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临摹功底深厚,但是很难出帖,导致不能形成个人书风?

书法影响力


你的问题是学习书法过程中临摹功底和个人风格两个问题,这就是入帖和出帖。所以,我就从这两个方面谈谈学习书法的和形成风格的原因。

我们现在还在学习书法,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能说是一种文化生活的中自娱自乐。无论是什么年龄段,也无论书法价值在哪里,我们应该清楚,自娱自乐就是学习书法本身最起码的意义和价值。到底需要不需要入法出帖,绝大多数人是不会有这个想法的。


当然,随着我们学习书法的深度和广度的持续和延伸,对于学习书法的意义和价值,也会逐渐浮出水面的。

例如,我们提出入帖与出帖的问题,这就是学习书法过程中的一种思考,也是对学习书法本身的思考。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下,假如大家学习书法,最后学出来都写得一模一样,真的是学习书法的成功吗?

所以,学习书法有写字和书法艺术不同层次的要求。有的人就是要把写字和书法艺术混为一谈,这种模糊的书法价值观,实际上是非常有害的。


这就好比,我们打乒乓球,没有人说你不对,但是,你想参加全国比赛,那就不是随便打打球就可以了。

同样,我们临摹字帖功夫深厚,这是一种修养,到底是不是因为临摹字帖功夫深厚,就应该形成自己的风格?或者就一定会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一个艺术追求问题,也是学习书法的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可能有的人根本就没有追求个人风格想法,所以,一直在临摹的境界中自我陶醉,你说这有什么不好吗?

再说,是不是人人都应该也能够有自己的风格呢?我看根本不可能!

根据成功二八定律来说,真正能够形成自己风格的书法家是非常稀有的。

甚至,临摹功底很深的书法家都不多,最多也就二成。在这二成临摹功底很深的书法家中,他们其实已经很不错了,但是由于某种原因,他们距离最后的成功,可能只有一步之遥,或者只有一个台阶的距离。但是,最终就是没有登上去。


而我们反观今天临摹功夫不怎么深厚的书法家,有自己“风格”的人很多。

现在美院书法专业就提倡“创新”,所以,每一个硕士生都有自己的“风格”。

但是,由于缺少深厚的临摹功夫,所谓的“创新”,只能停留在浮光掠影的表面上。并不真正引人瞩目,或者吸引眼球之后,只有呵呵一笑而已。

书法风格的形成,不是一种强求,也不是有积极的创新意愿就能够成功的。

因为创新还要接受检验,不是你说创新了人家就会认为这是“创新”。

现在好多人喜欢标榜自己的书法是“创造”、“突破”、“创新”、“颠覆”等等,很是吓人,但是,细心看看,味同嚼蜡。

个人风格确实是建立在深厚的临摹基础上的。很多书法家也知道精通一家,广涉百家,形成一家的道理。

但是,道理对不等于能变成现实的对。所以,个人风格比较难。

难点在什么地方呢?难点主要是艺术有新意,要真新,假大空的“新”没有内涵,成不了大气候。为了创新而创新,这不是真新,因为缺乏心底的思想潜力。


从入帖到出帖,其实都不难,难的是要有自己的书法文化内涵,这才是真正经得起欣赏的创新。

例如,现代书法家启功、欧阳中石都能有一些新意,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很多书法家的书法根本经不起推敲。

例如,王冬龄的书法够潮流的,但是,他的书法是经不起推敲的,所以,王冬龄即使有创新,有自己的风格,也一样导致自己的书法品位并不高。


书法是就是内心思想的呈现,是文化的积累和爆发,不是狂躁的情绪宣泄,不是标新立异的竞争。

宋代书法家就出了“宋四家”,在这四家里,也只有苏轼、米芾、黄庭坚三人是真正有个人鲜明风格的书法家。

蔡襄的书法属于有深厚功夫,又写出自己新意的书法家,所以,才能进入“宋四家”的名人榜。

其实,在宋代还有一个书法家叫薛绍彭,他的书法功夫之深厚,与米芾齐名,但是,就是因为没有新意,更不要说创新和个人风格了,所以,在书法历史上被淹没了。


当代书法家卢中南、田英章临摹功夫也是不错的,但是,没有个人风格。

这不是他们刻意不想要个人风格,而是无法走出自己的临摹的小圈子,被一个圈子所束缚所定格。

你说他们不知道精通一家,广涉百家,形成一家的道理?绝对不是。

有人把书法家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归结为无法出帖,其实很多人也尝试过出帖,但是,就是出不了字帖。

例如,田英章喜欢楷书,他也临摹过赵孟頫,还提倡把欧阳询与赵孟頫结合起来,但是,他的书法无论楷书行书,都没有赵孟頫与欧阳询结合的一点影子。


这里涉及一个学习书法的科学与艺术的统一问题。

我们传统上在临摹书法的时候,有一个像与不像的争论。

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学习书法,如果是建立在书法原理的基础上去学习书法,那么,就不会有太依赖字帖的问题了。学习字帖有不依赖字帖,这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气派和理想。

这就是学习书法一定要以“理”为基础原因。书法的“理”就是书法的基本原理。这个原理固定在“起笔、行笔、收笔”的笔法结构之中。

只要我们在学习书法的时候,能够把每一个书法家的字帖原理搞清楚,那么,就不会拘泥于字帖的一点一画了。因为,所有书法家大师,他们也是依据书法原理创新创作的,而不是字帖。

如果这样学习书法,有了深厚的临摹功底以后,临摹任务完成之日,就是出帖之日了。就像我们学习驾驶飞机,你学会操控飞机之日,也就是自由飞翔之时。


千千千里马


这个问题非常的现实,自古至今很多书家都曾被此困惑,学着学着就出不来了,当然如果说你就是喜欢这样,那另说。几乎每个学书法的人都希望能自成一派,而不是步别人后尘。这也是很多前贤教育我们说的“师古而不泥古”。

启功《临玄秘塔》

首先我们先说说为什么要临帖?如果怕临帖出不来,那为什么学书法还必须临帖呢?临帖就是拿古人的碑帖为我们学习书法的榜样,然后我们对照着范本摹仿、练习,这是学习书法的不二之路。每一门艺术都有它自身的学习规律,有不同其它的艺术表现效果和方法。书法也是这样,与一般的写字不同,它是要求有一定的法则和技巧在里面的。而这种特殊的法则和技巧不是每个会写字的人都懂的,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

赵孟頫《临圣教序》

我们学习的对象就是古人的法帖,临摹古人法帖就要学习这个法帖在用笔、结字和章法方面的法则、规律,然后再学会古人表达艺术效果的方法和技巧。这就需要我们第一忘掉以前不合书法要求的方法和习惯;第二从头学习书法艺术要求的法则和技巧。说白了就是要培养一种好的书写习惯,就像学钢琴一样,练得熟了就能弹奏了。任何艺术的学习,刚开始都是摹仿,在摹仿中细心观察、领悟其中的奥妙(法则和技巧)。

临帖就是掌握古人的法度,熟悉前贤的一书写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不失掉我国书法的传统性、民族性,才能具有创新的坚实基础。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独树一帜的大书法家,没有不重视临帖的。

启功先生临《米芾苕溪帖》

临摹初期我们总是要求要尽量和原帖一样,当时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会了范本中的技巧和法则之后,就要学会运用它到自己的创作中去。很多人临帖很容易陷入牛角尖,非要临的和原帖完全一模一样,这就走入了误区。临摹的目的不是为了作复印件,不是为了作假,是为了熟练手下的功夫,学习古人的优点,这才是目的,这要把握一个分寸的问题。

临帖时,启功先生的那句话“透过刀锋看笔锋”非常有道理,因为我们初期学习书法的范本,很多都是碑帖,你用软软的毛笔非要去表现那种“刀斩斧齐”的效果,就很容易走入误区。另外你像颜楷的“捺脚”是很有特色的,另出了一个小道,这是跟唐代的制笔工艺有关的。唐笔主锋较硬,旁边的副豪渐外渐短,因此容易形成颜楷的这种“燕尾”效果。而临帖的时候,很多人刻意就去模仿这种效果,最后往往陷进去就出不来了。

临摹的过程一定要动用心观察,多用脑子思考,这样才不会深陷进去,最后造成不能“出帖”。另外就是多临摹一些名家的法帖,不要抱着一家从小学到老。只有遍临诸家,最后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翰墨今香


为什么临帖的功夫很深,却出不了帖?

因为学习时的目标定在了字体的模仿上。这是目前学习书法,全部采用的是临摹他人的字体。以写像学习对象的样子为学习目标。


我们现在的书法,无非是欧颜柳赵,苏黄米蔡之类。同好相见,问道:“你学的什么体”?回答说:“欧体”、“赵体”………满天下的人都是这样。一生几十年的书法学习,都花在了临帖之中,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因为什么?因为要模仿达到原帖的样,所有的用笔都在努力的朝着人家的样子去模仿。把自己的创造性完全泯灭在模仿当中,而要写成他人的模样,谈何容易!几十年下来,还在他人的书体之中,无法写出自己的风格。

古代人三四十岁成为留芳百世的书法家很多。王献之,孙过庭,他们四十多岁便去世。颜真卿四十多岁写的《多宝塔》碑。说明他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写的一手不同凡响的字了。他们的学习方法可不是在临摹模仿别人的字体,而是学习书法的笔法,笔势,结构规则。他们是活学活用,所以古人写字,都有自己的面目。

我们不是要求现在的人具有王献之、颜真卿的能力。个个都要成为开宗立派的大宗师。但如果我们现在改变学习的方式,变学体为学法,怎么可能还会天下一样,万人一面呢?



子衿书法


因为只有肉,没有骨吧。

现在习字的习惯,全部都是未学走,先学跑,怕是99%的情况都是这样。有肉无骨的字,不可能形成什么书风。

简单说,你把这些字放大、变细了看,如果全部变成瘦金体,你可以想象一下,有多少字根本就看不得?

我接触过书画协会的一位老先生,这是他告诉我的。他老人家曾经指导作家贾平凹的书法,他对贾平凹先生的字的评价就是“有肉无骨”。

再后来我跟一些人聊天,基本上大家也都同意这个观点。曾经有人问我,该怎么练字,我就告诉他,我说你拿一支很细的笔写斗方,一方一个字,甚至说你拿个小棍在沙地上练也行,专门练骨。

这就是我从老先生那里学来的办法,基本上60岁以上的人都是认同的,但是年轻人几乎没一个认同。

所以我确信,现在很多人练习书法,中间缺了一环,基础十分不足,不仅是没会走先会跑,他还老想飞。

再一个原因,大概是书写者气力不足。都知道,写好的书法,需要有相当的臂力、腕力,但是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不能说那些书写者放下笔就真的“手无缚鸡之力”,但是跟好的书法所要求的力量,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差距。可以这么说,力气不足,细节上就会出问题,捻笔捻不动,只好用“拖”的,那样的话,字的外形再怎么近似,也不会有那种风格。

举个例子。我曾经在评价某位朋友写的碑楷时说过,碑书的特点,是宽博雄厚、笔力刚劲、筋骨潇洒。通常来讲,它的技术难点是绞转运笔的方式,也就是笔画在运走的过程中绞转起来,称之为裹锋。横画竖下笔,竖画横下笔,笔意凝力,功夫完全体现在笔锋上。要是力气不够,是做不到绞转运笔的,拖来拖去的,外形再怎么相似,最终仍是落得个似是而非。总在这个阶段上徘徊,不去改进这些缺点,那也就没法说“书风”不“书风”的了。


纯钧LHGR


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写了多少年的字,未必真正入帖了吧?所谓功底深厚,就像一个习武多年的人,出手就被人打残,还是功夫不到家吧?

1。临帖是一辈子的事,王铎的经验是临创结合,临熟手之时,顺便小抄几笔诗词歌赋。不刻意不做作。轻松愉快,无拘无束。更无名利之扰。

2。临古人共性的东西,古人个性的东西好看好学,不好玩,尽量少学。多研究一下用笔的细微变化,自然而然地书写,关注落笔成形如何落的,如何收的,如何做转换的,如何启承转合的⋯而不是如何描绘的!某些人描一辈子,功底不可谓不深厚,但写笔形得字型而已,于书法而言,千里万里。

3。用笔千古不变,结体因时(势)而异。时者,势也。掌握了古人的手法,就掌握了古人的语言,通过临字帖,读古帖,深入古人的语言意境里面去,用古人的语言,说自己的话,这就是风格,这就是出帖。

4。佛说要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情。这世界,人人都是佛,不要看不懂看不顺眼就说这个不行那个不对,找准自己的层次,闭门造车还是要多开车出门经师会友。

5。少写字,多读书,用知识充实笔墨,何愁不入帖不出帖呢?历史上的书家不是文人就是雅士吧?


凤舞玄林


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颇具普遍性,也是当前书法研学的突出问题和客观现状。

学习书法芸芸之众,几乎每个书法学习者都从临帖入手,最终临出来的、有风格有建树的却寥若晨星。抱庸作个浅析,抛砖引玉,请书友批评指正。



〔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临帖是方法,是途径,而非目的。临摹写像只是书法修行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现在很多培训班的老师,追求量化效果,把临摹写像作为根本目的,这样好向孩子的父母交差啊。究其根本是相当低级的教习思路,只是教孩子在画字而非写字。成人习书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眼中只有帖,心中实无法,一旦脱帖,就立刻云山雾罩找不着北。

〔二〕临学方法有重大缺陷。临摹当然是书法学习的重要方法,但绝非惟一方法,临摹并不能包治百病,对书法的理性认识与实践体悟必须齐头并进。现在有多少书法学习者在一味的死临帖、临死帖,只求形似不求神会。久而久之,被固化的不仅是指腕,还有脑袋。看如今书法圈里的初学者,欧楷近乎一家独大,实则千人一面,整天就围绕着字帖打转转,围绕着的横竖撇捺勾的形状、位置、肥瘦打转转,格局太小,立位太低。


〔三〕个性元素被匡束太死。这其实就是书法泥食古人、无条件膜拜古法造成的“恶果”。都在强调法度规矩,不敢写了,除了碑帖中固有的笔法结构,一点新的元素都不敢添加。怕人家说没有根据是外行,更怕人家嘲讽为非专业的“江湖体”,如此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又何言脱帖而独立创作呢?书法人被古法禁锢太死,已然没有了自由之思,这才是问题的根本之所在。

抱庸妄谈。


抱庸詩書


为什么有的人临摹功底深厚,而很难出帖,导致不能形成个人风格?

这种状况,属于一味追求学而不运用而导致的难以出帖,算书奴了。没有主动权,被动于书帖,将自己的才情全部固化封闭,一心一意全在书帖上,或是没有动智慧思考,考量的是如何临摹酷似,没有加上自己的意气性情,而是注重形式上的象,属于形而上学属类。

理该明白临摹的目的,不明确目的而扎进古书堆中不可自拔,或是痴迷于古人的书境里,因为时间久了,一种自然而然被一种古人书墨所禁锢,窠臼旧法,一般在临摹楷字中常有此书奴。法度愈加严谨愈加束缚笔者的手脚,唐法属于此类,一般功夫至深,深到无边无垠,精度堪称丝毫不差,即是如此,也写不出古人书境。



由此书奴相,如何摆脱窘况,只有贯穿别样思维,乃舍得,有得术,有舍法,然后利用术去创新自己的意气笔墨之新法,加进思维活跃的书写畅和,把自己的激情用进书墨內。

如何提高自己的感知力,可尝试停下临摹,书写其他内容。因为字帖的内容被换掉,可能很多的汉字不是书帖里的,可以用所学的笔法去学着如何驾驭书写能力,初期不习惯,渐进渐出,如此反复不间断的书写,久了自然就会得到一种异样的感觉,就是半入古人,或多或少有了自己的笔意。此笔意才是属于自己的东东。



形成这种书奴匠气,多少于个性有关,大凡是稳重而心态固执者,不散开烂漫者,不具有想象力,缺失诗意化的情性,一般蹈规蹈矩,并且一单形成很难离开园囿之方寸,固执己见,同时思维已经沉淀于古法而痴迷陶醉。一般欣赏力,偏执于自己喜欢的书体,对别人书法景观有极大的排斥性。

属于个性保守,没有开放的思想境界,也没有宽容心,有强大的自我封闭性。

若要改变,必要看大海,爬山登高而望,疏散内心深处的自我世界,知其大自然是如何浩瀚无垠。此,散开,烂漫。才有创造力,摆脱窠臼之书帖。书写自己的雄强伟岸或柔美温和的书墨妙哉。


狂喜淡墨a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能出帖? 说明临摹功夫是花架子,没有悟到传统古法。照着写得很像,离开帖就写不出来了,表明此前临摹过程中方法不科学、不系统,比如,一直是照着字帖写,像练素描似的,只求形似,没有注重揣摩书写技法,感受不到古人书写过程,很多笔画是画出来的!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不能形成个人风格? 主要原因是临帖少,所学字体单一,掌握的技法元素少,应用的时候不会变通。书法理念有问题,误以为必须要像xx帖,差一点儿不行,不敢发挥,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总之,临帖少,功夫差…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1b613000441a82927dba2\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要想成为书法家,就是学习遍临古人碑帖,临名帖临名碑,打好基础,就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样!!!


故事与古玩


吃别人爵过的,活在别人的影子下,临的再多,再好,也是别人的成就,你只能复制,不可粘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