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留情》到《豆汁記》:看女人如何在婚姻中開出一朵花來

文 / 與彭 北煙閣專欄作者

“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留情》

“過日子,能說誰養活誰呀?”——《豆汁記》

引言:

湯哲聲先生認為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寫愛情小說最深刻的是張愛玲,這個判斷是無需置疑的。無論是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爐香》,還是之後赫赫有名的《傾城之戀》、《半生緣》等,都表明了張愛玲文字的深刻性。

其實,在張愛玲的作品中,還有一些滄海遺珠雖沒有被廣為人知,但在如今看來,仍十分深刻,如《留情》。潛心研究張愛玲作品三十年的許子東教授對它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曾說:“看懂了《留情》,也就看懂了婚姻。”

嚴肅小說家是在故事裡挖掘人性的深度,而通俗小說家只能講一個好聽的故事 。

幾十年前的張愛玲是如此,當代小說家葉廣芩也是如此,她們都能以家族故事為基礎,運用最熟悉、最難忘的生活素材,向我們講述人生百態,讓我們體會深刻的人生道理。葉廣芩的《豆汁記》便是如《留情》一般深刻,在我看來,看懂了《豆汁記》,也就看懂了婚姻。

今天,我就從《留情》、《豆汁記》這兩部經典作品來解讀有關婚姻的真諦,看一看女人是如何在愛情中開出一朵花來,亦希望在現實生活中,所有人都如蘇軾的《水調歌頭》那般描述:“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從《留情》到《豆汁記》:看女人如何在婚姻中開出一朵花來

一、《留情》: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看了《留情》後,突然想起蘇軾的詩:“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在我看來,無論是《留情》中的人物,還是現實生活中的男男女女,都很作,正如明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他們也偏在失去後,才回憶起與伴侶的溫情時光。

《留情》中的男主米先生出乎讀者的意料,居然是個59歲的老頭。這老頭有錢,也有豔福,在年老時娶了位年輕嬌媚的姨太太。娶姨太太的原因很簡單,他受夠了原配的神經質,只想在晚年享一點清福和豔福。

原配太太是他在國外讀書時遇見的留學生,兩人情投意合,在國外便私定終身,生下了孩子。只是結婚後,原配的脾氣越來越暴躁,也讓米先生的心往外跑,喜歡和別的太太們說說笑笑,在這種場合裡結識了女主敦鳳,之後娶了敦鳳做姨太太。

有很多讀者認為,原配婚姻的不幸是自找的,是由於自己的脾氣太過暴躁才讓米先生變心。其實不然,在我看來,米先生亦有責任,他的不作為放縱了原配的行為,他的不體貼加劇了原配情緒的惡化。

就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原配太太與米先生愈走愈遠,直至米先生背叛了婚姻,娶了位姨太太。在有了一次不幸婚姻後,米先生才在二婚裡改變了自己:

他對從前的女人,是對打對罵,對她,卻是有時候要說“對不起”,有時候要說“謝謝你”,也只是“謝謝你,對不起”而已。

米先生的改變讓姨太太敦鳳得了好處,可原配的結局卻讓人嘆息,沒有了男人亦沒有了健康,米先生搬出了與她一起住的會館,之後生病,米先生也沒有常常去看望她。在她病得不輕時,米先生才有了一絲對過往的悵然:

這些年來他很少同他在一起,就連過去要好的時候,日子也過得倉促糊塗,只記得一趟趟的吵架,沒什麼值得紀念的快樂的回憶,然而還是那些年輕痛苦,倉皇的歲月,真正觸到了他的心,使他現在想起來,飛灰似的霏微的雨與冬天都走到他眼睛裡面去,眼睛鼻子裡有涕淚的酸楚。

其實,大多數人婚姻的不幸都是來源於不包容,而相互指責則讓易碎的婚姻不堪一擊,愈發千瘡百孔。

米先生是愛著原配的,可雙方都斤斤計較、相互責罵讓愛情在婚姻裡開不出花來。正如張愛玲所說:“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

相比於原配,姨太太敦鳳就要好得多,即便使著小性子,也還是體貼著米先生。比如米先生在陽臺上迎風站立時,敦鳳會拿著圍巾關心米先生:“圍上吧,冷了。”又比如發現米先生在身後氣喘吁吁地追趕時,也會趁著有汽車經過才過街,只為停下來等著米先生。

敦鳳的體貼也換來了米先生的體貼,這就恰恰說明了美滿婚姻的真諦:哪有什麼完美的婚姻,不過是彼此相互包容罷了。

正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兩人在熱戀時,愛情的濾鏡會讓人忽略對方的缺點。可婚姻不一樣,日常的相處會有摩擦,孩子會帶來更多的負擔與煩惱,愛情也漸漸趨於平淡。相愛容易,相守卻很難。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婚姻中做到相互包容,這樣才不會在離別後,發出“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的感嘆吧。

從《留情》到《豆汁記》:看女人如何在婚姻中開出一朵花來

二、《豆汁記》: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對於老一輩的女人來說,個人有個人的命,不能強求。正如蘇軾所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豆汁記》中的主人公莫姜是個可憐女人,原是太妃身邊的宮女,在之後被太妃指給了廚子劉成貴。劉成貴有手藝,脾氣壞,對大他八歲的莫姜很不喜歡,婚後依然明目張膽地在外面勾搭著老相好,在賭博欠債後,因為要莫姜的扁方不成,不僅在莫姜臉上砍了一刀,還將莫姜抵押給了債主,自己則逃到了外地。

之後莫姜孤獨一人為生,在生計快維持不下去時,被親王撿到了家裡做了女僕,這一做就是好多年。正當莫姜過上了安穩日子,渣男劉成貴帶著老相好的兒子找上了門。此時,莫姜卻不計前嫌地接納了已淪為乞丐的劉成貴。

親王的女兒小格格想不明白莫姜的心思,我也想不明白,但在之後看到莫姜和劉成貴的相處,我才知道,莫姜是愛著劉成貴的,因為愛,她願意包容劉成貴的缺點;因為愛,劉成貴浪子回頭後,莫姜選擇原諒,繼續與他過日子。

劉成貴雖然比莫姜小,但身體卻比莫姜差,在六十二歲時,便早早地落了炕,癱瘓了。小格格上門給莫姜送錢時,看到了這樣的場景:

陽光照射在屋內,光線中漂浮著細細的微塵,一切似乎都變得很柔和。劉成貴一臉的滿足,一臉的幸福;莫姜一臉的平靜,一臉的愛意。

莫姜愛著劉成貴,願意包容他的不好,我的母親也是如此,愛著我的父親,所以才不願意離婚。

我們大多數人總喜歡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莫姜有自己的感受,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而我們這些外人又何必去置喙呢?難道能因為我們這群外人的看法就讓莫姜不去愛了嗎?這種做法又何嘗不是對莫姜的傷害?

況且,月有陰晴圓缺,人世間,並不是任何事都是完美的,人如此,婚姻也如此,總有不盡如人意的時候。

莫姜懂得這個道理,她憑著自己的堅韌讓自己的愛情開出了花,守得了月圓。劉成貴在經歷不幸後感知了莫姜的好,在人人都食不果腹時,存著豆汁拿給莫姜吃。

反觀我們如今大多數男男女女,在愛情和婚姻中太過斤斤計較,總在算計著自己有沒有吃虧,也因此離婚率越來越高,人情味也越來越淡。

其實在愛情和婚姻中,雙方從來不能掰扯得清。有了婚姻的牽絆,兩個人便成為了一個小家庭,“夫妻一體”說的就是兩人在外界看來便是同一人,這時,付出的多或少又有什麼好計較的呢?正如莫姜所言:“過日子,能說誰養活誰呀?”

《豆汁記》中,莫姜最終等來了她的愛情,可還沒和劉成貴過上多麼安穩的日子,劉成貴老相好的兒子便又引發了風波,誣陷親王窩藏封建主義餘孽,而這餘孽卻指的莫姜與劉成貴。

莫姜為了不給親王一家帶來麻煩,選擇了自殺而死。大夏天的,將蜂窩煤爐子擱屋裡,窗戶門都關得嚴嚴實實的,一晚上,人就走了。

生前不能和劉成貴好好過日子,死後卻能和劉成貴比翼雙飛,莫姜也稱得上圓滿了。而這時不知劉成貴作何感想?他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轉身就恩將仇報,因為照應老相好母子倆,在過去給予了莫姜多少傷害?

只是一切都將逝去,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而我們能做的,便是在這些故事裡,感悟到婚姻真諦,學會珍惜,方能守得雲開見月明。

從《留情》到《豆汁記》:看女人如何在婚姻中開出一朵花來

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留情》的結局是這樣的:

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然而敦鳳與米先生在回家的路上還是相愛著。踏著落花樣的落葉一路行來,敦鳳想著,經過郵局對面,不要忘了告訴他關於那鸚哥。

這樣的結局是張愛玲作品中少見的溫情結局,但在我看來,米先生與敦鳳兩人的婚姻還有很多磨難。小說題目“留情”二字便給出了暗示,他們兩人還停留在過去,兩者的婚姻其實還是脆弱的。

敦鳳在十六歲時嫁給了年紀相當的前夫,即使前夫縱有千般不是,他們兩人之間也有些許的溫情。米先生在鮮衣怒馬時,遇見了一位年紀正當的姑娘,結婚生子,即使原配縱有千般不是,但在內心深處,他的心也只為原配跳動。兩人都因想追求更好的生活而結婚,可兩人卻都對舊人“留情”。

這樣的婚姻是很難圓滿的,人總是等到失去後,才會後悔,才會追憶,可米先生與原配、敦鳳與前夫不正是因為不懂得珍惜而走向了離別嗎?而米先生與敦鳳,若兩人繼續不懂得珍惜對方的美好,兩人的結局也一樣會走向離別吧。

反觀在《豆汁記》中,莫姜最終原諒了劉成貴,選擇繼續與他過日子,在很多人看來,這是犯傻。可再細細想想,莫姜的年紀已經大了,劉成貴也浪子回頭,兩人都能在餘生相互扶持,過上安穩日子,為什麼還要停留在過去、被痛苦所綁架呢?

人生不就是能過則過嘛!

莫姜是有大智慧的女人,她懂得了人生活著的真諦,無論是在婚姻中,還是在親情裡,人活著,就應該活在當下,既然過去已經發生,留給我們的便是當下與未來,而我們能夠選擇的便是珍惜當下與未來。

正如蘇軾所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人生無常,難免會有遺憾,活在當下,能過則過,只有“但願人長久”,才能“千里共嬋娟”。

從《留情》到《豆汁記》:看女人如何在婚姻中開出一朵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