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年三十,閤家歡樂吃扁食”,你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嗎?

俗語:“年三十,閤家歡樂吃扁食”,你瞭解嗎?

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曆史的國家,民間文化底蘊深厚,曾經創造出了很多富有深意的俗語。這些俗語,經過歲月的洗刷,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更加經典,成為了我國民俗文化中一塊名副其實的“瑰寶”。

俗語:“年三十,閤家歡樂吃扁食”,你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嗎?

我國俗語,大多數都是由古代富有智慧的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中總結而來的,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傳頌,。,慢慢趨向成熟,逐漸變得膾炙人口富有哲理。俗語的傳承方式也都是通過口口相傳,因此通俗易懂,其中有一個是關於春節的俗語:“年三十,閤家歡樂吃扁食”。

俗語:“年三十,閤家歡樂吃扁食”,你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嗎?

所謂的“年三十,閤家歡樂吃扁食”,它的意思就是:在大年三十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圍坐在桌子旁,等待著吃熱乎乎的“扁食”。說到“扁食”,它指的是什麼呢?答案就是:餃子。

俗語:“年三十,閤家歡樂吃扁食”,你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嗎?

那麼,相信很多人都會好奇,吃餃子的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相傳東漢醫聖張仲景在長沙擔任太守的時候,每每到非常寒冷的冬至,他都會設立帳篷,將羊肉和藥材放入調料攪碎,在用麵皮包起來。

之後,張仲景讓下屬們把做成的食物放在熱水裡煮熟,分發給周圍窮苦的平民們,幫助他們抗寒。人們吃完這種食物後,不過心裡暖暖的,而且兩耳發熱,身上也覺得非常暖和。慢慢的,為了感恩張仲景,人們就給這種食物起了一個名字——“嬌耳”。

俗語:“年三十,閤家歡樂吃扁食”,你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嗎?

後來,越來越多的人們,也學會了這種“嬌耳”的做法了。這種食物也開始變得廣為流傳,慢慢成為了我們現如今的“餃子”。書籍上所記載的最早時間是明代,明代一位宦官在自己寫的一本書上詳細地記載了過年吃餃子的習俗。

為什麼俗語上說“閤家歡樂吃扁食”,餃子這種食物是在什麼時候被稱為“扁食”的呢?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

俗語:“年三十,閤家歡樂吃扁食”,你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嗎?

後來到了元朝,慢慢的“匾食”,也就被稱作為扁食,相傳這種食品,可能是出自於蒙古語的語氣。但是不論餃子的名稱,隨著朝代怎樣的變化,人們在除夕這一晚,闔家歡樂吃餃子的習慣還是不變的,正所謂“年三十,閤家歡樂吃扁食”。

因此這一年一度的除夕之夜,家家戶戶都會圍坐在在一起吃上一頓餃子,北方地區把它當作必須的年夜飯。我們知道了,餃子的由來和它的一些傳統,由此可見,我們的民間飲食文化都有著悠久歷史的傳承。

俗語:“年三十,閤家歡樂吃扁食”,你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嗎?

點擊文章的朋友們, 對於這句俗語:“年三十,閤家歡樂吃扁食”,你現在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吧!“民以食為天”,吃不僅能果腹,也是一種文化,更能吃出內涵,在我們大年30年夜飯吃餃子的時候,你會想到這些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