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圖》-第十七象:20萬大軍,蕭太后親征,為何主動求和?


《推背圖》-第十七象:20萬大軍,蕭太后親征,為何主動求和?

第十七象 庚辰(澶淵之盟)

讖曰

聲赫赫 干戈息

掃邊氛 奠邦邑

頌曰

天子親征乍渡河

歡聲百里起謳歌

運籌幸有完全女

奏得奇功在議和

金聖嘆註解:此象主宋真宗澶淵之役。景德元年,契丹大舉入寇,寇準勸帝親征,乃幸澶淵。既渡河,遠近望見卸蓋皆踴躍呼萬歲,聲聞數十里,契丹奪氣,遂議和。


《推背圖》-第十七象:20萬大軍,蕭太后親征,為何主動求和?


本象的圖畫,是一條河流,河的兩岸各站一人,河對岸的正面是身著漢服的中原人,喻前往澶州與遼帝國談判的宋帝國代表,背面站立的人是穿著契丹族服飾的人,正向河對岸的中原人作揖行禮,喻在澶州與宋帝國代表談判的遼帝國代表,寓意遼帝國主動與宋帝國議和。

“聲赫赫,干戈息”,1004年遼國蕭太后親征,大舉犯宋,遼軍號稱20萬,深入宋境700裡,直撲橫跨黃河的澶州。面對強敵,群臣大多主張遷都,放棄首都南逃。只有宰相寇準堅決反對,力主皇帝御駕親征,宋真宗也在宰相寇準的力諫下親征,將士士氣倍增,蕭太后被迫議和,定下了澶淵之盟,平息了戰事。

“掃邊氛,奠邦邑”,比較好理解,指掃除了邊境紛爭,奠定了邦交關係。

“天子親征乍渡河,歡聲百里起謳歌”指的是皇帝親征,渡過黃河,宋軍將士受到鼓舞,士兵歡聲雷動。

“運籌幸有完全女,奏得奇功在議和” ,寓意在宋帝國宰相寇準和遼帝國主帥蕭太后運籌謀劃下,宋遼兩國化干戈為玉帛。


《推背圖》-第十七象:20萬大軍,蕭太后親征,為何主動求和?


此次結盟,保持了邊境近120年的和平局面,宋真宗功不可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