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江犹唱后庭花”中“后庭花”到底是什么,看后才明白怎么回事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虽然作诗比较考验文字功底,但是吟诗却相对来说简单可行。想要吟诗,首先要读诗,而能读懂一首诗,也并非一件易事。古人作诗多引经据典,层层递进,如果我们对某一处的典故云里雾里,自然读不透诗中的精髓,也了解不到它的内在含义。

“隔江犹唱后庭花”中“后庭花”到底是什么,看后才明白怎么回事


比如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其中一句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其实就是在用典,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喝的有点高,你自己回去吧,明天如果想来,就带着一把琴来。其实这句话是有出处的,在《宋书·隐逸传》中记载,陶渊明不解琴音,但是经常抱着一把琴,而且这把琴是无弦的。他每逢酒宴,都抱琴前来,一旦有了酒意,就抚摸琴的表面,似在弹唱低吟。李白化用了这个典故,抱琴只是一种形式,而喝酒才是人生大事,侧面说明李白率真的性格。

“隔江犹唱后庭花”中“后庭花”到底是什么,看后才明白怎么回事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泊秦淮》,这是杜牧的一首经典作品,诗中短短28个字,借古讽今,全诗意境悲凉,又深沉含蓄,引人深思,诗云: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雾弥漫的秋水,月光笼罩的白沙。小船停泊在秦淮河上,靠近的是一处酒家。歌女不知道亡国的痛楚,还在寻欢作乐,在岸的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隔江犹唱后庭花”中“后庭花”到底是什么,看后才明白怎么回事


这里的“商女”并非是商朝的女子,而是指卖唱为生的歌女。相信这首诗大家都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却一直有个疑问,其中的《后庭花》到底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商女唱这首歌,就要被谴责呢?

事实上,《后庭花》不但杜牧对此颇有微词,唐代很多诗人都对这首曲子没有什么好感,认为这首一首亡国之音。诗豪刘禹锡写的一首《台城》中写“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李商隐作《隋宫》也曾写道“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那么被人如此嫌弃的《后庭花》之曲,到底写了什么呢?

“隔江犹唱后庭花”中“后庭花”到底是什么,看后才明白怎么回事


后庭花最早的典故,其实出自陈后主(陈叔宝)的身上。陈后主偏安一隅,不思治国,整日沉迷酒色,与美人张丽华醉心声色,不问朝政,最后被隋文帝杨坚所灭。就在灭陈前不久,陈后主写了一首《玉树后庭花》,其词香艳无比: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这首诗中的“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是千古名句,美得让人心醉。我们看这首诗,写得确实不错,字字都艳美绝伦,香艳无比。如果是平常的老百姓或者诗人所写,的确是一首好诗,但是坏就坏在,这是一位君主所写,还是一位亡国之君,那么这首诗的意义就转变了。陈朝岌岌可危,此时的陈后主还有如此的闲情雅致,这神经也够大条的。

“隔江犹唱后庭花”中“后庭花”到底是什么,看后才明白怎么回事


我们现在回头看杜牧的《泊秦淮》,其实就是以商女唱《后庭花》的曲子来叙事,来写繁华一时的唐朝,如今已经是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无道,再加上看到隔岸的歌女轻歌曼舞,浅唱低吟,浑然没有危机之感,在这样的一种情景下写出的这首诗。

“隔江犹唱后庭花”中“后庭花”到底是什么,看后才明白怎么回事


​杜牧的这首诗,其实是在抨击权贵劣绅沉溺酒肉声色,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含蓄深沉,柔中带刚,其犀利程度可见一斑。经过解析后,我们知道了《后庭花》的含义,对此诗也就豁然开朗了。

  • 今日话题:你认为陈后主写《玉树后庭花》的时候,是不是已经打算放弃了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写出自己的观点,我们一起探讨和学习交流。

文 | 国学大观园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国学大观园

“隔江犹唱后庭花”中“后庭花”到底是什么,看后才明白怎么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