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許昌此村開發“地下化肥廠”的故事

40多年前,許昌此村開發“地下化肥廠”的故事

40多年前,許昌此村開發“地下化肥廠”的故事‖老家許昌
文‖魏東周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經省地縣水利部門勘探化驗取證,發現許昌縣柏莊肥水(含有肥料的水)含肥量罕見,大有開發前景,當時縣裡和公社都非常重視。

得知柏莊地下有肥水,我也很高興,我當時任柏莊黨支部書記。那時化肥緊缺,每年買化肥都跑關係,不知道費了多少心血,現在村裡有這麼好的條件,換句話說,腳下有個現成的化肥廠,為什麼不有效開發利用?

事不宜遲,當時村裡就開支部會,決定馬上行動,一定要好好開發利用這個“地下化肥廠”。


40多年前,許昌此村開發“地下化肥廠”的故事

在縣裡技術員老徐同志的指導下,由大隊長劉二恆同志負責組建了打井隊。

有些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村內打井,向村外引水到底有多大工程量?井打在什麼位置最好?井打深了,怕越過肥水層;井打淺了,怕水流量太少供不上機器抽……要做的工作千頭萬緒。

縣技術員老徐恪盡職守,每時每刻都不敢離開打井工地。在村裡打井的最大困難,首先是解決打井的引水問題。為解決這個難題,村上在新井周邊先打了五個手壓井。十個人輪換著不停壓,第一口井打成後,引水問題就解決了。打笫二口井的引水,是用第一口井洗井的水當引水。

打井的事解決了,向大田地裡引水灌溉成了問題。水塔好建,管子怎麼辦?那個年代哪像現在什麼管都有。那時許昌賣管子的只有土產公司一家經營,管子只有鑄鐵的和禹縣燒的瓷管的,造價高昂用不起。如果搞明渠,不但路程遠,而且柏莊周圍有寨河,溝溝坎坎多,工程量大,造價也非常高。

40多年前,許昌此村開發“地下化肥廠”的故事

村裡緊急召開支部擴大會,讓大家出主意想辦法,各隊隊長、全體黨員都到會,大家暢所欲言發表意見,群策群力,最終在會上討論了兩個方案。

一是井打好就用土法,開挖明渠道把水引到村邊寨河裡的水坑裡,再用抽水機抽水澆地,搞提灌。但這樣做只能是暫時的,是權宜之計。

二是長遠打算,從張潘公社盆李村請燒管師傅來建窯,自己動手做管燒。說幹就幹,第二天村裡就派人去盆李大隊請來了師傅李雪慶,各生產隊抽調勞力建窯拉磚,拉土平場地,一個星期窯就建好了,開始做管子了。


接下來又出現了新問題:柏莊的土質不行,怎麼辦?

我帶上李雪慶師傅,到通訊兵幹校磚窯場,發現窯坑下層的土最好,是黑膠泥土,做成的管子相當於禹縣的瓷管。我趕緊找到校部劉主任,說明白了開發“地下化肥廠”用土的事情,劉主任很快就答覆了:“用多少拉多少。”

土的問題解決了,群眾幹勁十足,真是熱火朝天,打井的打井,做管的做管,修渠的修渠,都是圍著肥水積極奔忙,大家都希望早點用上肥水灌溉莊稼。

40多年前,許昌此村開發“地下化肥廠”的故事

大隊的領導班子和生產隊的隊長分工負責,定時檢查工程進度,要求兩個月完成打井任務,大隊黨支部迎難而上的積極精神,也感動了省地縣裡的技術員們,他們經常不休息,蹲守在打井工地,隨時解決出現的問題。

七口井提前十天完成了任務,一隊和三隊先土法上馬,提前用提灌的辦法澆上麥田,缺點是路程遠太浪費水,也太費勁,一個隊澆了十幾畝就停了下來,這樣大家就集中力量搞管子引水。

經過半年努力,村裡共建了七個水塔,埋建地下水管六千七百多米,公社和縣裡的領導看了很滿意,並在我大隊召開了利用肥水現場會,我大隊受到了表揚。

現在化肥供應量充足,當年辛辛苦苦打的肥水井也成了廢棄物,雖然水塔被扒,水管被廢,但現仍存有遺蹟,閃現著當年開發“地下化肥廠”的影子。

社會的發展進步翻天覆地,但那個時代的幹勁和精神,是我這一輩子都忘不掉的,這也是我寫這個故事的緣由。


2019.9.19日

40多年前,許昌此村開發“地下化肥廠”的故事

【作者簡介】魏東周,72歲,上世紀七十年代曾在空軍某部宣傳科做通訊報道工作,多次在《空軍報》《戰鬥報》《工程報》上發表宣傳報道。退伍後,曾任基層黨支部書記,閒暇偶發雜文詩歌。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中圖片部分來自網絡,部分由作者提供,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本公眾平臺立即刪除。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