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顶尖”的大学,在最艰苦的环境中走出了174位院士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其中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组成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先后迁入云南的高等院校有中法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医学院等10余所之多。其中最著名的为西南联合大学。联大迁到云南后,办学条件极为艰苦。仅有的教室也很简陋。校舍是租用来的,而且很分散,有借用昆明原有的学校、房舍、祠堂,也有自建的新校舍,条件很差。联大聚集了大批的学者,保存了中华民族的教育精华,培养了大量人才。

从长沙临大于1937年8月建立,到西南联大1946年7月31日停止办学,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前后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闻一多等300余人,他们都是各个学科、专业的泰斗、顶级专家。 西南联大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为中国以至世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的两院院士中,共有174人当选为“两院”院士。在我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6位是联大学生;2000年以来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9位科学家中,有3位是联大学生,在当年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战火中成立的西南联大创造了一个奇迹。

在联大的师生名录里,陈寅恪、陈省身、华罗庚、周培源、冯友兰、费孝通、吴大猷、杨振宁、李政道、闻一多等人的名字赫然其中。诺贝尔奖获获得者杨振宁如此评价: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西南联大短暂的9年时间里,为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图为马识途校友向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赠送了书法作品,祝福西南联大80周年大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