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二战德国有了无后坐力炮的技术,苏联会不会吃亏?

大司驴12


兔哥回答;首先要说明,二战德国是有无后坐力炮的,世界上的第一门无后坐力炮就是二战德国研制的。二战德国倡导坦克装甲集群的突击作战理念,也就是闪电战,闪电战的特征就是一个字“快”,二战德国的武器装备体系中坦克、 突击火炮是主力,另外还有一系列的火炮,形成了远中近的火力打击体系,因此,无后坐力炮并不重视。当时的无后坐力在进攻作战中并不好用,导致把无后坐力炮放在放御的定位是当时的德国无后坐力炮的重量。其实无后坐力炮恰恰能够在进攻作战中发挥作用,但前提是重量要轻,一个人能够抗着运动,并在不需要过分组合的情况下就能用,当时显然是做不到的。二战德国共开发出了四个型号的无后坐力炮,总产量约1500门。



二战中德军使用的无后坐力炮;(1)LG40型75毫米无后坐力炮,这是装备数量最多的一款,共653门,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无后坐力炮,重量145公斤,看似很轻,但不能单兵携带,分解后需要再次组合才能使用,看似分解组合很方便,而实战中就显得时间长了,有伤亡的情况下更是会减少了战斗力,射程约6.8公里,如果反坦克这个射程作用不大,通常需要几百公米才有效。


。(2)Raketenwerfer43型88毫米口径无后坐力炮,这个采用了类似现代的结构,采用了三脚架架设,但重量依然达到了146公斤,依然不能支持单兵作战,曾经在北非战场上使用,数量不详,但不会多,几百门而已,该炮射程约700米,有效射程约230米,这样的射程更有利于单兵使用,可惜太重了。这门炮的无后坐力特征非常好,但也有缺点,其尾焰能向后喷出50米以上,这在实战中是很麻烦的,很难保证不误伤自己人,而且巷战或是复杂地形,战壕中使用受限严重,其它的也都有这个问题。

(3)LG40型105毫米无后坐力炮,这个是把LG40型的75毫米口径换成了105毫米,这门炮的产量约528门,是第二多的,射程7.9公里。主要装备伞兵部队和山地部队,388公斤,不知道他们怎么运输的,估计分解组合的时间短不了。



(4)LG42型150毫米无后坐炮,最大射程为6.5公里,这门炮笨重,1944年停止生产。

二战德军无后坐力炮对战争的影响;

无后坐力炮二战德军看来并不重视,究其原因无非是作战理念的不同,德军属于进攻一方,对于武器装备的使用都是以方便进攻作战而配备,无后坐力炮对于反坦克,装甲车辆,碉堡的作用非常好,但当时德军的无后坐力炮使用并不灵活,重量限制了它的发展,而德国不缺乏其它可以替代的火炮。另外,从二战德国无后坐力炮的图片上能够看出来,和野炮,山炮样式没大区别,而其它火炮的精度,射程却优于无后坐力炮,这也是导致德军不重视无后坐力炮的原因。

一门无后坐力炮并不能改变战争的格局,无后坐力炮多了,其它的火炮数量必然会减少,从二战德军的无后坐力炮的性能来说,是当时最先进的,快速分解是它的优点,但二战中德国的其它火炮同样是优秀的,即便没有更多的无后坐力炮同样也给苏联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无后坐力炮也有它固有的缺陷,并不会增加了无后坐力炮就会给苏联造成更大的损失,只能说是德国装备体系和使用习惯以及作战理念的原因导致无后坐力炮没有大量装备。


兔哥42928


除非炮在冰河上面架起,这才会产生精度!不过,德国一样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