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械师”是国军精锐师,可王必成6纵为何还有一个这样师呢?

一提起“美械师”,军迷们往往会联想到国民党军的精锐师。包括整编74师、整编11师、整编52师,等等。这些可以说都是典型的美械部队。某种程度上说,“美械师”是国民党军装备精良的代名词,是国民党军精锐部队的代名词。

然而,华野的王必成6纵也有一个这样的“美械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美械师”是国军精锐师,可王必成6纵为何还有一个这样师呢?

第二次涟水保卫战后,吃了张灵甫整编74师的亏、没有打好的6纵,一边北上一边休整。这是一支经过血与火考验的部队。一仗没打好并不能泯灭掉他们的血性和意志。这不,根据陈、粟新的作战命令,王必成率6纵赶来参加莱芜战役。

1947年2月20日,莱芜战役发起。6纵受领的作战任务是攻下莱芜东北方向上的重镇一一口镇(也称吐丝口镇)。就在口镇快要打下之时,莱芜城之敌为摆脱被围歼的命运,在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率领下由莱芜向口镇方向突围。粟裕给王必成下令:要求6纵迅速“以1个师的兵力,在口镇以南郭家镇、张家洼、毛子庄地域构筑阵地,部署火力,坚决堵歼,勿使漏网”。

粟裕的作战意图很明确,那就是要6纵的一个师从正面堵住李仙洲集团逃向口镇,给主力赢得合围李仙洲集团的时间。

根据粟裕的指令,王必成立即调整部署,令其主力师18师迅速进入指定地域,加紧构筑工事。考虑到敌很可能成团突逃,18师领导要求部队将“轻重机枪展开在第一线,构筑成密集的火力网。同时,将纵队加强给师的山炮和各团、营的迫击炮、60炮,均配置在沙河两岸”,以便于向突逃之敌轰击。

王必成布的是一个典型的袋形阵地,不仅从正面坚决顶住李仙洲集团,还要从侧面形成强大攻击火力。6纵的其他部队继续攻打口镇,并作为战役预备队。一切部署妥当之后,只待李仙洲集团钻进口袋后加以歼灭。

果然,没多久,李先洲率领数万之敌向18师袋形阵地一窝蜂似地涌来。此时,我各种炮、轻重机枪一齐开火。一时间,“5万余敌被压缩在南北5公里、东西3公里的一片沙河低洼地带”。紧接着,担任侧击和尾击的5个纵队也排山倒海般地卷压过来。数万之敌前进无路,后退无门,拥挤一团,混乱不堪,完全失去指挥。没用多长时间,李仙洲集团全部被歼。

“美械师”是国军精锐师,可王必成6纵为何还有一个这样师呢?

莱芜战役,干净利落,共歼灭国民党军一个绥靖区前进指挥部、两个军部、7个师共5.6万余人,生俘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以下将领17人。

看看王必成的6纵歼敌又是多少呢?

——据6纵战史记载:此役,6纵“总计歼敌24700余人”。

那么,再看看正面兜击李仙洲集团的6纵18师歼敌又是多少呢?

——18师“以伤亡400余人的代价歼敌22000余人,其中,俘敌19300人,缴获各种炮88门,枪3698支,火箭筒55具,以及大量弹药物资”。

两个月前,王必成的6纵在第二次涟水战役中还吃了大亏,人员和武器装备战损较大。而这次的莱芜战役,一下子居然发了这样的“大洋财”。可见战争是多么富有戏剧性。

特别是经此一役,6纵的武器装备水平可谓是“鸟枪换炮”,甚至提高了一个量级:

“18师全部换成美式装备,16师也有两个团又1个营为美式装备,17师49团为美式装备,51团有1个营又两个连为美式装备”。“凡已换成美式装备的营、团,均配备有一定数量的火箭筒。部队的火力和战斗力大为增强”。(《陆军第二十四集团军简史》,第224—225页)

王必成的6纵在莱芜战役后出现了18师这样的一个“美械师”,可以折射出:我军以战养战能力是多么的强,我军连续作战能力是多么的强,我军始终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是多么的强!

“美械师”是国军精锐师,可王必成6纵为何还有一个这样师呢?

6纵18师领导莱芜战役后合影

主要参考文献:《陆军第二十四集团军简史》《劲旅雄风》《莱芜战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