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我國唯一夫妻皇帝合葬陵--乾陵

乾陵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乾縣以北約六公里的梁山之上,為唐代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與皇后武則天的合葬墓,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兩位皇帝合葬墓。古代風水學將西北方稱為“乾”位,自古又有“乾為天,坤為地”的說法,皇帝貴為天子,所以稱為乾陵;今天乾陵所在地乾縣名稱也是由於乾陵所在而得名。

如何看待我國唯一夫妻皇帝合葬陵--乾陵

乾陵地形圖

在唐代十八陵中乾陵之所以廣受關注,一方面是它是我國唯一女皇武則天和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兩位皇帝而且是夫妻合葬墓在歷史上絕對是獨一份,所以其歷史和考古價值很高,所承載的歷史信息也是巨大的。另一方面,乾陵也是目前唐十八陵中唯一未被盜掘的陵墓,歷史上雖有多次大規模的盜挖行為但都以失敗告終,關於盜掘失敗的記載更是有許多傳說增加了其神秘色彩。1960年經考古發掘發現了乾陵墓道入口,墓道口完好無損,其他地方也未發現有貫穿地宮的盜洞,所以我們可以確信,乾陵地宮至今保存完好。以上兩點可能是人們對於乾陵持續關注的原因吧,都希望能有一天打開乾陵,解開心中的疑團,小編想告訴大家的是百年之內打開乾陵是不可能的,國家明文規定帝王陵墓不許主動挖掘,誰也不會去做那個歷史罪人,這個道理我們從郭沫若力主挖掘明定陵的結果就可以明白了。

如何看待我國唯一夫妻皇帝合葬陵--乾陵

神道兩側的翁仲和石像生

小編認為,我們與其終日猜想地宮中的寶藏有多少,何時開挖,有多難挖等等,除了那些價值連城的地宮寶藏,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好好欣賞下乾陵留給我們的東西以及它所帶給我們的歷史信息。小編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入:

一、精美的唐代石刻

今天,唐代陵墓能留給我們最直觀的東西就是石刻雕像了,但進入陵園很少有人仔細觀看這些唐代石刻,乾陵的石刻在藝術水準和規模上都超越了以往的陵園,目前乾陵保留下里的石刻共計124件,四門各有石獅一對,北門有儀仗馬和牽馬人三對,神道兩側依次排列有華表一對,翼馬一對,鴕鳥一對,石馬五對,石人十對,六十一番臣像,無字碑一通,述聖記碑一通;從藝術價值來講,這些石像雕刻形體渾厚,儀態莊重,輪廓方正,體現了唐代園陵石刻的美學觀念,在追求氣勢雄宏的同時又吸取了一些西域風格,體現了大唐的藝術發展水平,乾陵的石刻藝術也將唐朝的石刻藝術推向成熟。

如何看待我國唯一夫妻皇帝合葬陵--乾陵

神道兩側高達的石翁仲

石刻中有一件不得不說,那就是無字碑,它是乾陵的招牌,也是千百年來人們最為樂道的話題,武則天當時立無字碑的意圖我們無從得知,但是經過千年的歲月,它早已不是“無字碑”了,在碑身四周刻滿了歷代文人墨客的留言詩句,褒貶不一,信息量極大,這些信息對於我們來說價值早已超越了那些歌功頌德的碑文,所以“無字碑”無字勝有字。

如何看待我國唯一夫妻皇帝合葬陵--乾陵

乾陵的標誌性文物---無字碑

對於那些時刻我們不再一一列舉,希望每個去到乾陵的人都能認真關注這些屹立千年的藝術石刻,能帶給你美感的同時也會講給你很多那個時代的故事。

二、完美的園林規劃

乾陵營造之時正是盛唐時期,陵園規模宏大,乾陵也是唐代帝王陵中唯一一個設置雙重城垣的陵園,乾陵陵園仿照當時長安城的形制建造,也有皇城、宮城和郭城,南北長度近5公里,陵園面積約230萬平方米,陵園內城設置四門分別取名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與長安城設置如出一轍。相比於唐昭陵乾陵在陵園形制上進一步完善,陵園附屬建築功能性更加完善;同時陵園在規劃選址時也進行了充分論證,唐高宗去世後,武則天任命當時星相風水大師袁天罡和李淳風為陵園進行原址,最後兩位大師都不約而同選在了梁山,在中國風水學來看,梁山絕對是塊風水寶地,完全應合了陰陽兩儀、天地配合的說法。

如何看待我國唯一夫妻皇帝合葬陵--乾陵

乾陵風水圖

我們今天去乾陵景區站在陵區最高處可以一覽整個陵區的地形地貌,雖然當年規模宏大的地面建築已蕩然無存,但是仍然可以尋得一些城牆和闕樓的遺蹟,因為古人在營造時傾注了太多的心血,所以,陵園的形制及規劃藝術這個也是我們在參觀陵園時揣摩的一個重點。

三、陵園所承擔的城市功能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陵園是依山而建,景區在未開發前這裡人煙稀少,甚至可以說是荒蕪人煙,但在唐代陵園的樣子遠非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前面我們講過,乾陵陵園是仿照唐長安城建造的,規模非常之大,地面建築群也非常龐大。那麼有人可能要問了,這麼多的地面建築及那麼豐富的陪葬品,不怕有人破壞和盜掘嗎?不怕,我們知道很多帝王陵墓修建完畢後都有守陵人,到現在很多帝王陵周圍都有還有守陵村,但是,在唐代乾陵周圍守陵的可不是一個村,而是一座城。這個城當時稱作“邑”,唐代稱為“陵邑”,比如“昭陵邑“、“乾陵邑”等,每個帝陵都有。當時這些陵邑人口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都是當朝的達官貴族和皇親國戚後裔,而且商業發達,生活氣息濃厚。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句“五陵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中的五陵少年指的就是當時陵邑的紈絝子弟,可見當時陵邑的繁華。

這些陵邑在當時的作用遠不止守陵那麼簡單,我們知道唐代長安城人口已過百萬,在那個年代百萬人口的城市交通、供排水、治安等社會問題如何解決?在唐代統治者就是用陵邑這種方式進行人口疏散,有點類似於我們今天的“衛星城”概念,用陵邑管理的方式來解決超大規模城市所帶來的“城市病”。這些陵邑在一定程度上為長安城分擔了部分城市功能。

如何看待我國唯一夫妻皇帝合葬陵--乾陵

長安城以北一字分佈的十八座帝陵

小編想說的是,在古代,帝王陵絕對不是簡單的一座陵墓,它是當時社會發展的一種產物,附加了太多的功能,在今天,它也不是簡單的一個景區,而是我們探索、研究那個年代的一個縮影,所以,盛唐時期的乾陵也是盛唐的一個縮影,可以告訴我們的信息太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