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文水嶽村鈲子,三晉鑼鼓中的一絕

文水鈲子是流傳在文水縣境內的一個獨特的民間樂種,因其源於並主要流佈於鳳城鎮嶽村一帶,故又稱嶽村鈲子。當地人之所以將這種民間樂種稱為“鈲子”,有兩種解釋:一是因其獨特的演奏樂器小鈸當地人稱為“鈲子”;二是因擊打小鈸所發出的聲音“鈲”而得名。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水岳村鈲子,三晋锣鼓中的一绝

文水鈲子是先民與大自然、與命運抗爭的獨特表現形式,是根植於黃土地上的一種特有文化,因惡劣的自然生存環境和氣候條件,生活時常處於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的悲慘境地。愚昧、無知使他們將豐收的一線希望寄託於冥冥的神靈,祭神祈雨自然而然地成為先祖們祈盼美好生活、追求國泰民安的一種活動。在古代祭祀活動中,除供奉祭品外,還要敬獻樂舞,以愉悅神靈。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水岳村鈲子,三晋锣鼓中的一绝

嶽村鈲子是祈雨儀式中最重要的部分。文水有一座麻衣仙姑廟,供奉著一位神女——任靈巧。傳說靈巧乃龍女轉世,投生於桑村一任姓農家,因不堪忍受繼母虐待和反抗父母包辦婚姻,逃婚出走,由麻子地裡騎一麻桿騰空而去,飛至汾陽石室山黃蘆嶺靈泉洞修煉成仙,世稱“麻衣仙姑”。成仙后的仙姑廣施甘霖造福百姓,文水人便想請仙姑回鄉。

請仙姑回鄉需選拔18村民間藝術精品組成迎神隊伍。據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汾州府志》及廟中碑文記載,仙姑生於唐貞觀元年(627)農曆七月二十六,每逢仙姑壽辰或遇旱災,文水人便“齋潔易服”,集18村的民間藝術精品,前往靈泉洞“求聖水,肩聖像而來”。

每次盛典,因嶽村鈲子是當地祭祀祈雨文化的主要載體,因此古老的祭祀祈雨文化與民間迎祀麻衣仙姑的活動巧妙地融為一體。據清末《文水縣誌》記載,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4至8月文水境內遭受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莊稼乾枯、土地荒蕪,久旱盼雨的文水人,為了擺脫這種狀況,於農歷的七月二十六麻衣仙姑壽辰之日,於全縣18個村組織了規模大、規格高的祭祀祈雨儀式,祭祀祈雨由縣令親自主持。當時迎祀麻衣仙姑的儀式空前隆重,文水鈲子作為傳統的祭祀祈雨的儀仗隊伍,所經之地的百姓熱情禮待,搶盡了風頭。仙姑廣施甘霖,造福桑梓,家鄉百姓為其築廟塑像,世代供奉。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水岳村鈲子,三晋锣鼓中的一绝

古代祈雨儀式中演奏嶽村鈲子是一項重要的內容,樂器在演奏時發出的聲音與音響效果,與自然界中的風、雨、雷、電渾然天成,巧妙地融為一體,給人以無限想象。嶽村鈲子的藝術特色是在演奏的聲效中,以錘猛擊大鼓表示驚雷,以錘輕擊鼓面表示悶雷。大鐃大鈸的“擦擊”聲模擬風的迴響效果,大鈸的“拋擊”模擬閃電的視覺效果,從而使整個擊樂在演奏中給人以風雨到來之際的各種自然變化和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的藝術感覺。

嶽村鈲子的主奏樂器鈲子,造型別致、發音獨特,小鈸是銅質的,鍛錘製成,鈸碗大、鈸沿小是其特色,鈸面直徑約20釐米,鈸碗直徑約16釐米,重約0.8千克。演奏中聲響效果模擬大自然中的雨聲,經雙手緊握捂擊,發出迅急的“鈲鈲鈲”之聲,好似傾盆大雨;小鈸從上而下退擊,發出“鈲鈲鈲”的聲響,好似瀝瀝細雨;雙手左右擦擊的聲響,又好似風中雨聲。演奏時,演奏者兩手滿扣鈸碗,控制餘音不使其擴散,使之發出清脆、明亮、悅耳如雨打芭蕉的“鈲鈲鈲”之聲。演奏者通過擦擊、錯擊、拋擊等技巧,將祈雨、降雨的過程演繹得如身臨其境一般。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水岳村鈲子,三晋锣鼓中的一绝

“嶽村鈲子橋頭鼓,要看紅火接麻姑!”這是流傳百年的文水民謠,也是文水百姓最歡迎的表演形式。隨著歷史的變遷,文水鈲子的功能也逐步發生著變化,從起源時的祭祀祈雨功能轉變為廣大勞動人民迎神賽社的民間藝術文化。嶽村鈲子以家族與師徒傳承為主要方式,以口傳心授的形式代代傳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