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许昌此村开发“地下化肥厂”的故事

40多年前,许昌此村开发“地下化肥厂”的故事

40多年前,许昌此村开发“地下化肥厂”的故事‖老家许昌
文‖魏东周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经省地县水利部门勘探化验取证,发现许昌县柏庄肥水(含有肥料的水)含肥量罕见,大有开发前景,当时县里和公社都非常重视。

得知柏庄地下有肥水,我也很高兴,我当时任柏庄党支部书记。那时化肥紧缺,每年买化肥都跑关系,不知道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村里有这么好的条件,换句话说,脚下有个现成的化肥厂,为什么不有效开发利用?

事不宜迟,当时村里就开支部会,决定马上行动,一定要好好开发利用这个“地下化肥厂”。


40多年前,许昌此村开发“地下化肥厂”的故事

在县里技术员老徐同志的指导下,由大队长刘二恒同志负责组建了打井队。

有些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村内打井,向村外引水到底有多大工程量?井打在什么位置最好?井打深了,怕越过肥水层;井打浅了,怕水流量太少供不上机器抽……要做的工作千头万绪。

县技术员老徐恪尽职守,每时每刻都不敢离开打井工地。在村里打井的最大困难,首先是解决打井的引水问题。为解决这个难题,村上在新井周边先打了五个手压井。十个人轮换着不停压,第一口井打成后,引水问题就解决了。打笫二口井的引水,是用第一口井洗井的水当引水。

打井的事解决了,向大田地里引水灌溉成了问题。水塔好建,管子怎么办?那个年代哪像现在什么管都有。那时许昌卖管子的只有土产公司一家经营,管子只有铸铁的和禹县烧的瓷管的,造价高昂用不起。如果搞明渠,不但路程远,而且柏庄周围有寨河,沟沟坎坎多,工程量大,造价也非常高。

40多年前,许昌此村开发“地下化肥厂”的故事

村里紧急召开支部扩大会,让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各队队长、全体党员都到会,大家畅所欲言发表意见,群策群力,最终在会上讨论了两个方案。

一是井打好就用土法,开挖明渠道把水引到村边寨河里的水坑里,再用抽水机抽水浇地,搞提灌。但这样做只能是暂时的,是权宜之计。

二是长远打算,从张潘公社盆李村请烧管师傅来建窑,自己动手做管烧。说干就干,第二天村里就派人去盆李大队请来了师傅李雪庆,各生产队抽调劳力建窑拉砖,拉土平场地,一个星期窑就建好了,开始做管子了。


接下来又出现了新问题:柏庄的土质不行,怎么办?

我带上李雪庆师傅,到通讯兵干校砖窑场,发现窑坑下层的土最好,是黑胶泥土,做成的管子相当于禹县的瓷管。我赶紧找到校部刘主任,说明白了开发“地下化肥厂”用土的事情,刘主任很快就答复了:“用多少拉多少。”

土的问题解决了,群众干劲十足,真是热火朝天,打井的打井,做管的做管,修渠的修渠,都是围着肥水积极奔忙,大家都希望早点用上肥水灌溉庄稼。

40多年前,许昌此村开发“地下化肥厂”的故事

大队的领导班子和生产队的队长分工负责,定时检查工程进度,要求两个月完成打井任务,大队党支部迎难而上的积极精神,也感动了省地县里的技术员们,他们经常不休息,蹲守在打井工地,隨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七口井提前十天完成了任务,一队和三队先土法上马,提前用提灌的办法浇上麦田,缺点是路程远太浪费水,也太费劲,一个队浇了十几亩就停了下来,这样大家就集中力量搞管子引水。

经过半年努力,村里共建了七个水塔,埋建地下水管六千七百多米,公社和县里的领导看了很满意,并在我大队召开了利用肥水现场会,我大队受到了表扬。

现在化肥供应量充足,当年辛辛苦苦打的肥水井也成了废弃物,虽然水塔被扒,水管被废,但现仍存有遗迹,闪现着当年开发“地下化肥厂”的影子。

社会的发展进步翻天覆地,但那个时代的干劲和精神,是我这一辈子都忘不掉的,这也是我写这个故事的缘由。


2019.9.19日

40多年前,许昌此村开发“地下化肥厂”的故事

【作者简介】魏东周,72岁,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在空军某部宣传科做通讯报道工作,多次在《空军报》《战斗报》《工程报》上发表宣传报道。退伍后,曾任基层党支部书记,闲暇偶发杂文诗歌。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部分来自网络,部分由作者提供,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