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鼓勵少表揚,讓孩子從“要我做”到“我要做”


多鼓勵少表揚,讓孩子從“要我做”到“我要做”


在正面管教的育兒體系裡,鼓勵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告訴我們:孩子只有在感覺好的時候才會想要做得更好。因此,在生活中,我們要多鼓勵,少表揚


可能,很多人會困惑,不都說多表揚少批評嗎,怎麼表揚也不行了呢?批評打擊帶來的負面影響不用多說,但表揚為什麼不好呢?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什麼是表揚,什麼是鼓勵。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和她的團隊花了10年時間,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以及成千上萬的學齡前兒童,做了長期的研究,得到了一項震驚學術界的結果。

在揭開實驗結果之前,先來看看德韋克的實驗過程。這場持續十年、覆蓋成千上萬孩子的研究,分為4個測試環節:

第一輪實驗

德韋克把孩子隨機分為兩組,給他們準備了10個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遊戲。完成測試後,研究人員把分數告訴孩子,並且會附加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

A組孩子得到的評語是:哇,你拼對了8個拼圖,你一定很聰明。

B組孩子得到的評語是:哇,你拼對了8個拼圖,你一定非常努力地嘗試過,所以表現得很出色。

在實驗開始前,德韋克就意識到,孩子對鼓勵或表揚是非常敏感的,直覺告訴她,只要一句話就能看到效果。第一輪實驗就證明了德韋克的直覺是正確的:

只是簡單一句不同的誇獎方式(一組表揚智商、一組鼓勵努力),基本已經影響了後面三輪測試的不同結果。

第二輪實驗

德韋克準備了10個同樣簡單的智力拼圖遊戲,和10個複雜一點的拼圖遊戲,讓兩組孩子自由選擇拼圖難度,並完成拼圖。

在上一輪中,被稱讚智力的A組孩子,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拼圖;

被稱讚努力的B組孩子,90%選擇了更有挑戰性的任務。

德韋克在實驗結論中總結:

當我們誇孩子聰明時,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因此,即便是4歲的孩子,也會避免出醜的風險,選擇更簡單的拼圖。

多鼓勵少表揚,讓孩子從“要我做”到“我要做”


第三輪實驗

德韋克故意提高測試等級,把智力拼圖的難度提升到了初中生的水平。可想而知,兩組孩子都失敗了。

當被問起失敗的原因時,

A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

B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

有趣的是,在測試的過程中,A組孩子一直很緊張,抓耳撓腮,做不出題就覺得很沮喪。而B組孩子在測試中非常投入,並努力用各種方法來解決問題。

第四輪實驗

在最後這次測試中,德韋克又把測試換成了最開始那種簡單的拼圖,但是這一次,結果卻發生了很大的不同。

A組孩子的分數,和第一次相比,退步了大概20%,

B組孩子的分數,和第一次相比,提高了30%左右。


在紐約市中心的20所學校中,在成千上萬的學齡前兒童中,德韋克和她的團隊多次重複了這個實驗,結果都是驚人的相似——

無論有怎樣的家庭,只要是被誇獎智力的孩子,為了保住自己的聰明,他們大多不願再接受挑戰,不願學習新知識。

男孩女孩都一樣,尤其是成績好的女孩,在失敗後遭遇的打擊更大,即便是4歲的小孩子,也會因為不正確的表揚,變得輸不起;

而被鼓勵努力的孩子,大多更願意接受新挑戰,學習新知識。

多鼓勵少表揚,讓孩子從“要我做”到“我要做”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到針對“聰明”的表揚和針對“努力”的鼓勵給孩子帶來的不同影響,而研究也發現,長期處於表揚下的孩子,會尋求認可上癮,也就是說,他會總是希望別人來誇他,而為了得到更多的表揚,孩子會選擇更簡單的事情或任務,因為他們不想冒犯錯誤的風險。

在正面管教的課堂上,我們會讓家長體驗被表揚和被鼓勵的不同感受,通常情況下,得到表揚的人可能會說:“我感到的是有條件的愛”或“這一切都是你的”或“我感到很有壓力”,而得到鼓勵的人則會說“我感到很有力量”或“我感到的是無條件的愛”。

那是不是生活中不能誇孩子,不能對孩子說“你真聰明!”“你真棒!”呢?並非如此。我們說表揚就像糖果,吃多了不健康,但偶爾吃會很開心。而鼓勵是主食,就像米飯一樣,每天都需要。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和孩子都不可能一直都很好,而給予一個失敗的人表揚是不可能的,而這個時候正是他需要鼓勵的時候。

多鼓勵少表揚,讓孩子從“要我做”到“我要做”


那麼,如何鼓勵呢?正面管教教給了我們四種鼓勵的方式,我們例舉一個場景,來看看這四種鼓勵方式是如何運用的。

這個場景是這樣的,孩子放學回家,和你約定好,先完成作業再看電視,而孩子也真的按照約定完成了,並且作業書寫工整,準確率也很高。這個時候應該怎麼鼓勵孩子呢?

首先,是啟發式的鼓勵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問問孩子:“哇塞,寶貝,你是怎麼做到的?你感覺如何呢?你有沒有什麼其他的想法呢?”

這個時候孩子可能會跟你描述他是如何完成作業的,自己感覺很輕鬆,可以去看電視了等等,也會感覺爸爸媽媽關注到他了。

第二種,是描述式的鼓勵

“寶貝,我看到你今天一回來就按照約定完成了作業,並且做作業的時候啊非常認真,坐姿端正,寫字也寫得很工整,審題也很認真。”

這就是具體的細緻的描述你看到的,看見本身就具有鼓勵的力量。當然,這個時候我們要注意的是,鼓勵是鼓勵當下的行為,不要翻舊賬,也不要說期望,比如“你說你以前怎麼不這樣呢?”或者“你以後每天都這樣就好了”這些話不要說,以免鼓勵被打折。

第三,是感謝式鼓勵

“你按時完成作業了,很感謝你遵守我們的約定。”

要注意的是,這裡感謝的是孩子遵守了約定,而非感謝孩子完成了作業,因為完成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但約定是孩子和我們之間的事情。

第四種,是賦能式鼓勵

我們可以對孩子說:“我對你有信心”,“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魯道夫·德雷克斯說:

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可見,正確的鼓勵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怎樣重大的意義。每天給孩子一個鼓勵,每天鼓勵一點點,每天進步一點點,總有一天這些小水滴會匯聚成河、成海,而這些都會成為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禮物。


多鼓勵少表揚,讓孩子從“要我做”到“我要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