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家藏书楼文渊阁,避光通风设计极为巧妙,堪称一绝

清乾隆时期文治武功皆盛,为庋藏《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乃在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1774——1776年)新建这座非常具有建筑特色的文渊阁。后来又陆续在不同地点建造了“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文汇阁”、“文宗阁”及“文澜阁”等,名称虽不同,但基本上均遵循文渊阁之建筑形制。

对此,学者李乾朗在紫禁城杂志《紫禁城文渊阁——座皇家藏书楼》一文中作了细致的论述。

清代皇家藏书楼文渊阁,避光通风设计极为巧妙,堪称一绝

文渊阁示意图

文渊阁是仿江南宁波明代范钦所建“天一阁”之设计,可视为中国古代藏书楼的一种典型。

紫禁城文渊阁的建筑物早在1932年即由当时“中国营造学社”的刘敦桢与梁思成两位专家进行过测绘研究,当时发现因藏书太重,导致楼面及书橱受损,刘、梁两位教授提出修复计划,并刊于第三卷第四期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文渊阁反映了中国古代藏书库的一些设计思想,为了建造文渊阁,设计匠师还特地到宁波参考“天一阁”的建筑,最后完成的文渊阁比“天一阁”更宏伟而富丽,但作为一座藏书宝库,仍然有一脉相承之处。

清代皇家藏书楼文渊阁,避光通风设计极为巧妙,堪称一绝

文渊阁西南角外观

首先,文渊阁的外观为单檐歇山顶,正背皆有腰檐,正面比例秀丽,侧面可见高大青砖山墙,显得极崇伟!平面采用较特殊的六开间,除了中央的五间,在西边多加一间楼梯,虽然宽度缩小,但合为偶数的六间。文献指出采六开间为符合《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又据“河图”对数字的排列,一与六位于北方,属五行中的“水”,因而可压“火”(祝融),文渊阁正前方辟长方形水池,引紫禁城内金水河穿过水池,增强建筑物防火的功能。

清代皇家藏书楼文渊阁,避光通风设计极为巧妙,堪称一绝

文渊阁正面

清代皇家藏书楼文渊阁,避光通风设计极为巧妙,堪称一绝

文渊阁为单檐歇山顶,设腰檐,造型高伟

文渊阁的色彩,从屋脊、屋瓦、斗栱,梁枋、隔扇与柱子多采用寒色,屋顶所铺琉璃瓦以黑色为心,绿瓦剪边。柱子漆绿色,斗栱以青绿为主,栏杆及隔扇窗漆绿色,相传可避火气。

文渊阁作为一座皇家典藏珍贵书籍的建筑,其平面与剖面设计颇具特色,值得详细观察。在柱子排列方面,前面三排,后面也三排,可能为了避开阳光直射,南面(正面)的隔扇门窗装在第三排柱子,前廊特别宽,室内书架只能得到地面的反射光,对书籍起到了保护作用。

清代皇家藏书楼文渊阁,避光通风设计极为巧妙,堪称一绝

文渊阁前设长方形水池以压祝融

清代皇家藏书楼文渊阁,避光通风设计极为巧妙,堪称一绝

从文渊阁看前方的文华殿

其次在剖面设计上,设置暗层(夹层)于一楼与三楼之间,因而文渊阁外观为二层,内部实为三层,形成所谓“外二内三”。暗层的北面有廊可连接,中央三间为中空,形成一个高敞的“广厅”。“广厅”实际上具有反射地面光线的功能,使暗层的书架获得照明。

从左侧边间的楼梯可直上暗层,折返再上一层楼,即到达三楼的宽大藏书室,这里排列许多巨大的书架,书架之间有小桌方便取阅。前后设廊,廊外为窗,兼有遮光及通风之效。

清代皇家藏书楼文渊阁,避光通风设计极为巧妙,堪称一绝

文渊阁前廊设栏杆,廊有两间深,可反射光线

清代皇家藏书楼文渊阁,避光通风设计极为巧妙,堪称一绝

文渊阁梁柱多漆青绿色

清代皇家藏书楼文渊阁,避光通风设计极为巧妙,堪称一绝

文渊阁东侧的乾隆皇帝碑亭

阁东侧有一座仿江南盔式攒尖顶的碑亭,内置乾隆皇帝撰写的《文渊阁记》石碑,阁北侧则有太湖石假山,阁南侧辟长方形水池,中设一石券桥跨越,象征背山面水之布局。

知识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明代的《永乐大典》及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皆是浩大的图书整理工程,典藏数十万册的书籍必须建造藏书库及阅览室,文渊阁为了满足这些功能而设计。

清代皇家藏书楼文渊阁,避光通风设计极为巧妙,堪称一绝

土耳其Ephesus的图书馆为希腊时期建筑

西洋古代邦国非常重视图书馆,古希腊、罗马仍有不少图书馆遗迹保存下来,举例而言,在土耳其境内,希腊化城市伊弗所(Ephesus)仍保存壮丽的图书馆作正面山墙,可惜它的内部已毁,无法令人想见当年的盛况,也不知它是如何典藏书籍,当时中国的造纸与印刷术尚未传播,伊弗所的图书馆所典藏的应该多是羊皮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