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今天,林州红旗渠风景区青年洞、纪念馆(室内游览区域暂缓开放)恢复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为8时至17时,每日接待游客量不超过5000人。所有游客需通过“红旗渠风景区”微信小程序、美团、携程、同程等平台,或景区购票二维码进行网上购票、扫码入园。游客需佩戴口罩进入景区,并自觉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安全距离,未佩戴口罩者不得进入。团队游客不超过30人,实行分时段、间隔性进入景区. 听到这个消息,是多么的高兴呀,但旅游之前让我们再来重温上世纪六十年代修渠时的艰辛吧!!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红旗渠,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2016年10月,红旗渠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文名Red Flag Canal)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林州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严重到"人相食",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筹划修建了天平渠,明代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了谢公渠,但是这些工程也只解决了部分村庄的用水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缺水的状况。当时全县的耕地面积共有98.5万亩,但水浇地只有1.24万亩,粮食产量很低,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苦。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1949年林县全境解放,随后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专门研究"引漳入林"工程。工程决定于1960年2月开工,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1960年3月6日到7日,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7月工程全面竣工。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20世纪70年代,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经典摄影」难忘修渠艰苦岁月 传承经典红色精神

20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李先念、乔石、姜春云、李铁映、叶选平等曾先后亲临红旗渠视察。

(图文来自网络,原照片摄影者:魏德忠。仅供学习欣赏,侵权必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