,也就是这次去苏联让赵尔陆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苏联嘴里老说援助中国武器,但是每次给的都是用的不用的,可以说连说明书都有残缺。

在自己回国后就开始找专家一起研究科技方面,尤其是武器的发展,还整顿兵工厂,提高整体质量,即使生病了也不忘投身到卫星和核武器研究工作中。

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然而正是这废寝忘食的精神,在一天夜里,工作人员找他的时候发现他躺在床上,手里的烟都烧到手指上都没任何反应。

后来总理强制要求他休息,确实休息了,只是长眠于地下。

赵尔陆发起指挥雁北战役、参与指挥解放华北战役和广西战役,直到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虽然从来没有上阵杀敌,但是功劳却丝毫不比一些开国将领低。

二:杨志成1903-1967

杨志成将军就是开国上将,一个单亲家庭,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父亲就被人害死了,后来杨志成长大后特别勤奋孝顺,并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黄埔军校,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实杨志成打过战,但是还是很小的时候。

因为受伤所以不能参加战斗,而是调到后勤开始工作,杨志成一到后勤就发现的军队竟然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军装,这怎么行?于是他请后勤的人和同乡朋友们帮忙,很快就制作了一批统一的服装。

(杨志成上将)

据说当年毛主席总是自己挨饿将食物发给士兵,杨志成知道后就一直帮毛主席找吃的,没想到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还请了杨志成夫妇一起吃饭。

杨志成认为自己一生中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在后勤工作,也是最让毛主席满意的,他从来没出过纰漏,直到1955年被封为开国上将。

三:李克农1899.9.15~1962.2.9

李克农上将,安徽巢湖市烔炀镇中李村人,他同样没有带兵打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李克农上将是早期隐蔽战线斗争的光辉代表,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争,但是一直在默默为革命做贡献,周总理将钱壮飞、胡底以及李克农称为情报部门的"龙潭三杰"。李克农凭借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多次深入龙潭虎穴,为保卫党中央的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连毛主席都说他是中国的大特务,为祖国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李克农上将)


猫眼观史


前面很多人都提到了叶帅,说叶帅从未领兵打仗,但却立有大功,所以成了开国元帅。其实这是个误会。

叶帅早年也是粤军名将,在广东革命政府时期曾经率领部队镇压反动商团叛乱,维护了革命大本营的安全。到北伐时,他地位也已经比较高了,并在宁汉分立时期受到第四军张发奎的特殊信任,担任第四军参谋长,并兼任第四军军官教育团团长,为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都立了大功的,都是很重要的领导者。

徐帅回忆录曾说,广州起义时他奉命负责训练一队民兵,原来规定的任务是在起义发动之后占领公安局,起义失败后,局面很混乱,他不知道怎么办,跑回到指挥部去找组织,当时指挥部的领导人员都已撤离,他看到桌子上放了一堆银元,就抓了两把,塞在口袋里,后来找到组织就又上缴了。

徐帅并说,他后来和叶帅聊起这件事,叶帅说,他当时就在指挥部,但是他们在乱了之后就直接撤离了,徐帅还知道抓两把银元带走,他们就什么也没管,就直接撤离走了。叶帅并夸奖徐帅说,你比我们几个聪明。

到红军时期,一直是刘帅担任红军总参谋长,但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因为刘帅反对博古、李德那一套死打硬拼的打法,被调离了一方面军参谋长工作岗位,接替他的就是叶帅,代理红一方面军参谋长。一直到遵义会议毛主席复出之后,才又进行了调整,刘帅重新担任一方面军参谋长,叶帅离任。

抗战开始后,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当时发表的八路军指挥机关的人员就是,第十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参谋长叶帅,副参谋长左权。但红军上前线的时候,叶帅奉命跟随周先后到西安、武汉和重庆去做统战工作,所以始终未到岗,而由副参谋长左权担任参谋长。后来八路军指挥机关改组,前方指挥部彭总为总指挥,左权为参谋长,但整个八路军的参谋长名义上仍然是叶帅。

抗战结束后、解放战争开始前,叶帅为军调小组中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主要谈判代表,在重庆、北平等地极力奔走、斡旋,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解放战争开始后,解放军发表的指挥机关人员构成中,总司令为朱老总,彭总为副总司令,总参谋长也还是叶帅。当时叶帅仍然在南方局工作,所以并未实际到职,但名义上他始终都是解放军的总参谋长。1947年和谈破裂之后,他返回中央,就确实是在解放军统帅部担任参谋长工作了,是货真价实的。

北平解放后,叶帅奉命担任北平军管会主任,指挥部队保障中央入驻北平的安全,入城仪式等都是他和聂帅负责操办的。四野南下时,他奉命去四野担任副司令员,并且是排名第一的副司令员,参与了解放中南的战役。后来林总奉命入京,也是叶帅接替林总,担任中南军区司令员,并兼任中南军政委员会主任。四野的一帮骄兵悍将,叶帅也是镇得住的。

他自从南昌起义之后,就一直地位很高,而且经常奉命做统战工作,这是因为他在国军中本身知名度也很高,所以做统战工作比较方便一些。尤其是长期担任我军统帅部的参谋长工作,所以毛主席称他为叶参座。解放后的事就不多说了,但叶帅才兼文武,旧体诗也是写得很好的,所以并不甘心于只做军队的工作,曾在一些旧体诗中流露过这种意思。

不过,反过来说,如果以独当方面的标准来看的话,在开国元帅这个层级来看,确实也只有叶帅没有这样的经历,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经历。但他的资历摆在那里,又多次在重要关头发挥过重要作用,给个元帅是理所应当的事。


萧武


在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奇人。他并非如孙中山、袁世凯出名,但是民国的每个名人都对他非常尊敬。他很早就预测到中日必有一战,他从没打过一场仗却被蒋介石封为上将,他就是蒋百里。

蒋百里

蒋百里,1882年出生于浙江海宁的一个书香世家。蒋百里13岁时父亲亡故,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当时有位老秀才看蒋百里聪慧过人,于是免费教他读书,16岁那年,蒋百里考中了秀才。19岁时,蒋百里东渡日本考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据陶菊隐的《蒋百里传》记载,蒋百里1905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在所有日本学生的面前拿走了天皇御赐的佩刀。

青年蒋百里

1912年底,29岁的蒋百里就已经官至少将,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这所学校也是中国第一所正规陆军学校。蒋百里向全体学生承诺一定要把他们训练成最优秀的军官,不然就“自裁以谢天下”。蒋百里说到做到,1913年,因为没有争取到经费,他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对着自己的胸膛开枪,幸好身边的勤务兵眼疾手快拉了一把,才没有伤及性命。

蒋百里自杀的事情震惊全国,袁世凯将其送到日本最好的医院治疗。在日本的医院里,蒋百里与照顾他的护士互生好感,最后结为夫妻。而蒋百里其实是有原配夫人的,这位夫人叫查品珍,她有个侄子叫查良镛,也就是金庸。

金庸

蒋百里和日本妻子的三女儿叫蒋英,蒋百里有个同窗好友叫钱均甫,后来蒋英嫁给了钱家的独子也就是后来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

1937年初,蒋百里把自己多年留学和思考的东西,集结成册,编成了一本书,也就是著名的《国防论》。在这本书里,蒋百里详细介绍了当时最先进的西方军事,又结合中国国情,给出了国防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蒋百里很有可能是中国最早预测到中日必有一战并提出持久战的人,对日本的战略,他非常精辟地总结了三点:

一、中国不怕日本鲸吞,但怕对方蚕食。所以对日本不能节节败退,要主动实行全面抗战,不能让日本存在后方,要让其无暇消化占领区。

这一点,后来共产党的部队做到了。

二、主动攻击在上海的日军,迫使日军不再从北往南打,而是从上海开始,溯长江而上,从东往西打,从而中国可以利用沿江的山地和湖沼,消解日军在兵器、训练方面的优势。

蒋介石1937年发动的淞沪会战正是这样做的,结果真的改变了日本的进攻路线。

三、以空间换时间,打持久战。将日军拖入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即湖南、四川的交界处,和日军进行相持决战。时间拖得越久,离胜利越近。

这一点,国民党军队后来也照做了。从后来抗日战争发展的态势来看,蒋百里的判断简直可谓神预言,蒋百里后来也成为了蒋介石身边的高级参谋。

蒋百里

1938年,蒋介石把陆军大学校长之职交付给蒋百里。可惜,一个月后蒋百里便与世长辞,享年56岁,蒋介石追封他为陆军上将,他也是唯一一个未曾打过一场仗的上将。


寻古问今


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 这是领袖对叶剑英元帅的中肯评价。

叶剑英,广东梅县人,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北伐铁军“第四军”参谋长,曾经被广州革命政府授予中将军衔,在国共两党军中资历非常深厚。1927年入党,1928年赴苏联学习,1931年回到江西中央苏区。



尽管领导过广州起义,实际上自红军时代起,叶帅从未领兵打仗,而是一直担任参谋长的职务,党内称为“叶参座”。历任中革军委总参谋长兼红一方面军总参谋长(江西时期)、西北军委会参谋长兼红一方面军参谋长(陕北时期)、长征时期前敌指挥部参谋长、第八路军参谋长、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抗日时期),中央军委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建国初期)。

叶帅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老一辈军事家。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前,时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和“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发觉叶挺和贺龙所部有起义倾向,阴谋以开会为名,试图骗两位将军上庐山扣押以解除兵权,秘密党员叶剑英及时向叶、贺两位将军通报险情,贺龙第20军和叶挺的第11军24师等部队迅速开往南昌,保证了南昌起义的顺利举行;南昌起义爆发后,叶剑英又劝阻了张发奎部队对起义军的追击。

长征期间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阴谋分裂红军,又是叶帅及时通报,从而使中革军委脱离险境,单独率领红1和红3军团北上,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

解放以后就不赘述了,居功阙伟。


度度狼gg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给为革命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革命家授衔,授予10人元帅军衔,10人大将军衔,55人上将军衔,175人中将军衔,802人少将军衔,其中有两位特殊的将军,他们贵为将军,但是从未带领一兵一卒打仗,但是分别被授予上将和中将军衔,他们就是

李克农上将与王诤中将。

李克农

李克农1899年9月15日出生于安徽芜湖市,1917年在北京《通俗周刊》工作,后因为张勋复辟,被迫回芜湖,第二年娶赵瑛为妻,1919年6月因写文反对安徽督军提出的新税,被控告入狱,7天后因群众团体请愿和抗议被释放。

1926年经钱杏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3月奉命打入芜湖青帮,4月18日李克农事先获知芜湖国民党策划反革命事变,使中共芜湖骨干得以隐蔽。11月在芜湖民生中学成立济难会,1928年被当地公安局搜捕,李克农逃往上海,省长陈调元下令通缉,李克农随后逃往南京,在下关火车站北发现,辛亏王振武营救才得以逃脱。

1929年12月打入国民党上海无线电管理局,1930年被调入中央特科工作,1931年顾顺章叛变,敌人企图把我党在上海的机关一网打尽,李克农在千钧一发之际将情报送出,减少了党的损失。

1931年8月奉命撤出上海,奔赴江西苏区工作,在江西苏区他负责审查反革命嫌疑犯问题,纠正了一大批所谓AB团、改组派等案件,让一大批受冤枉的同志得以反正。随后被任命为国家政治局局长,长征途中负责对沿途地面侦查。

1937年2月前往上海,进行国共合作的工作,8月29日在南京成立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在南京的4个月时间完成了很多繁重的任务,协助周恩来等人救出了许多被国民党关押的进步人士和中共党员,随后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

1941年回延安担任中央社会部副部长,中央情报部副部长。全国解放后主管情报部门,1951年曾参加朝鲜谈判,1954年出席日内瓦会议,1955年7月任中央调查部部长,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1962年2月9日在北京逝世。

王诤

王诤1909年5月16日出生江苏武进县,1928年考入黄埔六期通信科,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任红一方面军总部无线电队队长,之后任一方面军司令部主任,193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参加长征。

1937年至1945年任中共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第三局局长,同时在1940年1月至1945年8月兼任第三局政治委员。1938年3月至1941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军事工业局副局长兼通信学校政治委员,1947年担任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委员。

1949年5月起任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总会委员,兼中共中央军委电信总局局长,1950年任通信部部长,10月兼任国家电信工业局局长。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8年8月13日在北京逝世。

如有错误,望斧正。


司马长史


看到很多人回答叶剑英元帅,本人首先在这里纠正下,叶帅不仅领兵打过仗,而且是独自指挥的。这就是发生在北伐战争时期著名的“叶剑英反蒋事件”。

1927年四月,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情革命且对蒋介石的杀戮政策极度不满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叶剑英在江西吉安通电讨蒋,随即遭到蒋介石镇压,战败后叶帅投入老同事张发奎部,担任了铁四军参谋长,并秘密入党,随后叶帅通过“九骗张发奎”,成功率军军官教育团发动广州起义,彻底投入我党的怀抱,叶帅在革命白色恐怖笼罩下入党,可谓高风亮节了。

以上可证,说叶帅没打过仗的言论是不成立的,那么我军55年授衔的将军中有没有没指挥过战斗的特殊贡献者呢?大约有一下几位:

开国上将杨至诚,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杨立青原型之一,四野后勤将军,因为身体原因长期从事后勤工作,是我军后勤战线的标兵。

开国上将李克农,我军秘密战线的杰出代表,与钱壮飞、胡底并称龙潭三杰。

开国中将王诤,原为湘军张辉瓒部通讯兵,与我军作战被俘虏后自愿参加红军,是我军无线通讯方面的奠基者。

开国少将龙开富,龙开富自秋收起义就参加革命,为毛主席警卫员,由于身体不好他后期主要担任一些后勤方面的工作,成绩出色,劳苦功高被授予少将。他亦是红色经典电视剧《井冈山》中龙达的原型之一(另一位原型为黄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