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分班是一种公平的举动吗?

散人csm


平行分班怎么分?为什么现在学校一般都是采用平行分班的方式分班?

平行分班是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分班方式,而且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义务教育阶段禁止设立重点班,实验班,不允许把学生按照成绩进行优劣进行分层分班教学。

平行分班如何分?要么就是摈弃成绩,电脑随机分配学生,对学生和老师而言,分到什么样的班,只能交给天意了。这样分班偶然因素比较大,容易造成班级分数相差比较远,所以一般只有在新生入学的时候才会用电脑排位的办法进行分班。


很多学校进行分班的时候都会进行摸底考试,比如这一个年级要分五个班,第一到第五名分别分到五个班,倒数第一名分到第一名班上,倒数第二名分到第二名的班上,一正一反,以此类推,最大可能保证每个班的整体素质差不多。

教育主管部门认为,平行分班可以减少教育歧视,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避免出现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把重点资源投向重点班,实验班,对普通班放任自流的现象。

平行分班的体制未必能体现教育公平,也是现在公办学校大量学生流向民办学校的原因。

平行分班看似能够体现教育公平,让不同基础,不同成绩的学生享受同等的教育。但是,教过书的老师都知道,目前这样的分班方式,班上成绩好的学生是真的好,不行的是真不行,成绩相差悬殊。


老师不可能照顾到全体学生,成绩好的老师讲一遍就懂了,成绩中等的,讲个两遍也差不多了,成绩差的,讲个十遍八遍也不一定明白。老师能怎么办?只能根据大多数孩子的水平进行教学,成绩好的听腻了,成绩差的还是不明白。

义务教育阶段又不允许留级,成绩差的学生只能越拉越远,越到高年级,成绩的两极分化越严重。这样的分化要持续到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到了中考,按照成绩进行分层教学,优秀的学生进入重点高中,一般的学生进去普通高中,成绩差的只能职业高中,技术学校或者流向社会。

民办学校办学比较灵活,这些年通过掐尖招生,重点培养等方式,造出一个一个升学神话,很多家长趋之若鹜,一些优秀的学生的家长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把孩子送到民办学校的重点班,实验班,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不能进行分层教学导致公办学校生源流失严重。


总结语:两千多年之前,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把学霸和学渣放在一个班,如何进行因材施教?无视个体差异,一刀切的平行分班,真的能实现教育公平吗?


周老师教育谈


我是一名教师,谈谈个人看法: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中小学阶段,学习的内容简单,孩子的差别不是太大,可塑性又强,不宜分层教学,平行班授课就好。毕竟中考的难度系数为7:2:1,即简单题占百分之七十,中等题占百分之二十,难题占百分之十。绝大多数孩子经过主观努力都能应对。



但是到了高中阶段,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难度也在加大,而且高考的难度系数为5:3:2。即简单题占百分之五十,中等题占百分之三十,难题占百分之二十。而且高中阶段的中等题,中等孩子做起来都有些困难。所以我认为高中阶段分层教学对教师,学生都是有好处的。



第一.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教师更容易结合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选择适合的教学进度,方法,难易程度,让绝大部分学生吃得饱,吃得好。



第二.学生程度水平差不多,更容易形成公平竞争氛围和积极性,而不是那种面对学霸,尖子生望尘莫及的绝望心里。



第三.不同层次的班级(比如ABC班等)实施动态管理,根据月考成绩或名次自动晋升或下调,让每个学生既有压力也有动力,给每个人发挥的机会。



第四.不要一提到分层就有人喷。人的智力,能力确实存在差别,不能否认。而且这两项差别很多时候不是你努力就能弥补的,当大家差不多同一水平线时,努力与否或能力的程度大小才会有差别。


一芈


貌似公平,实则违背教育规律和社会实际。

学生考大学是按照分数高低录取还是所有大学平行分配新生?

如果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学校之间可以存在差异,为什么同一所学校的不同班级之间必须平行?

有人说入学分数不能代表学习能力,人是会变化的。

是,我并不否认这点。但是孔子早就指出要因材施教,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人的认知能力天然有差异,发展程度也各有快慢,优缺点也各有不同。这些差异是在入学前就已经存在的,有什么好无视的?

我现在教的年级的中考五科总成绩最高与最低差距有60分。上学期一模考语数外三门总成绩最高与最低差距有90分。你说这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的三个孩子放在一个屋,由同一个老师,学习同样的东西有意义吗?老师该怎么教?求法其上则两人跟不上,求法其下则两人不用听,求法其中则一人跟不上一人不用听。放大到一个四五十人的班级,老师的教学进度和难度只能照顾班级中等水平的学生,然后另外抽时间给两头的学生补差和提高。但如果从一开始就分层呢?是不是师生双方都可以节约时间精力?是不是教师授课能更有针对性?是不是学生听课能提高效率?


再者,同一个学校不同老师之间教学水平和态度也有很大差异。谁都想教好学生,因为好学生好教,容易出成绩。但是让好老师去差班教基础,让平庸老师去好班教提高,都是浪费。前者浪费好老师,后者浪费好学生。将最好的资源提供给基础最好、最有前途的学生,这是理所当然和势在必行的。

大家想想什么人会反对分层教学?

好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会吗?只有差生和学习习惯不好的中等生及其家长会希望平行分班。因为他们担心分层后学校的优质资源会集中到好班,差班学生会渐渐地失去动力,沦为弃卒。所以平行分班只是一种zz正确。为了堵住这部分人的嘴,学校牺牲了教学质量来防止“学闹”。

分层教学比平行分班更符合教育规律和社会实际。只要学校在分层后建设相应的升降制度,就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遗憾的是,很多人觉得这么做太应试,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

但愿说这话的都是有钱人。


如果您认同本文,请“点赞”、“评论”或“分享”,以让本文被更多人看到。谢谢。


非著名语文教师王振宁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问题是无法实现因材施教和差异化教学。但是目前有些地方还存在大班额教学,国家面临着师资短缺,只能实施班级授课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分班始终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如何分班?分班后学校师资配备问题也是家长们密切关注的焦点。

从学校角度来说,学校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提高教学效率问题。从家长角度来说,孩子被分到的班级是否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潜能,班级氛围是否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等。

第三,什么叫平行分班?平行分班就是各班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各分数段人数、名额数量各班相当。这样的分班模式优点是,在班级管理方面可以形成不同层次的学生间传帮带,班级容易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缺点是教师难以实施因材施教和差异化教学,一个班级里,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又消化不良的情况。

最后,这样的分班模式是否公平问题?关于公平,大家可能更多的是关注起点公平。平行分班看起来起点是公平了,但实际上公平还包括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由此分析,平行分班的过程是不公平的,因为它不利于两头学生的学习。起点看似公平了,但是过程却不公平,这又如何保证结果是公平的呢?

如果我们按照成绩分层次分班,起点看似不公平,但是可以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对于所有的孩子说结果可能更公平,因为每个孩子的潜能都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我们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发展还相对落后,我们要加快教育的发展,除了要考虑公平问题,可能还要考虑效率问题。公平是永远相对的,既要公平又要效率,使教育效率最大化恐怕是最理想的选择!



憨厚奶爸和任性宝妈


平行分班是因材施教的好办法,学校本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来教和布置不同档次不同难度的作业。

在平行分班的情况下,学校应该要求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而不是要求家长辅导或者家教辅导孩子完成作业,要知道做作业相当于开卷考试,如此学生都不能独立完成还要依赖别人,那他如何在闭卷考试时考出好成绩呢。

在不采取平行分班的学校,由于通讯现代化,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方式很便捷,所以学校逐步变得急功就利,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求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做这个做那个,如此很多孩子从小就没有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这些孩子长大后也就缺乏独当一面的工作生活能力。而且形式主义严重,片面追求学生作业做的整齐,最好都是每题完成得很好。如此,平时作业一百分,考试可能打零分(夸张些哈)。

在非因材施教(不采取平行分班)的做法下,能力不够的孩子面对高出自己能力的超难度和超数量作业,学习兴趣只会越来越低,家长为避免孩子被学校老师批评,还会出现迫不得已代做作业的怪现象。

不过目前的平行分班模式还是有些问题,因为是按学生的总分从高到低分的,这个方式不够科学,科学的方式应该根据每门功课来分。比如:数学就按成绩不同分a类班,b类班,c类班,d类班,孩子根据自己的成绩自由选择去上不同难度的班,各类班布置作业也是根据不同难度来的。语文等科也是如此。学生可能数学在a类班,语文在b类班,英语就在c类班。

该模式与按总分排名的平行分班模式是不同的,是更科学而又不伤孩子自尊的方式。这种平行分班模式才是值得大力推广的。


kuangjw


我们这不敢分重点班,上来都是班主任‘‘拈阄’’来分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

这很符合规定,但问题来了,老师该按什么难度来教学?一节课四十分钟,难道要分难、中、易三个难度来讲同一个内容,时间怎么够?

很明显,无论采取哪个难度来教学,都会有一部分‘学生‘太难听不懂’’或‘‘太简单不用听’’,用所有难度讲同一个问题时间又不够。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采取的多数是中等难度,这无形中就让基础好的‘‘吃不饱’’,基础差的‘‘吃不了’’,但也无可奈何。



如果分了重点班,课就好上多了。基础好的,简单的题目就少讲,把精力放在中等难度以上;普通班多讲些中等难度的题目,难题少讲。这样,大家都能有进步,何乐而不为?


但每次重点班一分,有意见的并不是学生,反而是家长站在了前台,一部分家长找到学校,质疑为什么自己的小孩不能上重点班。其实,多数学校的重点班都是活动的,这一轮上不了,也好给孩子一个奋斗的具体目标,争取下次进重点班。

但若是家长不强调孩子的学习,而是发学校的牢骚,孩子也会带有情绪,结果会适得其反,不利于孩子的进步。


南山刘向雄


平行分班是一种政治正确,可以拿出去说“我们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但其实未必真的公平。

假如你是一名家长,家里有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别人需要学习十天的东西他只要学习一两天就懂了,甚至很多东西还没学自己就领悟了,你会不会愿意他和那些资质平庸的孩子在一个班白白地浪费时间?甚至很多时候,正是这种浪费导致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让他们听早就已经懂了的东西,实在是对天分的一种浪费,他们其实需要的是更进一步地深化学习,而非枯燥的重复。

假如你是一名家长,家里有一个很勤奋但是领悟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别人一两天就学懂的内容他需要十天八天,你是不是也希望他和那些资质相似的人在一起接受老师有针对性的教育?如果一个孩子身边全是天才,而他自己则天分一般,时间久了,他会不会因为沮丧而放弃努力,成为别人眼中的所谓“差生”?

平行分班,如果每个班级人少还好说,一旦人数稍微多一点,老师往往只能照顾最大的那部分群体,也就是中等成绩,那些最有天分的和学习起来最吃力的同学往往是被忽略的。

一部分同学被戕害了天赋,还有一部分同学被折辱了心灵。

而中等左右的同学,也不是千人一面的,他们依然会感觉到自身被忽略。

于是天分最好和最不好的同学,只好由家长带着去外面参加补习班,花更多的钱,取得原本在学校里就应该取得的效果。

也许,平行分班最大的作用,就是说出去比较好听吧,毕竟,“我们对每一个学生都很公平”呢。


吹上来的小动物


我是支持高中阶段教育分层的,也就是所谓的分快、慢班(重点班、普通班)。

而中学和初中,我认为没有这个必要。

当然,初中如果说非要分的话,我建议是初二以后分。

而且最好是一个动态调整的模式,也就是孩子的一学期的综合成绩有进步,那么可以进入重点班,如果孩子的成绩一学期确实非常差,那么就应该降到普通班。

我知道,很多人愿意用“公平”来讲这个问题,但我觉得不合适。因为你说的这种公平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公平!

因为老师如果照顾好的话,那么就必然会让差的学生跟不上,而老是反过来去照顾那些听不懂的学生的话,那么必然会让这些学得好的孩子选择参加补习班。因为在学校他们觉得这些东西太简单了,完全就是浪费时间。客观上差距还是被拉大了!

无外乎那些比较差的孩子的家长,心理上会舒服一些,毕竟他们没有花钱嘛。

学习是一种能力的,让不同能力水平的人接受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是没有问题的,也是负责任的。

所以我是支持分班的。


随便看看微笑不语


我觉得不公平,如:人有饭量大小之分,供给一定量的饭,有的吃不饱,有的正好够,有的吃不了。树有高低之分,如果把它们种到一起,肯定要影响矮树的生长。同样,学生由于原有知识的水平不同和认知差异,导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我认为有的学校办的火箭🚀班、普通班非常合理,虽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不允许,但它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刚,能够避免上述现象,而且非常人性化,有利用教师因材施教,避免教学过程的复杂化,教学过程中,施行能上能下机制,普通班的学生进步了可以进火箭班学习,反之亦然。好、中、差生混杂的教学教师应瞄准差生,使每个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是我的教学原则,不丢下一个学生。但好学生吃不饱,因此教师应搞好分层教学,既照顾差生又兼顾优等生,事物并不是绝对的,有利有弊,这样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互帮互学,以优带差,取得教学的最大收益,但现实是残酷的,必须面对,我倾问于支持办火箭班、重点班、普通班。这也是我们地方学校所尝试的。


wangqingming89


个人认为,平行分班是不科学的,是违背因材施教原则的。教育要从孩子已得的基础上,通过多重形式,引导孩子阅读,识记,观察,演算,运用,说话,写作等,根据基础归类教学才是出路。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为什么还是平行分班呢?因为根据学生基础分班,容易造成老师放弃学生,把学生往下一年级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