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体制内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为什么说体制内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身处体制内二十多年,深感体制好比围城,外面的人拼命想挤进来,争取在体制内占据一席之地,将来好出人头地,造成招考持续火爆,一个岗位数十甚至数百人争夺,而一旦进来之后,不少人立马感觉与心理预期相距甚远,落差极大,除了一些强势部门外,大部分工作如同鸡肋一般,令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一、薪水一般,实现财务自由几无可能

一听说体制内,个个觉得光环四射,高人一等,一听工资收入,立马底气全无,矮人半分。炫目的光环下,难掩体制内工资微薄的尴尬。每月数千元的工资收入,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持平或略高。去掉房贷、车贷后,所剩无几,只能维持基本生活,与梦想中的富足生活基本绝缘。而且体制内工资档次拉得很低,上下级之间悬殊了了,基本上地上席上差别,远不如公司企业档次拉得开。在一些公司企业内,只要能力突出,踏实肯干,工资可能成倍增长,这在体制内是无法想象的。加上体制内工资增长慢,幅度小,要想通过合法收入实现财务自由,几无可能性。这也让一些心怀梦想的有志之士,倍感失落和不平。要知道能进入体制内,那都是经过十年寒窗、考场角逐、百里挑一的优秀人才,心高气傲的很,对这个收入水平自然难以满足。泥瓦匠大工日收入还三四百呢,体制内连泥瓦匠都不如。要不是因为工资可靠、稳定,相信大部分年轻人是看不上体制内工作的。

二、职场环境复杂,难以称心如意

体制内环境复杂,问题多多。一是激励奖惩措施不到位,大锅饭思想盛行,加上部分领导老好人思想,绩效考核基本上打和牌,激励政策失去了应有之意。大家福利待遇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造成工作效率低下,推诿扯皮现象频频,虽经三番五次整治纠正,问题依然较多;二是工作分配不均衡,鞭打快牛现象明显。在体制内,能力突出带来的不是收入的提高,而是任务的增加和责任的增大,除了那句“不错,好好干,将来提拔优先考虑”的官场套话外,几乎什么好处也落不到,致使部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挫伤;三是职务晋升之路坎坷丛生,荆棘遍地。除了工作能力、工作水平和工作实绩外,更多地考量家庭、背景、关系等场外因素,这也让不少热血沸腾、激情满满的年轻人在看破了内幕后,心灰意冷,兴味索然,由积极分子变成了老油子。

三、任务繁重,让人应接不暇

进了体制内,就如同签了一份终身合同,让你不再是自由之身,可以为所欲为。分内业务工作需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没有人关心你能力够不够,要的是结果不是过程,不会的、不懂的自己去学,没有人会主动教你,也不要指望别人会教你;按照职务高低,你得经常参加省、市及本级业务部门、主管部门、检查部门的形式多样、品目繁多的会议、学习、交流活动,回来之后进行汇报、传达、部署、落实、督促、总结、上报等,没完没了,让你应接不暇,分身乏术;除此之外,你得服从大局,参加当地一些重点工作,配合搞好扶贫、慰问、拆违、城市创建、车站值守等工作,冲锋在一线,奉献在前头,嗯嗯,还得积极主动才行。对于一些体制内尤其是基层来说,5+2,白加黑是常态。说不定哪位领导心血来潮,来个突击检查什么的,连夜工作、忙个通宵也属正常。体制内嘛,不用你用谁。

四、清规戒律越来越多,头上紧箍咒越来越紧

以前失之于宽,现在收之于严。层出不穷的规矩、纪律,让体制人顾虑重重,畏首畏尾。干吧,难免有个思虑不周的,安排不到位的,给自己带来隐患。不干吧,同样不允许,问责会如期而至。让体制人尤其是基层政策执行者人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只要有错,错都在基层,躲都没处躲。除了工作,生活中也处处都是禁地,这不行,那也不管。说实在的,对体制人尤其是那些清水衙门中的人来说,为了身上的这身羽毛,头上的这顶帽子,不得不夹起尾巴做人,在工作中不敢与人争执,生活中不敢与人起冲突,唯一敢大声说话的地方恐怕只剩下家了。

即便如此,进了体制内,纵然鸡肋,谁也无法淡定离开。谁叫当前工作不好找呢?尤其是对那些工作了一段时间的体制内人来说,上有老下有小了,再多委屈也得承受,唉,等到退休了,就可以甩掉紧箍咒,放松自我,畅游天下了,可惜的是,荷包又不允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