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琼抗击疫情随笔:宅在家里医学观察

品名篇佳作,观世间百态,享人文情怀

首席编审/方 孔

2020年,对国人而言,注定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份。这个春节,因为新型冠状肺炎病毒,成了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我和我的家人也与国人一起,面对疫情肆虐,经受考验,在后方与疫情抗击,经历了由波谷到波峰的心里转折。

侄子小耳朵在武汉上学,1月8日放寒假,坐了晚上八点从汉口飞往昆明的航班,在昆明工作的侄子小波接了这个夜航人。两天后,哥俩高高兴兴回到了陆良,母亲看到她的孙儿们归来,杀鸡宰鹅为他们接风,一家老小一起聚集吃了起来,后来母亲又为她的孙儿们组织了几次聚集,因为有事,几次聚集我都未能参加。期间,小耳朵也曾与我在电话里聊到武汉的疫情,当时新闻报道也没有太多介绍,家里的人也并没有当成一回事。因此,春节仍就按照惯例兄妹五个小家庭共二十口人聚拢在父母身边一起过,亲情、开心、喜庆伴随着。加之,除夕夜间的那场大雪,让家里这些从未见过大雪的孩子们欢腾起来,扫雪,打雪仗,堆雪人等等,各种活动风起云涌,热闹的气氛把家里的两个活宝——年近八十的老父母也带动起立,一家人雪溅雪开,好不热闹。

然而,这样的喜庆氛围仅仅过了一天,家里的氛围就紧张了起来:疫情形势升级、人传人、隔离、武汉封城、武汉输出人员盘根问查、医学专家对疫情的权威诠释等等,这些信息每天都不停的在电视频道里不间断的滚动播放。因为小耳朵是从武汉回来的,成了排查的重点,一家老小因为跟小耳朵在一起,也成了重点监控对象,老家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要求我们所有人就带在父母家隔离,不要再回各自小家,以防万一再把病毒和风险带到其他地方了,同时要求我们隔离期间就不要与外人接触了,全部宅在家里,注意防控,每天要监测体温上报。

刚开始的那两天,我和家人当着小耳朵的面,都不敢提此话题,怕引起孩子多心和家人恐慌。但是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我还是有点担心,我想到了很多:一大家子人老的老,小的小,生活起居如何做,才能确保在不到三百平方的空间里做到既居家安全又不出问题?如何做才能既确保小耳朵的心里不受影响又确保全家人无事?如何向家里人解释才会让他们做到既重视,又不恐惧,以平常心态看待居家观察?如果小耳朵是病毒感染者,症状表现不明显,怎么办?最终可能无非是两种结果:一种是好的结局,小耳朵不带病毒,全家人都健康,庆幸未被感染,一种是最坏的结局,小耳朵带病毒,家里一部分人被感染,如果真出现了最坏的结局,又怎么办?还有年迈的父母和家里的那些孩子们……

我想,无论如何,当下安抚和引导家人正确看待,不能乱,不能慌,更不能恐惧,才是权宜之策。其他的,只能按照居家观察要求来做了,尽量确保家人不感冒发烧。在昆明当护士的侄女丹丹也因为接触了小耳朵,被迫居家观察。

“闲”下来之后,我和家人并没有闲着,我们回忆小耳朵从武汉回来的种种细节,认真阅读新冠肺炎感染和传播的途径,仔细盘问小耳朵最近两月在学校的一切生活情况及寒假回家从学校到汉口机场、昆明机场、陆良等一路上的情况后,又详细分析了家里每个成员的身体状况,除老母亲有高血压、老父亲椎间盘不好外,其他基础性疾病二老都没有,其他的十几口人也没有,全家人身体素质也都还可以。分析过后心里有了一定的底数,感染的概率几乎很小很小,但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和父亲商量,有必要召开一次紧急的家庭会议,让家里的每一个成员引起重视,正确看待此次疫情和居家隔离很有必要。

于是父亲组织家人召开家庭会议,由当护士的侄女丹丹向家人介绍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应该注意的居家隔离事项和消毒措施。父亲说,要叫丹丹把疫情情况说严重一点,才会引起家里人的重视,尤其是家里那几个还不懂事的孩子们。母亲却说父亲心里有点虚了,有点怕了,我揣摩父亲的心事,其实对于一直怕事的父亲,心里是害怕的,只是,为了不引起恐慌,父亲在儿女及孙儿们面前才故作镇定的。

我跟父亲说:“爹,我们分析了小耳朵近段时间的种种生活轨迹,小耳朵应该是安全的,不带病毒的,只是他从武汉回来是事实,为了家人的健康和他人的安全,人家村里的人摸底排查是必须的,我们只能居家隔离观察半个月,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和社会负责”。

可多疑的父亲又补充了半句“我想到了万一”,我知道父亲后半句的意思,立马接上父亲的话说“万一出现了情况,依我们全家人的身体素质,最多三五天也就好了,再加上,国家政策那么好,你看看,武汉那么多人不幸染病,国家集中了那么多优势医疗资源聚集武汉,就连军队都出面了,举全国之力支持武汉抵抗疫情,有这么好的国家,这么好的制度做我们全家人的坚强后盾,你还怕吗?”

父亲说“我不是怕,我是想你们兄妹几个,家家在爬坡,万一那个被感染了,影响就大了,如果真到了那一步,但愿不要发生在你们身上,我和你妈也都活够棺材本了”。

兄妹五人听了父亲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个个眼里湿湿的,但都忍住没有流下来。我明白父亲话里的意思:如果有最坏的结局,不幸被感染,父亲心甘情愿用他和母亲的生命来替我们挡在病毒的前面。

想了半天,我从喉咙里蹦出几句话安慰父亲说“爹,您想多了,您要相信我们家的人不会有事的,您和我妈也不会有事的。退一万步讲,国家发展那么好,碰到了这种事都要停下来,一切以挽救老百姓的生命为重,更何况一个小家庭,只要有个好身体,能健健康康的活着,慢一点就慢一点,无非就是多爬一节坡,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晚上,父母睡了后,我们又在一起商量,都认为父亲的心里是如此惊恐,母亲还好,没想那么多。如果二十多天的居家观察时间里生活安排不合理,会给父亲留下心里阴影,那对小耳朵的压力就会更大了。商量的结果就是尽量安排好居家隔离观察期间的生活,劳逸结合。把父亲“乡村大厨”的余热发挥出来,让他主动创新思考新菜品,帮助我们多做美食,让家人吃好吃高兴;尽量挤压父亲的空余时间,让他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想疫情这件事;家里尽量不开电视看新闻,要看就各自看手机;父亲喜欢看战斗故事篇,他要看时,尽量点播给他看,大人小孩陪他看;他想放松一下,就陪他玩玩双扣,打打千分;小区里人少时陪他在小区里走走;早上起来一起做做锻炼,这样把父亲每一天的时间都安排的满满的,让他摆脱居家隔离的恐慌心理。只要父亲的恐慌心里得到合理的梳理引导,全家的氛围也就不再那么恐慌了。

通过一个星期的调整,父亲的情绪逐渐稳定,家里的生活也其乐融融,似乎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偶尔间谈起疫情,父亲似乎不再像开始那么敏感了,心态也好了许多,有时还主动问我们疫情发展怎么样,怎么最近都不看新闻了等等,父亲的这些变化全家人都看在眼里。母亲憋了父亲一眼说道:“他们不敢看电视还不是怕你看了心里承受不住,不高兴,老头子,都那么大岁数了,挑煤修沟打坝闹饥荒,还有那些年的瘟疫,我们哪样没经历过,现在倒好,这点病毒就把你胆吓破了,害得娃儿们都跟着你紧张,那大的国家,那多的人,有点病呀灾呀,也正常,再说现在的条件比过去好多了,怎么老了老了还沉不住气了”。

母亲的一番话说得父亲脸红红的,默不作声的低下了头。母亲的话同时也激发了父亲的奇思妙想,父亲突然间说现在要是能到丁字河边看看走走该多好啊,那里毕竟是他和母亲那一代人用辛苦和汗水挑出来的人工河。 我们都知道平时走惯了闲不住的父亲憋在家里十多天,可能是憋不住了,是想出去溜达一下,给自己放松哈。

朱红琼抗击疫情随笔:宅在家里医学观察

但是父亲的话也让我们左右为难,居家观察期间到底能不能外出到人烟稀少的地方走一走?我不敢想,想了半天,我打电话向当医生的朋友咨询了下,把小耳朵回来的时间段及家里的详细情况告诉了朋友。朋友分析了哈说,从小耳朵回来到现在算起,时间已经接近一个月,如果小耳朵带病毒,最先感染的应该是小波,但现在从小波和小耳朵接触的时间段来看,小波没事,小耳朵无症状,应该是健康的,只要不和外人接触,可以带着老人到人烟稀少的地方走走,活动活动,这样对他们的身体也是有好处的。听了朋友的话,我们才开车拉着父母到丁字河边走走。到了丁字河大桥,有马街镇上的工作人员驻守在桥头,说明来意,工作人员帮我们测量了体温,并嘱咐我们口罩要带好,不能退掉,一定要好好戴着。过了桥,到没有人的地方,父亲下了车,在河堤上走了一段路,朝着龙海山脉远远望去,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出来。我知道父亲在远眺龙海山上“共产党万岁”几个巨型大字,原先听父亲讲过这个标语产生的历史原因。在后来回家的路上,父亲沉默了半天说出了一句话“哪天有空你们陪我去看看那几个大字。”我回答父亲说:“等疫情过后我们一定陪您到山上去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