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良丨尊古為師,化瓷成橋

陳明良丨尊古為師,化瓷成橋

陳吉題寫


陳明良丨尊古為師,化瓷成橋


中國陶瓷歷史可追溯至夏商周,素有“中國白”之譽的德化白瓷,歷經唐宋,盛於元明,一脈傳承至今。北宋時,德化陶瓷是“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出口產品,卻因瓷窯技術落後而難以實現批量生產,不能滿足需求。“窯神”林炳應時而生髮明拱窯(即雞籠窯,為龍窯前身),不僅提高瓷器產量,而且燒製瓷器更加剔透潔白。據記載林炳曾在全國各地建立153條龍窯,德化目前發現宋元古窯址就有40多條,將近三分之一。


陳明良丨尊古為師,化瓷成橋

《文昌帝》 28x16x49cm 陳明良作


德化藝術瓷的歷史中泰斗人物當屬明代“宗教雕塑藝術第一人”——何朝宗。他的瓷塑作品,吸收泥塑、木雕和石刻造像的各種技法,結合瓷土特性,博取各家之長,形成獨具一格的“何派”藝術,推動了佛教民族化、世俗化的進程,對後世瓷雕影響深遠。他所塑造的各種古佛神仙,發揮傳統雕塑“傳神寫意”的長處,微妙地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富有神韻。他注重外表的衣紋刻劃,線條清晰簡潔、瀟灑多變,柔媚流暢,翻轉自然,圓勁有力。塑造的形象既有共同特徵,又有不同個性,形神兼備,富有藝術魁力。


陳明良丨尊古為師,化瓷成橋

《梅花香自苦寒來》 27x19x42cm 陳明良作


陳明良父祖輩都是從事陶瓷工作,受益家世薰陶,從小就對陶瓷有著濃厚的興趣和特殊的悟性。因鼓勵德化縣陶瓷藝人的孩子傳承技藝而發佈的“帶子學藝”利好政策,當時全縣經考試僅招收20人。16歲時他被泉州市陶瓷科學技術研究所錄取招收,在研究所裡,他跟隨民間老藝人陳其泰學習瓷雕,從最基礎的煉泥拉坯開始,靜心沉澱修行,深得師傅的技藝真傳,擅長塊面創作,塑性功底強。三年後的第一次獨立創作《千手千眼觀音系列》,作品達一米多高,被行家譽為“瓷雕奇觀、古今獨創”,並獲1989年首屆(北京)國際博覽會金獎。在研究所期間,他的計件工資每月超千元,而多數同事月薪僅兩三百元。


陳明良丨尊古為師,化瓷成橋

《醉李白》 20x16x44cm 陳明良作


陳明良對於陶瓷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情和天賦。在研究所中與其夫人因瓷結緣,因瓷相知相守,1987年攜手創辦鳳池瓷雕廠,他專研瓷雕創作,夫人負責統管瓷雕廠事務,生產作品以仿古創作為主,臨摹歷代優秀瓷塑大家作品,其中何朝宗便是他的主要模仿創作對象。


陳明良丨尊古為師,化瓷成橋

《北齊神韻覌音 》 23x18x53cm 陳明良作


為了做好仿古瓷器作品,他開始收藏古瓷,學習古瓷歷史,研究古瓷精湛的雕塑技藝和燒製方法,並將其應用在作品創作當中。在那個沒有網絡的年代,資訊落後,作品圖片稀有,陳明良為能一睹何朝宗真跡作品,更好地研習瓷雕作品中蘊含的千年文化,也是費盡苦心。一直到1995年,他才有機會自己收藏一件7公分高的何朝宗真品。有了實物的參考學習,創作出來的仿古瓷何朝宗作品,讓人一眼難以辨認真假,堪稱傳承“何派”技藝的傑出代表,得到業界的認同。


陳明良丨尊古為師,化瓷成橋

《文昌帝君》 32x25x64cm 2017年 陳明良作


他在中央工藝美院陶瓷雕塑設計系進修一年,回來後正所謂“藝高人膽大”,技藝日臻成熟的陳明良勇於創新創作,2007年他嘗試將何朝宗作品《文昌帝君》放大到70公分。瞭解陶瓷的都知道,這不是簡單地將作品成倍數複製放大,德化白瓷燒製之難,在於從研製瓷土配方、雕塑、施釉、燒製等一系列環節的完美配合,因瓷土具備一定的收縮比例,瓷塑豐富的造型容易造成各部位受力不均,在燒製過程中出現斷裂開裂等情況,尤其是大型瓷器燒製極易變形,其難度據放大倍數成幾何級變化增加,故極難把控。這件作品在2007年“歷史的對話——德化古今陶瓷藝術展”現代陶瓷精品評選中榮獲金獎,並被福建博物院永久收藏。


陳明良丨尊古為師,化瓷成橋

《心中佛》 2009年 陳明良作 獲全國第二屆陶瓷大地獎金獎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將何朝宗作品模仿達到顛峰時,陳明良並不滿足,創新思路如泉湧,甘之若飴。他到清華美院和中國藝術研究院繼續進修,靈活運用“何派”技法,嘗試創作個人風格作品,逐步擺脫製作仿古瓷,成功研製出“象牙白”“豬油白”“蔥根白”“孩兒紅”“珊瑚紅”等白瓷瓷種。他偏愛以中國元素作題材進行創新,以傳統瓷雕技法表現,創作出符合時代特徵的作品。陳明良認為“傳統佛像是神聖威嚴,不容褻瀆的。”在傳統佛像創作方面,始終保持嚴謹、敬重的態度,堅持在傳統佛像原來的造型、面貌、風格的基礎上,通過改良作品的材質和創作技法,來讓作品更加精緻完美。


陳明良丨尊古為師,化瓷成橋

《志在書中》 獲中國第十一屆中國民間文學藝術山花獎、全國民間文藝最高獎項,曾被中國工藝美術館珍藏


文昌帝君是中國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歷史記載其明察秋毫、秉性仁厚,受全國各地學子的信仰。在傳統造像中,文昌帝君幾乎都是端坐高臺、手持如意,靜聽文人學子的祈盼。陳明良以傳統文昌帝君造型為形象,作品《志在書中》借鑑青花瓷盤題材,將文昌帝君形象融入當代學者的文人氣質,其神情泰然自若,一手握書卷搭在書堆上,一手自然垂下,體態輕鬆自如,恍若在品味書中經典。陳明良以作品隱喻當代仍然要重視文化歷史學習,志當存高遠。


陳明良丨尊古為師,化瓷成橋

《日光》 2017年 陳明良作 入選金磚國禮


“通過中國元素,講中國故事,傳承好德化陶瓷文化。”這是陳明良2017年廈門金磚會議上贈予外賓領導的國賓禮瓷《日光》的創意來源。他採用宋代“堆貼工藝”和研究所期間所學的“陰刻陽雕”技法,納入廈門日光巖、閩南古厝、泉州南音以及中國竹等閩南特色元素,創作出以宋元時期出口的器型如意尊為基礎造型的作品,還特地設計了五個節,寓意金磚五國繁榮昌盛、吉祥如意。為了更好向世界推廣德化白瓷,陳明良帶著他的作品,前往南非、泰國、韓國、法國、荷蘭等多個國家舉辦作品展。曾經,德化白瓷以“中國白”享譽世界,而如今,陳明良以白瓷為文化使者,與世界共享中國的文化魅力。


陳明良丨尊古為師,化瓷成橋

《千手千眼觀音》 1983年 陳明良作


對於當代文化藝術傳承,收徒方式已從傳統謀生拜師學藝,發展到了藝術學院科班畢業拜師,相比傳統的需要經過三五年修坯沉澱的學習方式,科班出身的瓷雕藝人顯然具備更高的審美需要和更強的藝術創造力,跟隨師傅學習更主要的是學習瓷雕技法及師傅的風格理念,師傅的存在更多的是為他們解疑答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陳明良對於這種教學模式頗為滿意,他計劃在他產業園落成後,組織開展“德化瓷藝傳授班”,為更多瓷雕藝人解疑答惑,更好地傳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優秀瓷雕技藝。

陳明良丨尊古為師,化瓷成橋


陳明良丨尊古為師,化瓷成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