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警惕!你的“鼓勵”,很可能成為孩子認識世界的“阻力”


警惕!你的“鼓勵”,很可能成為孩子認識世界的“阻力”

有次我陪滿滿在小區花園裡玩平衡車,回家的路上,她突然指揮我:媽媽,你把手放在我後背推著,這樣我就不用腳跑了,不累。

我聽了一愣,心想,這個辦法可行的前提是:她能持續的掌握平衡,會騎兩輪自行車。但是怎麼可能呢?她玩平衡車也沒兩天,騎兩輪自行車也根本沒學過。

我說:能行嗎?會倒吧。

滿滿問:為什麼呢?

我想,與其跟她解釋原理,不如讓她自己體驗一下,就知道了。於是說,行,我推你。

結果令我意外的一幕出現了,滿滿把兩隻小腳收在車架上,藉著我的推力,自己掌控著車龍頭,一次前行了20多米!並且這個過程中,她的平衡感一直不錯。

快倒的時候,滿滿用腳撐地,擺正身體和坐姿後,接著指揮我:再推。

這一次也推了一段不短的距離。

我驚呼:滿滿,你快學會騎兩輪自行車了知道嗎!

滿滿還有點懵,說:是嗎?哦,那我是不是很棒呀?

警惕!你的“鼓勵”,很可能成為孩子認識世界的“阻力”

我之所以這麼吃驚,是因為我小學二年級時學騎自行車,花了一個星期才學會。從自身經驗出發,我認為可能別人學騎,也差不多要花上幾天。我還認為,滿滿還沒到學騎車的年齡吧。

之前看一個育兒博主分享自己兒子(小學一年級)學騎自行車的經過,她描述說:

“我跟兒子說,騎車一點也不難,你自己騎一騎就會了,然後兒子直接跨上車,歪歪扭扭騎起來,沒過一會兒就滋遛滋遛越騎越遠……”

當時我看到這段文字,還暗想:這個孩子一定是運動天賦特別好。如果滿滿學騎,估計不可能這麼快。

因為我覺得我和滿爹,都是身體協調性比較差的人,滿滿也不會有出色的運動天賦。

但滿滿那次騎平衡車的表現,打破了我的這些“刻板認知“。

也給了我一點啟發,我開始回憶自己學騎車的過程,有了一些新的發現。

首先,“學騎車要一個星期“這個觀念似乎最初來自我爸,我記得我剛準備試騎時,我爸表情輕鬆的說:“學騎自行車很簡單的,我教你,一個禮拜就能學會!”

然後,我爸一邊扶著我的自行車後座,彎腰小跑,一邊不停提醒我:

“你感覺要往哪邊倒了,反而要把龍頭向哪邊拐一點。“

“拐一點就行,拐大了方向就跑偏了。“

“騎自行車腰板挺起來,眼睛別盯著龍頭,看前方,看路……“

“不錯不錯,你看這次騎的距離又長一點了……多練練就行了……“

這段老爸陪學自行車的回憶很溫暖,我也真的差不多一個星期學會了騎車。

但是,我真的需要花一個星期嗎?還是因為我篤信我爸說的是“真理“,無意識的用行為去”證實“了它?

也是在二年級,我爸教我學游泳,他說:“游泳很簡單的,一個暑假準夠你學會!“

後來我工作後,跟同事、朋友約著一起游泳,閒聊時,我也好幾次帶著小得意說“我小時候學游泳,就是我爸教的,差不多一個暑假學會的。“

還有,之前因為聽心理課程,有機會在醫院做過一個全面的人格測試,其中性格那一欄的結果是:外向。

看到這兩個字,我愣了好一會兒,心裡非常震撼,我一直以為我是“內向“的人,因為我爸從小到大,經常說我“內向”。

我發現,我爸的話,總能帶給我強大的心理暗示。其中很多話,還會被我主動重複,內化為我認為的“普遍規律“、”事實真理“,並且成為我認知世界的參照物。

我還很容易把自己的經歷默認為“正常值、平均值“,再聽到別人的經歷,如果表現比我更優異,我會暗暗讚歎“他真厲害”,若表現不如我,我也會默默diss “他悟性不好吧……“

但這樣的視角,是狹隘的。

重新審視這些,我爸的話,於我而言,是“鼓勵”還是“阻力”,是“新知”還是“侷限”?

警惕!你的“鼓勵”,很可能成為孩子認識世界的“阻力”

那麼,在滿滿學習新事物的時候,我又該保持怎樣的態度?

以往,我也常常喜歡在滿滿自己體驗之前,就忙不迭的送上“鼓勵”:

“不難的,你肯定能行,你很棒的!”

同時還默默自我感動,瞧,我可不像我媽,總給我“發差評”,打擊我信心。

但是最近一次,滿滿玩一個桌遊,在我講解了遊戲規則並送上“鼓勵”後,試了好幾次,依然無法闖關成功。

滿滿失望的說,媽媽我不想玩了,媽媽你玩給我看吧。

我心裡也升起失望的感覺,回答說:我也累了,以後再玩吧……

其實在講解遊戲規則的時候,我自己就已經覺得有點難了,我害怕滿滿玩不好,更怕自己也玩不好,這種擔憂越強烈,我就越是猛烈的鼓勵滿滿。

我可能給滿滿植入了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也使得她在發覺自己做不到之後,更加沮喪。

我越來越多的發現,在孩子的世界裡,父母的“暗示”、“催眠”、“信念植入”,真的是無孔不入,而孩子,似乎也非常容易“配合”父母。

有個心理學者分享過一個觀點:最好的教育,常常是“不教”。讓孩子直接去跟事物本質鏈接吧,這樣的學習,才是最高效的。

對此,我最初的理解是:不教“大道理”,放手讓孩子自己體驗,無為而治。

但不講大道理,也並不算徹底的“放手”,只要我還在時刻準備著跟滿滿分享我的“成功經驗“,還在因為擔憂而給滿滿盲目的鼓勵,就已經帶給她很多幹擾。

急於分享和鼓勵的背後,還是我的自戀,以及對自戀受損的防禦。

“放不下自戀,就看不見真實的孩子”,原來是這個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