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孩子的教育应该要往哪里跑去?

印度一部十分具有话题度的宝莱坞电影《起跑线》主要讲述了中产阶级夫妇拉吉和米塔,在印度德里一年一度的“幼儿园招生大赛”中,为了让女儿皮娅进入最好的学校——德里文法学校。经历了许多的波折——正如下面的海报中展示的一样,夫妇俩体验了富人区和穷人区的生活,最后做出了他们认为的最好选择

的故事。

《起跑线》:孩子的教育应该要往哪里跑去?

电影讽刺了印度上流社会“崇洋媚外”的教育现象,以及上流社会自恃“高贵”,将受教育的权利当成一场交易;却弘扬了穷人的善良和友爱。

《起跑线》:孩子的教育应该要往哪里跑去?

由此引发了观众的思考:什么才是孩子最好的教育?本文将从问题中寻找答案。

孩子的快乐是否该藏起来?

电影中夫妇俩为了皮娅能进入德里文法学校,从旧市街搬到了学校附近的富人区。为了融入这个“圈子”,米塔举办了派对,让邻居们带着他们的小孩来参加。派对上皮娅听到了她最喜欢的歌,于是和拉吉快乐地跳起舞来。这些大人们举着昂贵的进口红酒,窃窃私议拉吉和皮娅的“粗俗”,可他们的孩子,却被快乐感染,围着拉吉跳舞

《起跑线》:孩子的教育应该要往哪里跑去?

孩子和大人的思维实际上相差很远,即使在现代所谓的“精英教育”中,人们总希望他们早早地像大人一样——成熟和稳重。仿佛有这样的铁律:优秀不能和快乐共存。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小时候和姐妹们在家里看动画片,笑得眼泪都要出来,结果被爸爸大骂一顿,说动画片“幼稚”,强硬地把频道切换到我们看不懂的科教频道。可事实证明,长大之后,我并没有成为科学家或者发明家,相反,在父亲无法像以前一样束缚我的年龄,我经常看以前没机会看的动画片,试图找回那时候的快乐。

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是不是过分焦虑了?

影片一开始,米塔为女儿皮娅涂上厚厚的防晒霜,穿上厚厚的衣服和头盔,用保姆的话来说:“她都可以变成宇航员飞上天了”,可是孩子只是要出去滑滑梯而已。对此,米塔的回答是:“她会得感冒。”

《起跑线》:孩子的教育应该要往哪里跑去?

米塔经常阅读杂志指南,按照上面对幼儿园的排名从各种角度去审视,挑选学校。丈夫拉吉问:“有必要吗?”她立刻焦虑地抓头发:“要是皮娅不能上好的幼儿园,她就不可能上名牌大学,不能进外企,她就会孤单沮丧一个人,然后会去吸毒……”正是这套多次出现的说辞,推动着这对父母穷尽脑汁,最后走了歪门邪道。

《起跑线》:孩子的教育应该要往哪里跑去?

其实这些焦虑,只是源于米塔的“脑补”。在我们身边,不也有很多这样的家长吗?他们早早地将孩子送去早教班,甚至在怀孕初期就已经开始“培训”,就是为了“赢在起跑线上”。“孩子一旦早早地就落后于别的孩子,他们后面就很难跟上队伍,以后就会平平无奇。”这种“追赶”,折射出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焦虑。

《起跑线》:孩子的教育应该要往哪里跑去?

这种焦虑往往伴随着过度保护。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父母可以为孩子做任何事情:喂饭,洗衣服,买一切东西……孩子缺乏生活技能的锻炼,逐渐变成“高分低能儿”的例子比比皆是,其实放手让孩子自己领悟,自己去碰撞,他们往往不会像大人想的那么惨。

孩子应该怎么学东西?

影片中其实有很明显的对比。富人区的孩子在培训机构里,付着高昂的学费,学会了法语和德语而穷人区的孩子,跟着当导游的爸爸四处游历,也学会了法语和德语,甚至还会中文。富人区的孩子用价格不菲的乐器学会弹钢琴,用边唱歌边上课来学习知识;而穷人区的孩子擅长就地取材,用铁桶,木棍,甚至自己的脸皮,就能呈现一场让一众大人鼓掌欢呼的表演

《起跑线》:孩子的教育应该要往哪里跑去?

我们总说:“音乐和知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却用枯燥死板的课堂将知识和技能塞进孩子的大脑。殊不知,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从生活里能学会的东西,是课堂远远不能企及的。课堂能教会你食物里含有的营养成分,但不会教你怎么在饥肠辘辘的时候,给自己下一碗鸡蛋面。

结语:多用孩子的思维而不是大人的思维为孩子的教育着想

教育不是越早越好,是越适合越好。孩子在这个年龄真正需要的,是快乐的成长,是生活技能;而不是高高端在象牙塔里,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所谓的“精英”。教育的质量与金钱往往不挂钩,能让孩子变好的才是优质的教育。

《起跑线》:孩子的教育应该要往哪里跑去?

我是爱阅读,爱思考的天山灵知。关注我,说说你对教育的想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