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古龙桥,水过碧玉环,人行苍龙背

图/文 马元社

“三原的桥,泾阳的塔,高陵牌楼一枝花。”这是俗语对关中“白菜心”泾三高三地特点的概述。其中,三原的桥,说的就是三原县城北的古龙桥。

周末驱车三原,穿过县城,直奔城北,探访古龙桥。

三原古龙桥,水过碧玉环,人行苍龙背

古龙桥坐落在清河上,是古代连接三原南城和北城的交通要道。《三原县志》有“水从碧玉环中过,人从苍龙背上行”的赞美诗句。

古龙桥系明工部尚书、三原人温纯支持,知县高进孝倡导集资修建。说起温纯,三原人津津乐道。温纯是明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历任知县,巡抚、工部尚书等职,为明朝一名臣。相传有一年温纯回乡探亲,看见分隔南北两城清河大桥被水冲毁,行人来往不便,温纯便与知县高进孝商议修建一座石桥方便两岸百姓。温纯拿出多年积蓄一千多两银子作为倡导,动员邑中富户捐资。历经十二年终于修建成了龙桥。

沿河岸边的土路而下,桥两边有两座牌楼,一面题字“古龙桥”,一面题写着“温公崇仁桥”,两牌楼构造相似,是纪念温纯而建。

三原古龙桥,水过碧玉环,人行苍龙背

走进古龙桥,你会被桥体的雄伟所震撼,你也许不相信在这样不起眼的河流上竟然架着如此壮观的一座古桥。古龙桥南北走向,横跨在清峪河面上,桥身长110米,高26米,设计上采用三个桥孔,也被称为“三眼桥”。三个拱桥孔,中间孔大,两边孔小,桥孔有三分之二淹没在水中。大孔采用尖形拱顶,建筑全部用石钩铁钳,青石砌筑,石缝用糯米和石灰汁粘合,宽11米的桥面上铺有一层磨盘石,磨盘石上铺着长方形青石,从侧面看结构清晰,桥体雄壮。

三原古龙桥,水过碧玉环,人行苍龙背

三个桥孔,像三个碧玉环,环环相连,矗立在河中,清河水潺潺东流,缓缓地穿过桥孔,滋润着三原大地。

桥面两侧竖有四梭尖圆顶状石柱栏杆,每个石栏杆柱子直径30公分左右,两边各32根,粗壮结实。栏杆之间,镶嵌着30块青石板,仔细辨认,石板上雕刻有二十四孝、龙凤呈祥等图案,由于风雨侵蚀,有的石板呈暗褐色,但图案栩栩如生,清晰可见,教育意义深刻。

三原古龙桥,水过碧玉环,人行苍龙背

在桥孔上端与桥面之间,东西各伸出三个石雕龙头。龙头傲视长空,气宇轩昂。六个龙头中,东边最北的一个龙头被破坏了,据说当年破坏龙头的人正在砸龙须时掉进河里,人们都说是龙王显灵,破坏者也信天命,不敢再砸了,保住了其他龙头不受损坏。下雨时,桥面积水从龙头口中喷出,飞流直下,如瀑布飞降,颇为壮观。这也是保持桥体不受雨水侵蚀的关键所在。

三原古龙桥,水过碧玉环,人行苍龙背

宏伟的古龙桥,无论站在哪个角度欣赏都十分壮观,其巧妙的构造,精心的选材,坚固异常的桥体,尽管历经400多年岁月的磨砺,但仍岿然不动,巍然屹立。

三原古龙桥,水过碧玉环,人行苍龙背

清河水的流量不大,河道里长满了芦苇,几个钓鱼人在桥下悠闲地等待着鱼儿上钩。我的拜访,打开了钓鱼老者的话匣子,他讲述了古龙桥的历史,讲述了发生在古龙桥上的传说故事,还讲述了他从小听到和见到的古龙桥。

三原古龙桥,水过碧玉环,人行苍龙背

据说古龙桥所在地,是三原老县城最繁华地段。在清代后期和民国时期,龙桥桥面两侧,建有两排房屋,青堂瓦舍,玲珑别致。桥面既是街道又是集市,每天人群熙攘,热闹非凡。各家铺板门前挂有招牌。桥上的买卖主要以小作坊为主,如制作铜锅、铜壶、水烟袋、风匣、木梳、戏箱、刺绣等小手艺,以及芝麻糖、油糕、糖炒栗子、炒花生等风味小吃,其中以老马家的“白龙膏药”、“张家书铺”、“任家刺绣”等尤为著名。

三原古龙桥,水过碧玉环,人行苍龙背

如今,古龙桥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为省内古石桥建筑的活标本。在古桥上方建造了一座斜拉式平桥,钢筋水泥,替代了古龙桥的交通功能。


三原古龙桥,水过碧玉环,人行苍龙背

古桥如卧龙饮涧,新桥似飞虹空悬,站在新桥上欣赏古桥,更是别有一番风味,两桥相映,成为三原城北一道靓丽风景线。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