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放弃一位帝王的虚荣心,拥有朴素但炙热的赤子之心

明宣宗朱瞻基与其父明仁宗,一共在位十一年,此期间尽量减少战争、使民生得以休养生息,在文化和经济上出现了空前的稳定和繁荣,史称“仁宣之治”,媲美于汉朝“文景之治”。

朱瞻基的聪明才智是从小就表现出来的,是明帝国继续强盛发展的优秀继承人,也是很遗憾的英年早逝的优秀帝王。以下讲述三个关于他的故事。

朱瞻基:放弃一位帝王的虚荣心,拥有朴素但炙热的赤子之心


(一)

明成祖朱棣称帝后,面临着一个问题,那是一个历代皇帝都要考虑的问题——立太子。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朱高炽、二儿子朱高煦。

长子朱高炽,身有残疾且生的相貌不雅,二儿子朱高煦在靖难中是有功之臣,是朱棣的得力下属,才智样貌均在长子之上。

跟着朱棣参加过靖难的嫡系臣子几乎一边倒的支持朱高煦,可是立长子为太子,又是古来有之的传统,且被天下读书人视为正统观念。

矛盾出现、举棋不定的明成祖朱棣,常常会询问一些可靠的臣工,用于衡量考虑。而敲定他心中所想的一次询问,是和解缙的一段对话,解缙即负责编撰《永乐大典》的大明第一才子。

朱瞻基:放弃一位帝王的虚荣心,拥有朴素但炙热的赤子之心

那一天朱棣直截了当的说:“你觉得应该立谁当太子?”

解缙瞅了朱棣一眼,谨慎回答:“世子(朱高炽)天性仁厚,应该立为太子。”

朱棣沉默,对于一个未来的皇帝而言,仁厚是个不错的优点,但是却不是一位优秀的帝王需要具备的决定性条件。所以朱棣沉默地看着对面的臣子。

解缙心中了然,帝王的沉默就是对他所回答的一种否定,于是,他起身行拜礼,又说道:“好圣孙!”

这次,朱棣听完不语而笑,解缙也回以笑意,彼此心照不宣。之后朱棣果断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解缙所说的好圣孙,正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

朱瞻基:放弃一位帝王的虚荣心,拥有朴素但炙热的赤子之心

(二)

明仁宗朱高炽病逝,朱瞻基即位,其叔父朱高煦起兵谋反。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朱瞻基御驾亲征,朱高煦弃城投降。

反臣投降后,按照明朝的规章制度,皇帝要指派一名御史,对反臣进行罪行陈述,让所有人明白其所犯的罪行予以批判,朱瞻基便随手指派了一个御史,当庭去办这件事。

朱瞻基:放弃一位帝王的虚荣心,拥有朴素但炙热的赤子之心

这个工作虽说是个临场发挥型的,但执行的御史,只要把罪行陈述清楚便可。只见这位御史不慌不忙出列向前,面对曾经战功赫赫的朱高煦,脸色没有一丝惧意,陈述罪行条理清晰,声色俱厉。竟把朱高煦骂得羞愧、害怕到趴在地上不敢抬头。

这位头脑清晰、思维敏捷、临场不惧的御史,就这样引起了朱瞻基的注意,之后朱瞻基着意安排这个御史进行历练,试图以后加以重用。

而这位御史不负所望,在二十年后为大明王朝力挽狂澜于危难,他便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于谦。

(三)

朱瞻基即位后,为了了解民间疾苦,他经常会微服私访,不同于清朝乾隆皇帝的华丽出访,他常常是带几个侍从布衣乔装,混迹于普通百姓之中。

有一次和一个农民攀谈,朱瞻基询问为何总是如此辛勤在田间劳作。

农民说:他们春天要耕地播种,夏天要除虫耕耘,秋天才能收获,这期间都偷不得懒,不然一年的生活花销就不够了,收成再不好的话,说不定连田租都不够缴的,父母妻儿一家老小都指着这些生活,所以每天都要辛苦劳动,一刻也不敢耽误。

朱瞻基又问那冬天总可以休息吧,农民回答说:到了冬天官府会安排徭役,他们都得参加,也是不能休息的。

为此朱瞻基写了篇文章并发给大臣,这位年轻的皇帝不无动容的感慨:百姓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如此辛苦,才能生活下去!

朱瞻基:放弃一位帝王的虚荣心,拥有朴素但炙热的赤子之心

从古至今,高位者常常视普通百姓为蝼蚁,更有无数帝王不知民间疾苦、即使知道也不为所动,暴君更是肆意践踏之。

作为帝王能体察到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并从心底发出感慨,呼吁他的臣属,再身体力行的予以实践,去改善民生,这是相当难得的。

朱瞻基没有试图展示自己统治下帝国的强盛,而是收起一颗帝王的虚荣之心,尽量不发动战争,尽量不打扰普通百姓的休养生息,兢兢业业处理国事,为普通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伟大的帝王有很多种,明成祖朱棣的树立强权、抵御外患、威震海外是一种,难道朱瞻基带着赤子之心的默默耕耘就不是一种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