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老子和佛陀的言行对比(1)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儒、释、道文化,有学者说,就是孔子、释迦牟尼、老子三个大圣人的文化。对比一下三大圣人的言行,蛮有意思的。

首先看一下

孔子、老子和佛陀的言行对比(1)

三大圣人的出生地和生平记载

释迦牟尼佛的出生地,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蓝毗尼花园,如今在尼泊尔境内。这一点,全世界的佛教界都没有什么分歧。但对释迦牟尼佛的住世年代,却说法不一,至少有10种。如今,全球佛教界,对佛祖的住世年代,大多采用世界佛教纪元,即:佛陀公元前623年诞生,543年入灭,住世80年。

与佛陀同时代的孔子,生平年月有明确的记载,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享年73岁。

与佛陀同时代的老子,生平没有准确的说法,多数学者认为,大约生于公元前571年。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莫知所终”。有学者考证说:老子晚年并没有西去,而是回到家乡办学,最后长眠故土,有很多人参加了葬礼。但无具体去世年月日记载。

如此算来,佛陀年长老子52岁,长孔子72岁,老子长孔子20岁。佛陀

35岁〔公元前588年〕创立佛教,至今〔公元2015年〕有2603年,655年后的公元67年才传人中国。老子67岁〔公元前518年〕写《道德经》至今有2583年。《道德经》传世660之后的公元142年,张陵创立道教时,将老子尊为始祖,使无数的人都误以为道教是老子创立的。

我对这三个大圣人的言行进行对比,当然不是我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都是根据古人的文字记载。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的——

1·经典史书描写了他们完全不同的日常生活

《金刚经》是这样描述佛陀日常生活的:每天午时之前,到了乞食的时候,佛陀便披上袈裟,拿着钵盂,同比丘们一起到舍卫城去乞食化缘。在舍卫城内,佛陀不分贫富贵贱,次第乞食之后,返回祇园精舍。用完斋饭,收好袈裟和钵盂,洗净双足,在法座上跏跌而坐,安住于正念之中。﹝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洗足已,敷座而坐。〕

弘一大师在《常随佛学》一文中,还举了这样七件事:1、佛陀在逝多林,

见地上不干净,拿起扫帚就扫,众弟子一见,立马跟着佛陀扫起来;2、佛陀经常同弟子一起扛抬东西,看到衣钵没洗,就自己到井里去提水;3、佛陀在阿罗毗国时,看到寺庙的门楣坏了,自己拿工具修理;4、如有弟子生病,佛陀立即看望,对病重不能起床的比丘,佛陀亲自搀扶他们,亲自为他们洗身子、洗衣服,洗好就拿去晒干;5、佛陀还亲自为弟子制做衣服;6、有的老比丘眼花,缝补衣服时,穿不了针线,佛陀看到,忙说:“我来为您穿。”7、佛陀经常问弟子说:我有什么过失吗?如有,要立即举报。《释迦牟尼佛传》中还说,佛陀文武双全,力大无穷,一箭能射穿七个铁鼓。

史书对老子的记载非常少,他日常是怎么生活的,后人无法知道。从他的《道德经》中,仅能看出他非常注重俭朴,他把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作为自己的三宝。由于真实的老子没有真实的记录,这就为某些道教徒将他神化成玄之又玄的仙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孔子就大大的不同了,他的弟子为了赞美他,将他的日常生活细节,描绘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比如说穿衣:穿羊羔皮衣要配黑色的外衣,穿小鹿皮衣要配白色的外衣,穿银狐皮衣要配黄色的外衣﹝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比如说吃饭:颜色不好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饪不当,不吃;不到该吃的时候,不吃;不按正确的刀法切的肉,不吃;没有合适的调料,不吃﹝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烹,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比如说坐卧:坐席摆得不合规矩,不坐﹝席不正,不坐﹞;睡觉,床上一定要有小被子,要有用狐貉皮做的厚靠垫。比如说出行:由弟子们赶着五驾马车,前呼后拥而行。

请看弟子们对他入朝见国君的描写:“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yǜ门槛〕。过位,色勃如也,足躩〔jué迅疾〕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cùjí惊恐不安〕如也。”译成白话就是:孔子进入朝廷的大门时,非常恭敬谨慎,好像无地容身似的。站立时,不停在门的中间,走过的时候,不踏门槛。经过国君的座位时,神色庄重严肃,脚步惶恐迅疾,说话显得中气不足。他提着衣裳的下摆,走上堂时,谨慎恭敬,好像不能呼吸了一样。出来时,降下一级台阶,面带喜色,心情怡然。走完台阶,恭敬地疾步向前。回到自己的位置,有点惊魂未定的样子。

从以上的史记中,可以看到三大圣人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为人处世亦可从中略见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