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高古玉都巧奪天工,但是春秋時期的高古玉做到了

一提到高古玉大家很有可能腦海中浮現出的是一些設計平庸,由一些簡單線條勾勒出來的樣子。的確,在我國玉文化的長河中,很多時期的高古玉的確雕刻的不夠完美,甚至都算不上漂亮。這裡的原因除了很多高古玉的作用並非用於裝飾,也有一些工具的原因,比如商晚期之前生產力低下,金屬工具冶煉技術不夠發達等等。正如題目所說,不是所有的高古都是巧奪天工的。但是在春秋,獨具匠心的匠人將這一現象予以了完美的改善。今天古玉君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春秋時期的玉雕工藝。


不是所有的高古玉都巧奪天工,但是春秋時期的高古玉做到了

春秋時期玉琥


周室東遷以後,王權衰落, 玉器已從上層統治階級身份等級象徵禮制時代和奢侈品, 向一定的普及傾向發展,上自帝王將相,下迄庶民百姓, 無不以玉為貴、視玉為寶,玉器被廣泛運用於祭祀、裝飾、喪葬各個領域,紋飾不再象過去那樣嚴肅拘謹單調,出現許多複雜而優美、具有代表性裝飾技法和紋樣,比如蟠虺紋、捲雲紋等。而且我們都知道春秋時諸子百家興起的時期,不僅文化蓬勃發展,玉雕的寓意和其象徵的精神追求,也在一步一步慢慢展現出來。應該說春秋玉作處在一個承前啟後的位置,其早期雖然也可以看到商周流行的雙勾碾法和勾撒法,但主流玉作紋飾中的陰刻線多呈細密、短小狀;同時還發展出了代表時代風尚的滿工壓地虺紋和大斜刀法,而且戰漢以後流行的雲紋、谷紋,在此時已經開始嶄露頭角。


不是所有的高古玉都巧奪天工,但是春秋時期的高古玉做到了

春秋時期玉梳


從上圖中這具玉梳如此細密的梳齒, 我們大體上可以看出當時的砣輪已經很薄很鋒利,梳齒也比商周時期要細密。有這樣的硬件和技術支撐,別說開薄片玉料了。山海君覺得要有人敢想,開顱都不是問題,當然山海君這是玩笑。這個時期的玉料開片還是開得非常細小纖薄的。厚度一般從以往的0.4cm減到0.2cm左右。甚至可以將已完工的一件兩面紋飾相同的玉器從中間對剖成兩件相同之器因器形太薄而無法再在其剖面處重新飾紋,而形成一面有飾紋,另一面光素無紋的現象。至於這樣的一面有紋飾一面沒紋飾的玉器是不是像傳說中揭畫那樣復刻,山海君不知道,但是如果可以,那起碼也是當時同一時期的匠人加工的,不然包漿肯定說不過去。


不是所有的高古玉都巧奪天工,但是春秋時期的高古玉做到了

大英博物館館藏


在這一時期陰刻線裝飾技法更為純熟。或雙勾平行細線,或勾撒粗細相間的紋線,或勾砣密集成束、盤繞如束絲的繩紋陰線,起承轉合之間流利異常,直追西周。在春秋時期,比青銅砣具更為堅硬鋒利耐磨的鐵製砣具的出現,使得細陰線的砣碾越來越流行。以其雙勾益顯雋美,以勾撒,細寬對比強烈,裝飾效果更強,使線條更加靈動而富有節奏感。其細陰線技法,是為戰漢遊絲陰線之先河。像下面這張圖,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的玉玦就雕刻與春秋早期。在勾撒之間,還有著商周時期的風範。


不是所有的高古玉都巧奪天工,但是春秋時期的高古玉做到了

上海博物館館藏


在陽紋的處理上,也是較之前朝有了更大的改善與進步。顯著的滿工、壓地隱起陽紋,結合了西周雙勾碾法和一面坡法的特性,使得密集規整的平凸陽紋更加豐腴柔暢,更具動感;但由於並沒有將平凸陽紋之間多餘的地子完全修磨處理平整,故爾還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淺浮雕 ’,而只能叫做“壓地隱起”。但是我們完全可以把這種壓地隱起視為真正的“減地隱起”淺浮雕的的先聲,其間的差別並不太大,只是後者稍費工時而已。


不是所有的高古玉都巧奪天工,但是春秋時期的高古玉做到了

減地隱起浮雕


像上圖所示,這一時期大量採用了減地隱起淺浮雕的手法,就是先以雙陰線勾出陽紋,然後再將陽紋以外部分碾壓治平,以突出陽紋,達成淺浮雕效果。一般來說,春秋時期的這種淺浮雕谷紋或連雲陽紋撫之飽滿,邊緣較為圓鈍,不像戰國及西漢初期那麼爽利而有刺手感。而且,商周時創造的一面坡手法在春秋早期得到了完美改善。在商周一面坡法基礎上,大斜面寬陰線刻魚鱗紋、羽毛紋大量湧現,形如快刀斜削,圓轉自如,精深有力,砣痕化盡,被後世稱為大斜刀法,這也是為什麼一面坡和大斜刀法常常被認為是一種雕刻手法的原因,完全可以和西漢時期爽利勁健的漢八刀相媲美。


不是所有的高古玉都巧奪天工,但是春秋時期的高古玉做到了

河南省博物館館藏


最後春秋早期的打孔其實和之前的商周時期沒有太大的區別,漸漸到了中晚期的時候,根據現在已經出土的文物來看才有了穿孔的入口、孔內和出口幾乎相近的打孔。但是這一時期的穿孔明顯孔直徑小於之前,並且打孔的深度或者說長度要比商周時期長得多,最大的能達到10cm以上。好了,今天的分享也就得到此為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